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强,王琼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液晶是一种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光电子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在显示成像、光电工程、生化传感等领域[1-3]。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是基于液晶材料的显示装置,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万亿级的市场规模。近年来,显示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以LCD 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为主,微发光二极管、激光显示、类纸显示等技术并存发展[4-6]。目前,各种显示技术发展迅猛,表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为了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各种显示技术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凭借更为出色的显示性能来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对于LCD 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LCD 凭借着庞大的产业基础、高性价比、长寿命等优点,在显示领域中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近年来,LCD 的部分显示性能已经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视角相关问题[7]。由于液晶材料具有光学各向异性,所以不同视角下的光程差存在差异,最终导致LCD 的电光性能存在视角依赖性,例如亮度、对比度、灰阶、色彩、色域等性能。此外,并非所有的应用场景都需要宽视角显示技术,某些场景存在一些特殊的视角需求[8-9]。例如,对于有防窥需求的自动柜员机而言,需要让LCD 具有窄视角的显示特性,以保障用户的私密性。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LCD 的视角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改善视角相关性能的技术方法,为未来的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
本文将对LCD 视角相关性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介绍LCD 的基本结构、显示原理、以及几种常见的显示模式。然后,介绍几种与视角相关的性能参数,总结能够改善视角相关问题的技术方法,并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归纳几种特殊的视角控制技术,如窄视角、指定视角、视角可控等技术。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LCD 主要由液晶面板、背光源、驱动电路等部件构成。其中,液晶面板是LCD 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显示画面信息;背光源为LCD 提供所需的光源,一般用于透射式或透反式显示领域;驱动电路为LCD 提供电学信号,以驱动目标像素显示不同的画面[10-11]。图1(a)展示了LCD 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检偏器、彩色滤色膜(Color Filter,CF)基板、液晶层、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基板、起偏器、光学结构、背光源等。其中,检偏器和起偏器均为偏光片,靠近出光一侧的被称为检偏器,靠近背光源一侧的被称为起偏器。此外,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在背光源上方的光学结构中添加合适的棱镜膜、散射膜或量子点膜等,从而调整背光的出射角度、散射程度、光谱分布等参数[12-13]。在LCD 中,彩色滤色膜基板、液晶层、TFT 基板组成了密封的盒状结构,因此通常被称为液晶盒。
图1 LCD 的结构示意图与显示屏上像素的开/关状态Fig.1 Structure diagram of LCD and the on/off states of pixels on the screen
