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江萍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基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其实质是要通过教学内容撬动教学方式的真变革。一线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急着去设计大单元任务群,而是要领会语文学习任务的核心理念,成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努力转变单篇课文的教学方式。
什么是语文“学习任务”?
引用薛法根老师的话:“语文学习任务,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做事情。”其核心理念是“做中学”,即打通学习内容、学生生活与语文实践的关联,强调情境性、自主性、实践性,使学生通过语文实践获取、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发展核心素养。
下面尝试设计了《蟋蟀的住宅》学习任务,并实践于课堂。
“我为小蟋蟀代言”——四上《蟋蟀的住宅》学习任务设计
核心知识:连续细致地观察、准确生动地表达。
主题情境:昆虫王国竞选星级住宅。
角色任务:请你为蟋蟀代言,介绍“伟大工程”。
驱动性问题:蟋蟀的住宅“伟大”在哪里?
表现性评价:评选最佳代言人。
任务设计:见表1。
“我为小蟋蟀代言”活动中,学生们自觉主动接受“任务”,做了一连串愉快的语文的事:首先走入文本,图文对照,辨析工程图纸、体会设计智慧,发现观察和表达的秘诀,分享了阅读探究的快乐。其次,学生积累了语言的经验,在“代言介绍”中“化语成文”,化他人文字为“我”的语言,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作品,体验了创意表达的快乐。同时,完成了“为小蟋蟀代言”的任务,体验了语文助人的快乐。任务,促进了积极主动的阅读体验,让思辨的过程化难为易,让文字的解读化繁为简,赋予了语文学习“成事、成文、成人”的多维价值。
表1:“我为小蟋蟀代言”任务设计
图1
那么,这些语文学习任务又是如何设计的呢?
一、“包裹”一项语文核心知识——锁定“做事”的目标
语文学习任务,必须坚持语文味。正如汪潮教授所说:用语文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语文的手段解决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效果。学生为什么“做事”?核心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学生用什么“做成事”?主要是语言文字材料,以及语文知识或技能。
首先,我们要基于学科本质设定任务目标。通过深度解读文本,联结单元语文要素,确定一项语文核心知识或技能,既作为做事的成果目标,同时也是做事过程中的技术手段。这里的“核心知识”,指向学科本质规律、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即未来可以普遍迁移和运用的概念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其次,用学习任务“包裹”语文核心知识。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主动运用核心知识、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整合资源、工具以及操作技能,通过具身体验、实践运用、解决问题等活动,将静态的知识解析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实践,真实地经历知识的感受、理解、运用、分享与创生的过程。
以《蟋蟀的住宅》为例。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留心观察”,课后的三道习题所指向的核心目标是“了解蟋蟀的‘伟大工程’,并用自己的话介绍,体会作者的留心观察和生动表达”。那么,达成目标需要借助哪些知识呢?一是有关蟋蟀洞穴特点的科学信息;二是语文核心知识,即关于连续细致观察、准确生动说明事物特征的策略性知识。我们把这些知识整体“打包”,统整在“我为小蟋蟀代言”的情境下,“裹挟”在“辨一辨、找一找、夸一夸”的任务中,引导学生运用策略性知识完成任务——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工程的伟大,从而逐步建构“观察与表达”策略的新认知。
二、开发一个故事化真实情境——诱发“做事”的动力
让学生“做什么事”?怎样让学生“想做事”?需要创设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事件”,即由“主题、场景、角色、问题”等要素联结而成的故事化情境,诱发主动学习的深层动机,贯穿做事的始终,统领学习与创造的自主化进程。
一是联结文本思想内容确立主题。首先,“故事”主题,要以文本为背景,紧密联结文本内容、单元主题。其次,根据“故事”需要,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从中汲取必要的语言资源、语用经验和思维方法。
二要遵循儿童生活逻辑创设场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结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创设一个学生可能会面对的真实或拟真的生活场景,把学习变成一个主动探究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如《蟋蟀的住宅》一文,是关于昆虫的巢穴、生活习性等微观世界的观察记录,我们就通过情景想象、语境营造,设置了“昆虫王国竞选星级住宅”的虚拟场景,唤醒学生的经验与想象,使其积极参与问题解决。
三要顺应儿童心理逻辑设计角色。儿童,既有“玩”童心理,又渴望成为“有本领、有担当的小大人”。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角色形象激发其内在情感需求,如调查研究员、破案小侦探、讲演介绍人、救援互助队、困难挑战者、游戏闯关者、竞技队员……以角色代入的学生,生成了强烈的责任感,迅速与其他同学结成同盟军,全身心迎接角色挑战,全方位体验角色任务,成为故事真正的主人公。
