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菱 李嘉伟 秦晓海 朱佳强 张红
(1.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2.赣州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江西赣州 341000)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已经逐步从依赖资源要素占有量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阶段进入以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为支撑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始终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2021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支持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产业合作试验区,支持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赣州市抓住机遇努力发展,但目前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城市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赣州整体经济发展规模相对发达地区仍处于落后水平。
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如何提升城市能级,更好地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概念内涵上,学术界对城市能级的看法高度一致,认为城市能级是指一个城市的功能对外界的影响,具有集聚和扩散的特点,体现为城市综合实力,创新能级是城市能级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学者们对城市能级的评价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角度:一是侧重于经济发展角度,以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来衡量城市能级,构建整套表现内涵、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左英等,2020;杨莎莎等,2017);二是侧重于网络关联角度,基于人、物、技术、信息、资金等流动要素,测算城市联系频度,以城市网络中支配和控制要素的能力来衡量城市能级(如郭建科等,2021;徐宜青等,2018;王克强等,2017)。学术界对如何提升城市能级的研究则主要聚焦于一定区域内的城市,结合一类或多类具体产业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如洪丹丹等,2021;吴振帮,2020;曹贤忠等,2014)。对于提高城市能级的主要因素,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协同性决定了城市能级水平,连通性和协同性是城市能级水平提升的重要衡量标准。第二种观点认为技术的进步是提升城市能级最为强劲的因素,其次是人才和资金。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已经对城市创新能级展开了富有启迪的有益探索,并在特大城市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创新要素流动网络和创新联系性测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学术界对区域性次中心城市的创新能级相关研究较少,尤其很少从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角度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根据对学术界相关成果方法运用的分析,本文认为主成分分析法适用于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因此本文从全国科创板上市公司国内注册所在的54个城市中挑选出与赣州同样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苏州、无锡、芜湖、烟台、大连作为对比样本,从中发现制约赣州创新能级提升的主要因素,探索提升创新能级使赣州成为现代城市群核心的路径和策略,进一步完善了区域性次中心城市的创新城市体系理论。
本文在吕拉昌(2013)对城市创新能级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按指标选取原则整理形成了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本文数据时限统一设定在2018年末,选取的指标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9》、各地市《统计年鉴2019》以及各地市2019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部分数据来自相关网络。
首先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单位的指标转化为可以进行综合比较的相对值。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经过SPSS提取出3个因子,且对全部方差解释的累积百分比达到91.8%,得到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经过观察发现,成分矩阵中各主因子的指标构成尚不明显,因此运用方差最大化旋转方法对初始因子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如表3所示。根据各主因子的指标构成可以将其命名为:创新资金与技术因子、创新人才因子、科技事业因子,如图1~图4所示。
表2 成分矩阵
表3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图1 综合因子得分
利用SPSS中的回归方法对标准化后的变量进行计算,得到各个主成分因子得分,分别记为,,,再计算其对应特征根,,所占权重,相加后得到综合因子得分,记为。
图2 创新资金与技术因子得分
图3 创新人才因子得分
图4 科技事业因子得分
根据计算对得出的综合因子得分进行排序,6座城市排名如下:苏州、大连、无锡、烟台、芜湖、赣州,其中苏州综合得分最高,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大连与无锡差距不大,分列第二、三名;芜湖与烟台差距不大,分列第四、五名;赣州排在最末。再根据计算得出的各主成分因子得分进行比较,赣州的资金与技术因子得分排名第五,创新人才因子得分排名第六,科技事业因子得分排名第六。
将赣州分别与资金与技术因子排名第一的苏州、创新人才因子排名第一的大连、科技事业因子排名第一的芜湖进行比较发现:资金与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基础高度相关,创新人才的引进与科研平台水平高度相关,科技事业的进步与科研投入占比高度相关。结合赣州发展实际,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制约赣州创新能级提升的因素:一是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存在短板;二是科技研发投入占比不高;三是国家级科研平台较少;四是大众创新创业动力不足;五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针对以上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针对性地发展路径与策略。