液晶材料通常不发光,但是液晶可以调节光的偏振状态,因此在偏光片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实现对背光通断状态的调控。在LCD 中,背光源产生的光经过起偏器后变为线偏振光。在TFT 基板上施加合适的电信号后,液晶分子指向矢就会在电场的作用下重新排布,此时液晶层就会重新调制光的偏振态。当光的偏振态发生变化后,透过检偏器的光强就会发生变化,这样LCD 就实现了对透光率的调节。图1(b)展示了彩色画面中像素的开关状态,对于彩色LCD 来说,白光通过彩色滤色膜后会变为红、绿、蓝三基色,不同光强的三基色像素就可以构成绚丽多彩的画面。
自LCD 被发明以来,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显示模式[14-15]。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LCD 分成不同的显示模式。若根据液晶所处的相态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向列相、胆甾相、铁电相等模式;若根据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则可以分为均匀、展曲、扭曲、弯曲、混合等模式;若根据基板锚定能的强弱,则可以分为弱锚定、强锚定、双稳态锚定等模式;若根据电场的分布情况,则可以分为垂直场、横向场、边缘场等模式。液晶显示模式的种类众多,不同显示模式的LCD 具有不同的视角性能,适合于不同的应用场景。目前,市场上的LCD 产品主要为扭曲向列相(Twisted Nematic,TN)、垂面排列(Vertical Alignment,VA)、共面转换(In-Plane Switching,IPS)、边缘场转换(Fringe-Field Switching,FFS)等显示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几种常见的液晶显示模式Fig.2 Several common display modes of LCD
1971 年,SCHADT M 院士等提出了TN 显示模式[16],它由上下两个相对的电极构成,液晶取向方式为90°扭曲排列。未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呈均匀扭曲状态,在液晶的旋光作用下,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旋转了90°,此时光不能通过检偏器,LCD 处于关断状态。在像素电极上施加合适的电压后,液晶分子趋于电场方向排列,扭曲排列方式被打破,线偏振光可以透过检偏器,此时LCD 处于开启状态。TN 显示模式的优点是驱动电压低(~3 V)、透光率高、制造成本低,主要缺点是视角较差、陡度低、灰阶较少。目前,TN LCD 主要应用在中低端显示领域,例如计算器、家电设备、仪器仪表等。
1971 年,SCHIEKEL M F 等提出了VA 显示模式[17],它由上下两个相对的电极构成,液晶取向方式为垂直于基板排列,液晶材料的介电各向异性为负(Δε<0)。未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垂直于基板排列,来自起偏器的线偏振光最终被正交的检偏器吸收,LCD 处于关断状态。在像素电极上施加合适的电压后,负性液晶分子偏向与电场垂直的方向,在双折射效应的作用下,来自起偏器的线偏振光可以通过检偏器,此时LCD处于开启状态。VA 显示模式的优点是正视对比度高、响应速度较快、制造成本低,主要缺点是透光率低、视角均匀性差、按压水纹。为了改善其视角均匀性,研究人员在传统VA 显示模式的基础上开发出多畴垂面排列(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图案化垂面排列(Patterned Vertical Alignment,PVA)、紫外固化垂面排列(Ultraviolet Vertical Alignment,UV2A)等显示模式[18-22]。目前,VA LCD 主要应用在非触屏显示领域,例如电视机、监视器、显示器等领域。
1973 年,SOREF R A 提出了IPS 显示模式[23],在此基础上,OH-E M 等于1995 年又详细地报道了IPS显示模式的电光性能,推进了它的产品化进程[24]。它的电极由位于同一基板的叉指型电极构成,液晶排列方式为均匀排列。未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沿着叉指电极的方向均匀排列,来自起偏器的偏振光最终被正交的检偏器吸收,LCD 处于关断状态。在像素电极上施加合适的电压后,液晶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重新排列,基于双折射效应,部分光线可以通过检偏器,此时LCD 处于开启状态。IPS 显示模式的优点是视角均匀性较好、按压无水纹,主要缺点是电极正上方无法产生有效的光程差,所以整体透光率较低。目前,IPS LCD 主要应用于大中型显示领域,例如电视机、电脑显示器、平板电脑等。
