知识不止在校园,更在“百馆”之中

2022-09-01 07:12:18向煜
现代苏州 2022年16期
关键词:状元苏州博物馆

记者 向煜

苏州,一座名副其实的百馆之城——目前,全市建成开放博物馆,包括纪念馆、陈列馆以及馆藏古代书画、古籍的美术馆在内,已超过了百家。此外,在市区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1.2家;大市内常住人口中,每13万人拥有博物馆1.2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观赏“百馆”,看尽这座城市的文化追求。纵观苏州城的艺术场馆,苏州博物馆、苏州美术馆、名人馆等综合类的场馆外,还有众多领域不同的博物馆。昆曲、刺绣、民俗等等,这些博物馆既是广大学生了解苏州的一个途径,也是爱好者们了解这一领域过去和现在的好去处。

苏城博物馆中的“顶流”

时光如书,博物馆则像书签,默默守候在一个个历史年轮里,它们未必富丽堂皇,却都能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博物馆内的一件件物品,静静地摆放在那里,安安静静地为后世讲述着岁月故事,为众人了解旧时光提供着丰富素材。

很多人对于苏州博物馆的初始印象,都源于其别具一格的建筑外观。这一出自“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之手的作品,将建筑与意境之美表现到极致。

走入其中,粉墙灰瓦、飞檐翘角,无一不在提醒着观者这是在江南。在展览方面,苏博一直立足于呈现江南文化,特别是本馆“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吴”字序列展览陈列,配合“中而新,苏而新”的建筑风格,一直是展示江南文化的经典窗口,也是许多人了解苏州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此外,2015年开始,苏博本馆还联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举办“苏艺天工”系列展览,更为系统地为观众展括玉雕、刺绣、缂丝、扇艺等苏作工艺。

当然,“镇馆之宝”不能错过。苏博的“宝贝”有不少,其中以制作于北宋年间的真珠舍利宝幢,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和出土于明代内阁首辅王锡爵合葬墓中的微缩明式家具最为人津津乐道。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进入10月紫藤盛花期后,苏州博物馆都会采集“文藤”的种子,制成有生命力的文创产品“文徵明手植紫藤种子”。如果对这一文创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提前“抢购”,毕竟每年都是供不应求,在预售时就一抢而空。

徜徉在由廊道穿梭连接的十个相互独立的“盒子”之间,感受苏州的人文历史,惊叹苏作的巧夺天工,沉浸在安逸闲适的苏式生活……观众对苏博西馆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文艺且浪漫。

走进西馆,无论建筑、馆藏还是展陈方式,都与苏博本馆有着很大差别。记者之前在采访苏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时了解到,区别于本馆以展示江南文化为主的定位,西馆把目光放眼于世界,在立足江南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寻求探索与世界文化的链接、融合。

从馆藏来看,西馆除了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吴文化和书画的展陈特色,也十分注重引进国际顶尖博物馆的展品资源,例如正在进行的“罗马:城市与帝国”展,就是一场当代意味十足的展览策划。

在展陈方式上,西馆也运用起了较为新颖的科技手段,旨在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比如在苏色生活馆,就主要依赖数字化,以“苏色生活”为主题,以二十四节气之下的苏州生活美学为方向,以苏州传统文化生活美学为色彩提取依据,通过数字媒体屏的展示,和数字化色彩通感空间场景,为观众呈现一节气、一季节、一昼夜下的苏州生活。

行走在苏博西馆,是另一种惬意之美——既能感受到浓浓的江南文化,又能感受国际艺术之美,还能与科技“相遇”,更好地体验苏式生活。

想了解苏州,想了解江南文化精髓,那么你就不能错过吴中博物馆。

吴中博物馆,又名“吴文化博物馆”,与苏博、苏博西馆一样,其主体建筑就能令人眼前一亮——两层高的巨大玻璃幕墙,太阳下是热情似火,温暖灯火下则显得柔情似水。设计方面,除了简洁明快的线条外,设计师还融入了苏州街巷与园林等元素,希望将苏州人的日常生活渗透到建筑的细节中。

踏进馆内,就能深刻体会到,其用风物文物精细讲述吴文化变迁的用心之处。吴文化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主要分为“考古探吴中”与“风雅颂吴中”两大部分,馆长陈曾路此前在接受采访中专门做过介绍,“考古探吴中”和“风雅颂吴中”两大常设展,是以“吴文化”为核心串联起的展览,共有1454件文物,前者是用考古发现的资料,串联吴地、吴中,甚至江南的历史,后者则是广义的吴文化,展现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代,从风物、人情、地理再到雅颂的传承,讲述吴文化在历史阶段的变迁与发展。

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吴文化博物馆在陈列设计时,特别将文物与信息说明分开布置,通过编号与位置示意展示文物信息,主要是希望观众可以更加关注文物本身,而不被信息说明牌所打扰。

当然,作为近两年才开的新馆,除了可以“看”之外,馆内设置了丰富的互动体验装置,人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在此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品读苏州,从这些地方开始

博物馆是历史的沉淀,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途径莫过于逛博物馆。苏州不仅有“顶流”的苏州博物馆、苏博西馆和吴文化博物馆,还有不少专业性博物馆,记录着这座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开始,到如今多元发展的现代城市格局,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城市建设,一直凝结着人类文明的智慧。2022年5月,苏州城建博物馆开馆,是国内为数不多以“城建”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可谓是于方寸之间,汇聚了苏州城建缩影。

