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来,曲福玲
(1.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天津 300220;2.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
天津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1999年明确提出了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战略构想,经过20 多年的努力,天津市农业已具备都市型农业的经济特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天津市农业经历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城郊型农业—沿海都市农业—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的发展历程,农业在都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不断演变和拓展,最初以农产品生产供应为主,逐步向生产供应、生态环境改善和休闲观光等多功能转变[1]。1978 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前,天津市农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主要以粮食生产为导向。20 世纪80 至90 年代,城市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不足,促使天津农业向城郊型发展,呈现出以生产为主、加工流通为辅的特征。2000 年左右天津市农业进入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期,在提高农产品效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设施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稳定总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3 000 美元,都市农业将进入租赁休闲农业。2019 年天津市人均GDP 为11.56 万元,折合16 604 美元。另有经验表明,当农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下降至5%~10%时,农业将突破三产划分界线,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2019 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在地区总产值比重已降至1.3%,远低于5%水平。从上述两个角度分析,天津农业已经进入租赁休闲农业阶段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
据统计,1979—2018 年天津市一产贡献率自2005 年起即降至1%以下,此后维持在0.4%左右,2018 年提高到1.4%(图1)。在此阶段天津农业经济贡献率持续下降并趋于稳定。
图1 天津历年一二三产业贡献率
2019 年以来,天津市农业产业结构逐步演进到都市农业发展阶段,以突出特色、优势、融合与功能拓展为主。2019 天津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4.35 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02.91 亿元,占比49%;林业产值21.91 亿元,占比5%;牧业产值100.39 亿元,占比24%;渔业产值74.43亿元,占比18%。综合大都市发展规律,未来天津都市型农业产业结构将进入深度调整期,低效粮食向高质高价的特色粮食以及蔬菜、瓜果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转型,以经济林为主向以经济林和生态林并重的林业经济发展转型,以本地养殖为主向本地良种繁育为辅、外埠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渔业经济发展转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向以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经济发展转型。
一是农业劳动力人口基数大,不充分就业现象普遍。据2016 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天津市农村总人口为297.30 万人,从事农业的农村人口数占比高达52.9%。从大都市农业发展规律看,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天津市农业劳动力转移还有很大空间。二是劳动力规模经营提升空间大。从农业普查数据得知,天津市普通农户292.9 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98.86%,规模农户4.38 万人,仅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5%,可见天津都市农业仍以小农户经营为主,提升规模经营的空间较大。三是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按照国际标准,15 ~64 岁为劳动年龄人口,天津市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217.2 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3.1%,其中65 岁以上为老年人口27.4 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21%,表明天津市农村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四是农村劳动力从业行业结构调整空间大。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天津市农村人口从事的农业行业中,种植业占比41.36%,林业占比0.53%,畜牧业占比0.58%,渔业占比0.18%,农林牧渔服务业仅占比0.2%,这表明天津市农村劳动力从事行业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对大都市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五是农业人力资源短缺与新型经营主体管理现代化要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受待遇、地理位置以及社会保障等条件制约,农村很难吸引并留住新兴经营主体急需的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青年职业农民和现代经营管理服务人才严重不足,基层农业高级专门化人才供求矛盾突出,农业企业家严重短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用地随之减少是必然的。通过集约化利用,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成为可选路径。2019 年,北京市耕地产出率已达8 823.5 元·667 m-2,上海市耕地产出率为10 286.75 元·667 m-2,天津市耕地产出率为7 790 元·667 m-2(表1)。尽管天津市在耕地拥有量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从耕地产出率看,北京和上海两地均远远高于天津。可见,提高农业用地产出率是天津都市农业发展的出路之一。
表1 北京、上海、天津三市耕地产出率情况对比
研究发现,天津市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存在着规模不足、强度偏低、结构不合理、产出效率低等问题,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投入模式,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水平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求,科技投入与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价值失调[3]。
天津都市型农业已经充分具备了产品供给功能,不仅要满足城镇居民基本农副产品供给安全和丰富多样性的消费需求,还要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以及为城市提供生态保障,以“生产、生活、生态、生息”四生并重,农业多功能不断拓展发挥。为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业多功能价值的质量需求,实现农业高质高价高效,必须发展区域公用品牌、经营主体自主品牌、产品品牌等,天津现代都市农业逐步向高质化品牌化发展。
天津都市农业发展对天津总体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很小。2009—2019 年,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基本为0.3%~1%左右,这符合大都市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趋势。在未来天津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效益将不断从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销售、乡村旅游等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各个产业环节以及产品中获取。尤其是加工型和服务型农业,其关联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较大。
近年来,天津市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节庆农业、会展农业、康养农业等为代表的多种模式快速发展,三产紧密联结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乡融合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未来天津农业发展中,重点向精品化、特色化、创意化要效益,进一步培育特色村、精品点、创意园等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发掘一批农村能工巧匠,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促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品变礼品,不断丰富农业内涵。
农业生态系统在调节大气、平衡生态、净化环境、水土保持、营造绿色景观、美化城乡生态环境、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都市农业生态功能将随着大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强化。未来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生态价值构成也将从直接经济价值为主逐步向以间接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为主进行转变。
近几年,天津市通过对传统乡村文化历史和传统技艺的挖掘整理及发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开发休闲观光功能等,挖掘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向社会提供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康养等功能的旅游产品,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魅力乡村”“美丽乡村”典型。未来天津都市农业社会文化功能开发还需要从科学、文学、历史、民俗、教育、艺术等多角度挖掘,向多元化、精品化要效益。
一是都市农业与休闲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农业与观光旅游、康养、体验等业态融合,推进农业功能深度拓展;二是都市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将科技和人文要素有机融入农业,丰富都市农业的文化品质、文化创意和文化价值;三是都市农业与科技产业全领域融合,形成技术、经济、生态诸方面的协同推进,对多学科先进技术进行整合、集成和推广,加快现代智能、现代生物技术等高科技向农业渗透融合的速度。
一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间的合作,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健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加强京津冀农业区域合作,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从“服务京津冀、服务全国”的战略高度全面规划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走出去”的交流合作;三是推进农业国际合作,鼓励优势企业加大境外农业投资力度,参与国际农业贸易与合作[4]。
结合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优势,着力发展以种子产业、休闲观光产业、“菜篮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种子产业,加快种业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花卉四大种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二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综合体,积极拓展新型业态,加快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休闲观光农业服务水平[5];三是发展会展农业,整合城乡优势资源,培育一批高端、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品牌,重点打造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领军企业,扶持一批有上市潜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形成良种研发繁育、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加工储藏、收储、物流、销售、电子商务、会展、农创旅游等一体化的多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根据资源禀赋,在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配套服务、监管等辅助链条,拓展生态、生活等功能链条,不断构建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布局清晰、集中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成本节约、效率提高、风险防控、价格稳定、机会增加等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溢价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