1998 年,LEE S H 等提出了FFS 显示模式[25],它的电极由叉指型电极及其下方的公共电极构成,液晶取向方式为均匀排列。FFS 与IPS 显示模式的显示原理相似,二者都是基于液晶的双折射效应来实现显示功能。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IPS 显示模式主要靠水平电场驱动液晶分子重新排列,而FFS 显示模式中电极间隙较小,主要靠边缘电场驱动液晶分子。FFS 显示模式的优点是透光率高、视角均匀性较好、按压无水纹,其主要缺点是TFT 基板的制造流程较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相较于TN、VA 等显示模式)。目前,FFS LCD 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显示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
以上是较为常见的四种显示模式,它们的电极结构和液晶取向方式存在差别,显示性能有所不同,因此适合的应用场景也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进行比较,表1 列出了四种显示模式的典型性能参数[26]。虽然以上几种显示模式有几十年的发明历史,但是相关的改进和优化工作从未中断。相比早期的LCD 而言,目前相关产品的性能参数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表1 四种显示模式的典型性能参数[26]Table 1 Typical parameters of four display modes[26]
对于LCD 来说,一些性能参数存在视角依赖性[27]。图3 展示了某款LCD 在不同视角下的拍摄图。不难发现,该LCD 在倾斜视角下不仅发生了图像畸变,其亮度、对比度、灰阶、色彩、色域等性能也发生了变化。一般地,将显示器的可视角度定义为对比度超过10∶1 所对应的视角。若仅以此为标准,目前大多数LCD 产品的视角均能超过85°(若考虑对称视角±85°,则为170°)。事实上,对于大尺寸、高性能的LCD 来说,不能只考察可视角度这一项指标,其他与视角相关的性能都应纳入考察的范围。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一些能够改善LCD 视角相关问题的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与视角相关的性能参数,并总结能够改善视角相关问题的技术方法。
图3 某款LCD 在不同视角下的拍摄图(无环境光)Fig.3 Photographs of an LCD at different viewing angles(without ambient light)
亮度是表征显示器出射光强弱的物理量。在倾斜视角下,绝大多数显示技术均表现出亮度下降的趋势,而LCD 的亮度具有更加明显的视角依赖性。与正视下的亮度相比,30°视角下LCD 的亮度损失通常超过50%[7,28]。为了提升LCD 在倾斜视角下的亮度,并改善其亮度均匀性,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技术方法,例如定向背光源加前置扩散膜、不含增亮膜的背光源、量子点彩色滤色膜等方法。
定向背光源加前置扩散膜能够增大倾斜视角下的亮度,改善亮度均匀性。2012 年,KÄLÄNTÄR K 提出一种能够提高倾斜视角下亮度的方法,即定向背光源加前置扩散膜[29],相关结果在图4 中展示。为了提高倾斜视角下的亮度,需要在定向背光源上方添加特殊的导光板。结果表明,背光经过导光板后发散角变大,因此倾斜视角下的亮度可以提升2~6 倍。此外,将原本在背光源处的扩散膜置于LCD 的外表面,进一步改善了亮度均匀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提升倾斜视角下的亮度、改善LCD 的亮度均匀性,但是它存在正视亮度和分辨率降低、图像模糊等缺点。
图4 使用定向背光源加前置扩散膜提高LCD 的视角均匀性[29]Fig.4 Improved viewing angle uniformity of LCD by using the directional backlight and front diffuser[29]
不含增亮膜的背光源能够改善LCD 的亮度均匀性。2016 年,WU S T 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移除背光源中的增亮膜,来改善LCD 视角均匀性的方法[30]。结果表明,未移除增亮膜前,60°视角下亮度损失为~70%。移除增亮膜后,60°视角下亮度损失仅为~35%,亮度损失被削减了一半左右。此外,若移除正交增亮膜,LCD 的整体光效率还将提升~37%。综合来看,移除背光源中的增亮膜是提升LCD 亮度均匀性的有效方法,但其缺点是损失正视下的亮度。
使用量子点彩色滤色膜也可以提高倾斜视角下的亮度,改善LCD 的亮度均匀性。2016 年,CHEN H M教授团队提出使用红、绿、蓝三基色量子点膜来替代原有的彩色滤色膜,显著提高了倾斜视角下的亮度和对比度[31],相关成果在图5 中展示。当蓝色背光源到达三基色彩色滤色膜后,蓝色光就会变成红、绿、蓝三基色,进而实现彩色显示的效果。量子点膜对光具有一定的发散作用,所以可以提升倾斜视角下的亮度,并使亮度更为均匀。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前,应当充分计算好量子点的发光效率问题,合理设计三种量子点膜的厚度。此外,还要消除量子点被环境光激发的可能性[32-34]。