产业基础是吸引资金和技术的重要承载平台,要提升发展水平,必须先构建一个适应赣州实际发展情况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做大做强“两城两谷两带”六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稀土应用技术为核心的永磁高效节能电机产业,不断提升制造业的集聚度和竞争力。二是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打造外向型经济新平台。以赣州国际陆港、赣州保税综合区、赣州经开区为主体,积极对接大湾区产业转移,规划好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加强与广州开发区、深圳龙华区等地区深入合作,建设赣粤“科创飞地”,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建立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承接和吸引粤港澳大湾区5G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
长期以来,赣州科学技术投入占一般公共支出比重维持在2.5%左右,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实现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腾飞,必须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一是开拓发展科研资金来源。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尽职免责、探索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贷保联动新模式等。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高校、科研机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赣州市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进创投基金,打造市场化基金管理平台,对接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基金团队和优质项目资源,引导科研成果在赣州落地转化,促进新技术在赣州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科研环境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因素,结合未来赣州科技发展方向,应着力集聚稀土科研人才,打造稀土科研平台。一是发挥科技创新乘数效应,规划建设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为核心区,引领赣州高新区和章贡区水西工业园等区域,形成覆盖赣江两岸的未来科技城。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为主要依托,全力攻克中重稀土精深加工及应用、高端钨硬质合金等关键领域技术,大力发展稀土和钨新型功能材料及其高端应用产业。二是加快赣州高新区产业集聚和升级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稀金谷永磁电机产业园建设,加快水西工业园“腾笼换鸟”的建设步伐,搬迁现有的传统产能企业,引进稀土和钨新材料生产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建成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科技试验基地、稀土和钨新型功能材料的产业发展平台。
专利申请数是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既要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还要加快培育科创独角兽。一是支持赣州启迪K栈、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创新创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孵化器高效运作,通过孵化和风投相结合促进企业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二是坚持“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的发展路径,支持孚能科技、青峰药业和威高集团建设生产基地,不断开展产品创新研发,充分利用龙头带动作用,结合赣州新能源汽车和医药卫生产业集群,提高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产出,促进赣南地区科研、经济的持续发展。
技术交易额是衡量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直接经济指标,赣州可以通过优化人才落户政策、创新校政企合作的科研成果转让模式、改良科研人才评价体系等手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是持续完善人才吸引政策体系顶层设计,聚焦产业布局升级,搭建一批具有稀土和钨新材料等前沿科研实力的平台,提升城市魅力,优化筑巢引凤战略,形成广纳贤者、人尽其才的政策体系,吸引优秀青年学者与广大科研人才落户赣州,打造人才高地。二是支持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赣南科技学院等高校设立专利技术转让中心,搭建以政府为引导的对接协作平台,增强校企之间的交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让科研成果更接地气。三是将承担国家科技研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内容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评价标准,加入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中来,不断改进科研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倒逼科研人员大力研发实用技术。
随着城市群的不断发展,中心城市的创新功能逐渐扩散到区域性次中心城市。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赣州、苏州、无锡、芜湖、大连和烟台的创新能级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和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的计算,发现近年来赣州城市创新能力水平与苏州差距较远,虽然与无锡、大连存在一定差距,但与芜湖、烟台差距不大。对样本城市的三个主成分因子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赣州的资金与技术因子得分排名第五,仅优于芜湖,但与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大连、烟台差距不大;创新人才因子得分排名第六,且与排名第四的烟台有较大差距;科技事业因子得分排名第六,且与排名第三和第四的烟台、无锡有较大差距。由此可以归纳出五个制约赣州提升城市创新能级的因素:一是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存在短板;二是科技研发投入占比不高;三是国家级科研平台较少;四是大众创新创业动力不足;五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赣州市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打造国家级稀土科研平台,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壮大独角兽企业,激发关键贡献者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