四要符合语文学科逻辑设计问题。好的驱动性问题,一是体现学科性,契合语文学科本质,应和文本深度理解的需求。二是体现适切性,问题解决的难度系数处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可以到达的合理区间。三是具有典型性、开放性、创造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与好胜心,引发多元深度思考。将语文核心知识理解转化为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在前概念基础上开展新的探究、分析与梳理,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知识建构、语境运用和反思改进,实现概念的改变和知识的迁移。
例如《蟋蟀的住宅》一课,我们设计了“竞选星级住宅,为小蟋蟀代言”的故事化情境。为小蟋蟀代言,介绍“伟大工程”,帮助小蟋蟀竞选——这件“事”,引发了学生强劲的阅读内驱力;而“蟋蟀住宅伟大在哪里”的驱动性问题,则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思维创造力。
三、设计一串结构化语文活动——创生“做事”的智慧
任务,就是结构化的系列活动。活动,就是任务过程中具体的学习行为分解。结构化的语文活动,必须具备三大特征:
一是成果导向,逆向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的成果,或是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创造一份真实的语言作品,如一次演讲、一首小诗、一项建议、一份研究报告、一个产品说明……任务设计,要遵循成果导向的逆向思维,从学习作品逆向设计学习任务。在任务之初,就让儿童明确“我要做什么事、完成什么作品”。任务中的每一个活动都指向成果的实现,为物化任务成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是挑战思维,支架赋能。任务设计要富有挑战性,超越学生认知,制造认知冲突、审辨追问,让学生学习面对复杂情境开展合作探究,融合形象、逻辑、辩证、批判、创造等多种思维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运用、问题解决、反思总结等高阶认知策略,深度理解知识,提炼普遍规律,促进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提升,实现心智的灵活转换。
例如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发现蟋蟀住宅的伟大之处”。靠简单的搜索、理解信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借助分析、推理、综合等,才能形成决策与创见。一是辨析“工程图”,研究哪一幅图更符合课文介绍的蟋蟀住宅特点:洞口向阳,青草半掩;隧道倾斜,顺着地势弯曲;洞深约九寸,宽一指……二是探究文字背后藏着的“蟋蟀建造住宅的大智慧”:隐蔽——避开危险;倾斜、排水优良、向阳——保持干燥;墙壁光滑、清洁宽敞——住得舒服;平台——休闲娱乐……三是探究“法布尔是怎么发现伟大工程的”,到文中去寻找作者细致观察的踪迹。正是环环相扣的高阶认知任务,促发学生从知识的浅表认知走向了深度理解。
三是言语实践,联结进阶。紧扣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综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活动,以合作性交互、个性化创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查一查、讲一讲、议一议、辨一辩、写一写等言语实践中,锻炼言语思维,夯实言语能力,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每个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前后贯通,形成逻辑进阶的任务链,让实践更加充分,洞察不断深入,最终实现语言的创造性运用。
如《蟋蟀的住宅》,学生要完成“代言介绍”的终极任务,必然先要走入文本,在阅读、比较、想象、推理、辨析、讨论、讲述等持续的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捕捉观察的细致,亲近语言的生动,然后将作者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与语言方式进行迁移、转化,加上自己的感悟、观点,在“代言”过程中建构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与思维图式,最终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鲜活生长。
四、制定一份表现性素养评价——看到“做事”的成果
怎样才叫“做成了事”?需要制定任务评价标准,给予评估激励。
指向素养的任务评价,必须以“表现性的素养评价”代替“核心知识的识记评价”,以“综合的学习行为评价”代替“单一的纸笔考试评价”,采用过程性行为表现和终结性成果作品相结合的评估方式,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不断成长,提升自我认知。
一是成果作品的表现性评价。教师在设想任务预期成果时,要先仔细预测学生的语言作品可能会呈现的样态品质或解决问题的成效,再设计评价标准进行评估。如《蟋蟀的住宅》的成果评价——评选最佳代言人。我们结合“代言”的性质与文本的特点,设计了四个评价指标:将住宅的特点讲清楚;把住宅的优点夸出来;语言流畅生动;神态充满自信。
二是过程行为的表现性评价。我们还要关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语用能力、习惯养成、合作交往、思维品质等表现。为了让学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我们可以分步分层设置阶梯评价,还可以邀请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社会组织等进行多元互动评价,综合设计《表现性评价量表》,细化评价指标与区分度,进行量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