图5 基于量子点彩色滤色膜提升LCD 的亮度均匀性[31]Fig.5 Improved brightness uniformity of LCD based on quantum dot color filter[31]
对比度(Contrast Ratio,CR)指的是显示器的亮态与暗态光强的比值(CR =Ion/Ioff),通常指的是在黑暗环境下测试的理想对比度。从显示模式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同LCD 的对比度呈现出上升的态势。TN 显示模式是最早被提出的,但其对比度较低,视角均匀性较差。VA 显示模式具有较高的正视对比度,但倾斜视角下的对比度较低。相比之下,IPS 与FFS 显示模式在正视和倾斜视角下均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并且视角性能也更加均匀。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某些显示模式具有较高的对比度,但是如果仅从显示模式入手,依然难以达到超高对比度的市场要求。下面介绍几种能够提升LCD 对比度的方法,包括视角补偿膜、区域调光技术、双盒显示技术、表面减反射膜等。
视角补偿膜可以降低LCD 的暗态漏光,进而可以提升其对比度。视角补偿膜通常由光学各向异性的有机透明材料组成,可以起到两个作用:1)纠正偏光片在倾斜视角下的偏光比;2)对离轴方向的相位差进行补偿。视角补偿膜的种类较多,包括单轴膜、双轴膜、倾斜膜等[35],其中单轴膜的制备工艺较为简单,使用量也较大。对于不同种类的LCD 而言,所需的补偿膜种类也不尽相同。对于初始液晶分子为水平排列的LCD来说,一般使用nx>nz>ny类型的单轴膜组或双轴补偿膜[36-38],其中nx、ny、nz为直角坐标系中折射率的三个分量;对于初始液晶分子为竖直排列的LCD 来说,一般使用nx>ny>nz类型的单轴膜组或双轴补偿膜[39-40]。为LCD 添加合适的补偿膜后,可以明显改善LCD 的暗态漏光,进而提升其对比度[41]。目前,视角补偿膜的发展较为成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产品之中。
区域调光技术指的是基于微型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Mini LED),实现分区调节背光源亮度的技术。相比传统的面光源而言,区域调光技术可以按需点亮不同区域的背光源,且背光源的亮度是可调的。由于区域调光技术可以避免近邻像素的背光干扰,因此它能够提升LCD 的对比度[42-45]。2020 年,HU Daobing 等提出一种基于区域调光技术的大尺寸LCD,其动态对比度高达1 000 000∶1[46]。研究人员对比了不同LED 数量对画面质量的影响,证明了LED 数量与画面质量正相关。此外,他们通过缩小背光源的尺寸,缩减了背光源与像素的非重叠区域,改善了LCD 的光晕现象,如图6 所示。区域调光技术是提高LCD对比度的重要方法,但目前仍需解决好同步驱动、光晕现象、整体厚度等问题[47-49]。
图6 基于区域调光技术的高对比度LCD[46]Fig.6 High-contrast LCD based on local dimming technology[46]
双盒显示技术指的是两个液晶盒叠加的显示技术,它是提高对比度的有效方法。2017 年,WU S T 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双盒显示技术,该LCD 由TN 与FFS 两种液晶盒叠加而成[50]。研究结果表明,该LCD 的正视对比度高于1 000 000∶1,60°视角内的对比度高于5 000∶1,远远超过单盒TN 或FFS LCD 的对比度。2020 年,XI Yanhui 等报道了一款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双盒LCD,并在65 英寸4K 分辨率的LCD 上进行了对比展示[51]。结果显示,单盒LCD 的对比度为1 636∶1,而双盒LCD 的对比度高达153 571∶1,对比度提升了~97 倍。双盒显示技术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对比度,但是需要解决双盒对准、同步驱动、消除摩尔纹等问题。
除了理想对比度之外,环境光下的实际对比度逐渐成为消费者更加关注的性能参数[52]。一般地,LCD的对比度会受到环境光干扰,因此需要用环境对比度(Ambient Contrast Ratio,ACR)[53]进行衡量,即
式中,Ion与Ioff是LCD 的亮态与暗态光强,Iambient是环境光强度。RL是显示器的表面反射率,其表达式为
式中,λ1、λ2分别指可见光的最短和最长波长,V(λ)是人眼的感光函数,S(λ)是环境光的光谱,R(λ)是显示器的光谱反射率。
