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时度效

2022-08-30 08:07谢书楠李汶静
传媒 2022年1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

文/谢书楠 李汶静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抓住时、度、效,为新媒体时代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工作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指导。新媒体技术为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力度和效力。因此,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高校学生中入脑入心,提升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传播力,就要求高校从传播的时效度三个方面把握,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提升学生的认同感。

一、新媒体时代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时”

新媒体时代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时”,既有其特定的时代境遇,也有其特殊的时间节点和时期限制,必须要在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中紧扣时效性、时机性、时代性。

就如何把握传播的时效性、及时性而言,传播者要在尊重高校新媒体传播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言论必须大力宣扬并及时扩大其影响力,以正向的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对违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思想观点必须立即进行批判、斗争并及时阻断错误思想观点的传播,及时控制住舆论的发酵,避免言论传播范围持续扩大;对屡教不改的个人或群体要严肃处理。事后应快速对此次传播趋势进行汇总分析,包括学生和媒体话题讨论、网络主要发声渠道、网络情绪变化等多方面,快速拟定言论失范的治理方案,为之后类似情况的发生做好预案准备。高校既要充分运用和发挥新媒体阵地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所带来的便捷性,也要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主动权、话语权和管理权,避免发生失语情况。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牢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弘扬社会正能量,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服务学生,将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形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新格局。

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工作时,需要抓住恰当的时机,以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特殊节庆日、特定纪念日等,在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中促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以此深化和升华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表示纪念日是文化记忆表现的一种途径,通过纪念仪式可唤起从前的历史记忆,因此被国家确立的纪念日同时也具有了相应的政治功能,在激发爱国情怀、升华思想境界、提升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是因势利导开展价值引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时机,高校教育者应当利用重大节庆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纪念日及其活动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建党百年、建团百年之际,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高校要借此机会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影响力,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知和情感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让马克思主义在依靠青年、赢得青年中得以不断发展。

就紧扣传播的时代性而言,不仅要重视新媒体时代为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和现实挑战,更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所赋予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特定时代意义。一方面,高校要根据青年人对新媒体的信任和依赖的状况,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创新转变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的现状,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此外也要注意到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纷繁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扑面而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积极关注大学生政治思想变化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健康,尽量减少新媒体带来的负面效果,为学生开辟新型的学习渠道,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综合发展。另一方面,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使命和基本任务,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要求,关键在于要坚定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归根结底在于要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性认同和科学信仰,这就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时代基调、时代方位和时代要求。

二、新媒体时代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度”

新媒体时代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度”,既要站在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审视其战略重要性,也要立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实际和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把握其现实必要性。因此必须要统筹兼顾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战略高度、合理尺度和科学力度。

马克思主义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和准确审视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战略高度。维护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关键在于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坚强领导、坚持发展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力量,当代大学生必须通过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和实践自觉,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信心,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站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重要性,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上升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高度进行审视,为大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服务,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主动权,切实保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新时代大学生不仅在思想政治素质、精神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发展存在层次性区别,还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接受度有一定区别,这就需要从传播目标、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把握好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合理尺度。 既不能用同样标准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要求和目标一视同仁,坚决抵制一刀切的简单态度,也不能采取一味追求迎合大学生的“口味”而导致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失真”“失信”和“变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应当把握好尺度,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学生价值观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筑牢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基,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思考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育者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也应当加以区别。另一方面,在紧扣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高校应该掌握好学生言论自由的尺度,在学生坚持正确政治导向、舆论导向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学生有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引导学生能张弛有度,自觉把握言论观点的尺度,以此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合理尺度。

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有效性,不仅对传播的战略高度、合理尺度有要求,还应该加大传播的力度;不仅要明确应该向大学生传播的核心内容、要义等前提性问题,还要明确应该怎么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应然目标等基础问题;不仅要通过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教学基本能力素养,还要强化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内容的准度和深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通过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经典著作的思想魅力,及时学懂弄通做实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在打牢理论根基、增强理论功底、提升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促进传播主体明确应该向学生传播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通过明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往哪里去等基本问题,真正弄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此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内容的准度和深度,使之真正成为一种理性认同与科学信仰。

三、新媒体时代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效”

为了更好地推进当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高校需要通过加强传播和宣介马克思主义,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实效性。在新媒体时代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效果,既要立足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在传播过程中提升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传播效率,还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然状态在传播目标层面强化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传播效能,以此促使大学生真心喜爱、真诚认同和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

就如何提升传播效率而言,不仅要立足于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多渠道、全方位传播,实现传播速度效率最大化;更要注重传播内容上的表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更轻松、更容易接受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此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又快又好,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效率。高校应当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网络阵地建设,尤其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青年青睐的新媒体平台和传播方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栏,丰富传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模式,在节省人力、财力等资源的基础上达到教育资源分配的最优化。高校在青年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学生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理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理论的现实性,消除其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感。此外高校应当顺应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习惯,简易化传播内容,让学生能在最短时间有效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髓,最大程度减少其时间、经济、脑力成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产生当下的影响,更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持续性影响。高校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渗透到青年的人生道路中,让马克思主义无形地渗透到学生当前的道德行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当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让学生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高校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吸引力、感染力,长久地激发育人工作的活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个人修养、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一代代青年的头脑中,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阿吾(一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