城建博物馆坐落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礼耕堂”内,整个博物馆以苏州之窗为核心元素,构建了穿越古今的时光通道,贯穿起城纪千载、现代苏城、城市生长、城市客厅、百馆之城等主要展厅。

序厅,那纵横交错的《平江图》上以建筑模型组成一个灰色的“城”字,为苏州城建博物馆的主视觉标志,非常夺人眼球。“城纪千载”厅展示了5个微缩模型,始建于春秋的阖闾城、三国时期的瑞光塔、唐代的宝带桥、北宋的文庙和元代的盘门组合成一幅立体的画卷。来到“现代苏城”厅,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照片和文献资料回顾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变迁。“城市生长”厅中,水晶沙盘模型以时间轴串联起苏州不同时期的最高建筑,展示着不断刷新的城市高度。在“百馆之城”厅中,一张动态的“苏州城建图”布满了整整三面墙,苏州大大小小100多座博物馆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地图上,十分震撼。

这里不仅浓缩了苏州城建文化的价值, 也展示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愿景。如果你想要了解苏州这座城的城建记忆与细节,那么不要犹豫,来城建博物馆看一看吧。

苏州百余座博物馆中,碑刻博物馆一直是较为特殊的存在。这座于1986年就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是专门收藏、研究、陈列和复制古代碑刻的专业性博物馆。其馆址也是苏州的“风水宝地”——文庙府学,创始人则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名臣范仲淹。

每一次步入文庙大门,都市的喧嚣仿佛立刻就被静了音。正面的文庙大殿,左右的碑刻长廊,陈列着数百方碑刻,配以院内的参天古木,分分钟让人感觉穿越进一个静谧的时空。

馆内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那“四大宋碑”——《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它们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苏州碑刻博物馆镇馆之宝,堪称我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杰作。

其中,《天文图》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星象绘测图;《地理图》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地图之一;《帝王绍运图》碑则是目前我国古代唯一的石刻帝王世系图,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史料;《平江图》碑为宋代苏州城平面图,被誉为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图。

有人曾说,苏州城门有多老,姑苏历史就有多久。古城墙伴随苏州已经走过了2500多年,除春秋时期伍子胥设立了八座水陆城——并设八座水陆城门:平门、齐门、娄门、匠门、蛇门、盘门、胥门、阊门外,后来还建了葑门、赤门、金门等。如果你想要了解这些城门故事,想要认识姑苏历史,不妨去城墙博物馆走一趟。

城墙博物馆为遗址类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展示的都是有关苏州城墙的史料。博物馆展陈区分为“序厅”“城纪千年”“城门故事”“城里城外”“城头记忆”和“城墙复现”六个展厅,用图片、模型和部分实物,集中展示了苏州城墙的历史变迁和考古成果。

苏州的古城墙不仅宏伟壮丽,而且创造了“亚”字形的平面布局和每门辟水陆两座城门的独特结构,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观赏完城墙博物馆,不妨骑上“小绿”车或者“小蓝”车,穿过阊门去西中市吃点小吃,去盘门看看爬满绿藤的城墙,而当你下个假期结束再回苏州的时候,别忘了在火车站与隔河相望的平门“打个招呼”。

来这里,与苏州的“学霸”与名人“面对面”

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到国学,苏州自古人才辈出,诞生的“学霸”、名人数不胜数。刚刚来苏的学生们,不妨走进下面这两个馆,透过文字、展品,与他们来一场穿越古今的“交流”,了解他们、学习他们、靠近他们,从而更好地成就自己。

据统计,从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举史上,苏州共出文武状元51名,居全国各府之首位,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

为这些古代的“学霸”,建个博物馆,实属必要。苏州状元博物馆选址也很有意思,它的前身是清代乾隆五十八年状元,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元老潘世恩的老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如今,它由一栋状元宅第“变身”为一座博物馆,也很是扣合主题了。

在这里,观者可以了解到苏州历史上状元数量之庞大,特别是明清两代,苏州出了35名状元、13名榜眼、21名探花,还有26名会元、45名解元。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遥遥领先于全国,形成了姑苏独特的“状元群体”。此外,在这里还能知晓中国科举制度以及苏州状元“科甲鼎世”的概况。

观赏完整个博物馆,你会深刻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极具天赋,但金榜题名亦非易事。

毋庸置疑,这里是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精彩实证。整个名人馆陈列以苏州历史名人、状元宰相和两院院士共计447人为展示对象,其中既有吴地始祖泰伯、仲雍,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夫差,三国时期吴王孙权等历史名人,也有张旭、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书法、书画界名人,当然还有百余位苏州籍的两院院士。

名人馆的展陈充分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展现苏州名人风采和主要事迹。最有视觉冲击力的应该是概述厅中的LED大屏,它以动态翻转方式集中呈现苏州四百多位名人的画像。而在清代厅中则运用了超大环幕大屏及全息成像技术,立体动态呈现《姑苏繁华图》中阊门附近的一段画面,并将数位清代名人植入到繁华图的场景中,令人难忘。

名人馆内的他们,是苏州的英雄,也是中国的英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看着前辈们的奋斗足迹,也希望莘莘学子可以向他们学习,为创造新的辉煌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状元苏州博物馆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40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22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22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露天博物馆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
说个好苏州
机电信息(2014年19期)2014-02-27 15: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