根据式(1)可知,降低环境光强度或表面反射率均能提升LCD 的环境对比度。事实上,人为改变环境光的强度较为困难,所以通常采用降低表面反射率的方法来提升环境对比度。减反射膜是降低反射率的有效途径。一般地,通过控制减反射膜中的膜层厚度,实现反射光干涉相消,就可以实现较低的反射率。虽然减反射膜能够降低反射率,但是传统的减反射膜存在以下缺点:正视下的反射率较高、薄膜的平整度和厚度难以控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使用折射率渐变的减反射结构来降低表面反射率。2018 年,RODRÍGUEZ I 教授团队制备了一种基于蛾眼结构的减反射膜,它由亚微米尺度的凸起阵列构成[54],相关成果在图7 中展示。这种蛾眼结构的特征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并且折射率自上而下连续变化,绝大部分入射光不发生反射现象,所以它具有较低的反射率[55-57]。测试结果表明,如果将该减反射膜贴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基底,则表面反射率可由9%降至0.6%。总的来说,折射率渐变的减反射膜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但仍需在大面积成膜、降低成本、抗划痕等方面进行优化。
图7 蛾眼减反射膜及其使用前后的效果[54]Fig.7 Moth-eye antireflection film and its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application[54]
LCD 在显示画面时并不是仅在亮、暗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它还存在许多中间灰度状态。一般用色深表示显示器的灰度级别,单位为bit。一款显示器所能显示的灰阶与色深呈2 的幂指数关系,若色深为x,则灰阶数量为2x。由于彩色LCD 是由红、绿、蓝三基色子像素组成,所以理论上能够显示出2x×2x×2x种色彩。例如,对于10 位色深的显示器,具有的灰阶为210= 1 024 个,具有的色彩为210×210×210种。
LCD 的灰阶与色彩性能具有视角相关性,它们在倾斜视角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移现象,即灰阶偏移和色彩偏移。灰阶偏移指的是倾斜视角下,灰阶曲线发生分离的现象。灰阶偏移可以使用离轴图像失真指数D[58]和方位角图像失真指数DA[59]进行量化评价,即
式中,<>表示各个灰阶下的平均值,ΔBi,j表示第i与第j个灰度之间的透光率差,on-axis 表示正视,off-axis表示倾斜视角,min 与max 代表负向偏移与正向偏移最严重的两条灰阶曲线。0~1 023 表示10 位色深。当D<0.2 时,人就不能分辨出由极角变化导致的灰阶偏移;当DA<0.2 时,人眼不能分辨出由方位角变化导致的灰阶偏移。
色彩偏移指的是倾斜视角下,LCD 的色坐标发生偏移的现象,它可以用色彩偏移量Δuv[60]来评价,即
式中,(u1,v1)、(u2,v2)分别代表正视与倾斜视角下的色坐标,色坐标所围绕的面积就是显示器的实际色域。若Δuv<0.02,则人眼不能分辨出该视角下的色彩偏移。
事实上,LCD 的色彩是由不同灰阶的三基色子像素混合而来的,能够降低灰阶偏移的方法同样也适合于降低色彩偏移。因此,本文将能够改善灰阶偏移与色彩偏移的相关方法一并进行讨论,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使用光散射膜、优化电极结构、优化驱动技术等。
光散射膜是能够改善灰阶偏移和色彩偏移的方法。将光散射膜贴于LCD 的外表面后,出射光将更加发散,各个视角下的光学性能也更加均匀,进而LCD 的亮度、灰阶偏移、色彩偏移等性能将得到改善。一般地,为了精准地控制出射光的发散角,需要制备具有特定形貌的光散射膜,例如半球形、棱台形、三棱柱形等[61-64]。这类光散射膜与普通的磨砂膜不同,需要根据具体视角需求来设计合适的微结构形貌和尺寸。光散射膜的优点为适用性强、操作简单、无需调整LCD 的结构或液晶材料参数,它的缺点是损失透光率、降低分辨率等。
设计合适的电极结构也能够降低灰阶偏移与色彩偏移。一般地,多畴电极结构能够将不同视角下的电光特性进行互补偿混合,进而降低LCD 的灰阶偏移,例如使用之字形、人字形、鱼骨形多畴电极结构[65-72]。2020 年,我们提出一种单畴凸起FFS LCD,证明了单畴电极结构也能达到低灰阶偏移的效果[73]。如图8 所示,该凸起FFS 结构能够诱导出互补型液晶指向矢分布,使得大视角下的电光性能更加均匀,60°视角下的离轴图像失真指数仅为0.094 3,实现了低灰阶偏移的目的。事实上,不论是多畴还是单畴电极结构,只要能够诱导出互补型液晶指向矢分布,均能降低灰阶偏移和色彩偏移[74-76]。设计电极结构的优点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善LCD 的灰阶与色彩性能,但需要充分评估设计的可行性、工艺难度、LCD 的综合性能等问题。
图8 基于单畴电极结构的低灰阶偏移凸起FFS LCD[73]Fig.8 Low gamma shift protruded FFS LCD based on single-domain electrode structure[73]
从驱动技术入手,也可以降低LCD 的灰阶偏移与色彩偏移。2005 年,KIM S S 提出了主副像素驱动技术来降低LCD 的灰阶偏移[77],后来该方法成为了改善灰阶与色彩性能的常用方法[78-82]。2021 年,张盛东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基于多畴电极结构的主副像素驱动技术[83]。该LCD 具有八畴电极结构,通过控制副像素上的驱动电压,可以将60°视角下的离轴图像失真指数降至0.2 以下,色彩偏移量降至~0.04,如图9 所示。此外,由于对TFT 基板做了平坦化处理,所以该LCD 还具有高透光率、高对比度等优点。2020 年,我们提出一种能够实现低灰阶偏移的截断透光率技术[84]。通过在电极上施加小于饱和电压的电压值,避免了倾斜视角下的灰阶反转,进而获得了较低的灰阶偏移和色彩偏移。截断透光率技术的操作简单、独立性强,适合于多种显示模式,但是缺点是会牺牲部分透光率。事实上,不论是主副像素驱动技术还是截断透光率技术,都可以与各种电极结构配合使用,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图9 基于主副像素的低灰阶偏移和色彩偏移的LCD[83]Fig.9 Low gamma shift and color difference LCD based on main and sub-pixels[83]
色域指的是显示器能够表现的色彩范围,通常用三基色的色坐标在色度图中所占据的面积来量化。显示器的色域越宽,那么它能展现出的色彩范围就越广。对于LCD 来说,倾斜视角下会存在色域变窄的现象,并且视角越大色域越窄。一般地,能够减小灰阶偏移、色彩偏移的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色域变窄的问题。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些能够提升LCD 色域并改善其视角依赖性的方法,例如使用具有窄带宽的背光源、宽波段滤波片等。
使用具有窄带宽的背光源是实现宽色域LCD 的重要途径。显示器的色域依赖于红、绿、蓝三基色的色坐标,所以三基色的半峰宽越窄,色彩就越纯净,对应的色域就越宽[85]。因此,将传统的背光源换成窄带宽的背光源能够显著增宽LCD 的色域,例如使用量子点背光源、激光背光源、三基色LED 背光源等[86-90]。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会在背光源处或LCD 外表面贴合具有一定发散角的散射膜,以此来改善倾斜视角下的色域变窄问题。
使用宽波段滤波片是提高LCD 色域并改善其视角依赖性的有效方法。2021 年,孙玉宝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双盒宽波段滤波片,它由两个叠加在一起的扭曲型液晶盒构成[91]。将该滤波片置于平行偏光片之间时,背光光谱的半峰宽变得更窄,LCD 的色域可以从86%提升到94%(Rec.2020 标准),相关结果在图10 中展示。此外,该滤波片的延迟量几乎不依赖于入射角,60°视角下最大延迟量的偏移仅为-0.311%,因此在倾斜视角下依然具有良好的滤波特性。宽波段滤波片能够有效缩减光谱的半峰宽度,进而可以增加LCD 色域[92-94],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白光漂移、透光率降低、器件厚度增加等。
图10 基于双盒滤波片的高色域LCD[91]Fig.10 High color gamut LCD based on the dual-cell helical filter[91]
宽视角(Wide Viewing Angle,WVA)指的是LCD 在一个较大的视角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画面质量,包括亮度、对比度、灰阶、色彩、色域等性能。目前,宽视角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显示场景,涵盖了大中小尺寸的各类显示领域。但是,宽视角技术不能满足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例如有防窥需求的商务手机、银行自动柜员机、密码器、航空显示等。为了满足上述场景的需求,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视角控制技术,如窄视角、指定视角、视角可控等技术。
窄视角(Narrow Viewing Angle,NVA)指的是LCD 仅在一个较窄的视角范围内有良好的画面质量。在一些使用场景中,观看者需要让自己看清画面信息,但又要避免近邻偷窥或被动监视,此时就需要窄视角技术。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窄视角技术:遮光型防窥膜、视角补偿膜。
遮光型防窥膜是能够实现窄视角显示的一种光学结构。2021 年,陈霞等提出了一种二维防窥膜,如果将该防窥膜贴合显示器表面,则可以实现不同方位角下的窄视角控制技术[95]。该防窥膜在一维超细百叶窗的基础上,使用了横纵交替的二维遮光矩阵,其结构在图11 中展示。在水平方向上,光线仅能从两个遮光区域的间隙透过,所以存在水平可视区和不可视区。类似地,在竖直方向上,光线也仅能从两个遮光区域的间隙透过,所以存在竖直可视区和不可视区。当遮光区域在平面内交替出现时,从LCD 出射的光线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视角范围内被观看到,因此显示器就实现了窄视角特性。遮光型防窥膜的优点为独立性强、适用性广,但是防窥膜的遮光区域会损失一定的透光率。
图11 具有窄视角特性的二维防窥膜[95]Fig.11 Two-dimensional anti-peep film for narrow viewing angle[95]
除了遮光型防窥膜之外,视角补偿膜也是实现窄视角显示的重要技术方法[96-97]。2016 年,孙玉宝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a/-c/-a 补偿膜的窄视角蓝相LCD[98],相关成果如图12 所示。该LCD 具有凸起型电极结构,所以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了周期性的透光率分布。在液晶盒两侧添加+a 与-c/-a 补偿膜后,倾斜视角下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暗态漏光,且暗态漏光程度与视角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LCD 具有良好的窄视角特性,且具有均匀的对比度分布。当视角大于30°时,对比度低于10∶1,画面信息不可读;30°视角范围内的对比度高于10∶1,画面信息基本可读;10°视角范围内的对比度高于1 000∶1,画面质量较好。需要注意的是,视角补偿膜通常与偏光片复合在一起形成补偿型偏光片,所以该LCD 只能在窄视角显示场景中使用,例如银行自动柜员机、密码器、保密计算机等显示领域。
图12 基于+a/-c/-a 补偿膜的窄视角蓝相LCD[98]Fig.12 Narrow viewing angle blue-phase LCD based on +a/-c/-a compensation film[98]
窄视角技术通常能够保证正视下或较小视角内的图像质量,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中,需要让LCD 在某个特定的视角下具有最佳的图像质量。例如,在航空显示或车载显示领域,应当保证驾驶员所在的位置具有最佳的图像质量,但是又要兼顾显示器的预留位置,此时就需要指定视角技术[99]。
一般地,指定视角技术大多是通过视角偏转光学薄膜来实现的[100-101]。2021 年,吕国强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三棱柱形状的视角偏转膜[102],其中有机基底的厚度为190 μm,三棱柱的周期为~25 μm,高为~15 μm,相关结果在图13 中展示。测试结果表明,在添加视角偏转膜前后,LCD 的最佳视角发生了偏移,亮度峰值由0°视角偏转到-16°视角,且偏转后视角曲线未发生明显失真。视角偏转光学结构可以加工成膜后贴合在显示器表面,所以它的优点为独立性强、适用性广。但是,视角偏转膜会损失一定透光率,且偏转角度一旦确定就不可再次调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客户的具体视角需求,来定制合适的视角偏转膜。
图13 基于视角偏转膜的指定视角技术[102]Fig.13 Specified viewing angle control technology based on viewing angle deflection film[102]
除了窄视角和指定视角的需求之外,部分消费者还需要让LCD 同时具备宽、窄两种视角特性[103-104]。例如,某些时候需要让平板电脑或手机处于宽视角模式,以便与他人在不同视角下共同分享画面信息;而某些时候需要让其处于窄视角模式,以保护画面信息的私密性。为了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需要让LCD在宽视角与窄视角之间自由切换,实现对视角的动态控制。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能够控制LCD 视角的方法,例如双像素结构、双盒结构、偏压电极法等。
双像素结构是将子像素再分成主像素和副像素,其中占据较大面积的主像素用于显示画面,占据较小面积的副像素用于控制视角[105-106]。2010 年,LEE S H 与WU S T 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视角可控的双像素结构,其中主像素采用叉指型电极结构,副像素采用上下电极结构,液晶盒中填充聚合物稳定蓝相液晶[107],相关结果在图14 中展示。研究表明,仅当主像素工作时,该LCD 具有宽视角特性,此时50°视角下仅存在较小的色彩偏移,40°视角内具有良好的画面质量。为副像素施加一定的电压后,会诱导出一定程度的暗态漏光,此时LCD 在较窄的视角内仍具有良好的画面质量,但40°视角之外的区域不再可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显示模式,且无须额外的光学结构,但是双像素结构需要设计双TFT 驱动电路来分别驱动主像素和副像素。
图14 基于双像素结构的视角可控LCD[107]Fig.14 Viewing angle controllable technology based on dual-pixel structure[107]
双盒结构是在现有的LCD 中叠加新的液晶盒,其中原有的液晶盒用于显示画面,新添加的液晶盒用于控制视角。2009 年,KIM J C 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宾主型液晶盒的双盒液晶结构,来实现对LCD 视角的控制[108],如图15(a)~(c)所示。未施加电压时,宾主型液晶盒中的二色性染料将吸收沿着吸光轴方向的偏振光,此时LCD 处于窄视角模式。为宾主型液晶盒施加合适的电压后,二色性染料的吸光轴与周围的液晶分子均趋于电场方向排列,染料对光的吸收作用最弱且几乎不区分方向,此时LCD 切换为宽视角模式。2019 年,LEE J H 教授团队对该设计进行了实验验证,当使用质量分数为5%的二色性染料液晶盒后,中等灰阶下水平视角的可控范围为30°左右[109],如图15(d)~(f)所示。类似地,向LCD 中添加向列相液晶盒、蓝相液晶盒、聚合物液晶盒所形成的双盒结构,均能构成视角可控的LCD[110-113]。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增加LCD 的整体厚度、损失透光率,需要两套独立的驱动电路。
图15 基于双盒结构的视角可控技术[108-109]Fig.15 Viewing angle controllable technology based on dual-cell structure[108-109]
电极偏压法是在原有的液晶盒中引入公共电极,通过控制公共电极的偏置电压,来调节LCD 的暗态漏光程度,从而实现对视角的控制[114]。2013 年,王琼华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压电极法的视角连续可控技术,所提出的液晶盒中设计了上公共电极[115],相关成果如图16 所示。当上公共电极无偏置电压时,该LCD 处于宽视角模式,此时60°视角内的对比度均高于10∶1,20°视角内的对比度高于1 000∶1。为上公共电极施加合适的偏置电压后,该LCD 切换为窄视角模式。结果显示,在窄视角模式下,对比度高于10∶1 的范围缩小至40°视角内。通过调整偏置电压,还可以扩大或缩小窄视角所在的范围。类似地,通过向VA、FFS等多种显示模式中添加公共电极,并适当调节公共电极上的偏置电压,均能实现对视角的控制[116-120]。双像素结构、双盒结构、偏压电极法均能实现视角切换功能,也都无需特殊的视角控制膜或光学补偿膜。但是,它们存在以下共性问题:损失一定的透光率,需要重新设计和加工电极结构,需要增加驱动电路。
图16 基于电极偏压法的视角可控LCD[115]Fig.16 Viewing angle controllable technology based on electrode bias method[115]
本文总结了LCD 的视角相关性能和视角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LCD 的基本结构和显示原理,阐述了四种常见的液晶显示模式,包括TN、VA、IPS、FFS 显示模式。其后,介绍了几种与视角相关的性能参数,包括亮度、对比度、灰阶与色彩、色域。针对这些性能参数,综述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改善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归纳了几种特殊的视角控制技术,包括窄视角、指定视角、视角可控等技术。限于篇幅,不能详尽叙述各种视角相关性能的研究工作,因此只对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事实上,LCD 的性能参数较多,其中部分性能参数还具有联动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甚至可能存在制约关系。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显示器的综合性能,所以不能单纯地为了提升某个性能参数,而牺牲其他的性能参数。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多参数联动优化”成为改善LCD 性能的重要任务,这也给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此外,相关研究人员应当结合具体需求,充分评估不同技术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来解决LCD 的瓶颈问题。
目前,显示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由于不同的显示技术适合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保持多种显示技术并存的状态。LCD 是能满足大中小尺寸显示需求的重要显示技术,基于Mini LED 背光和区域调光的LCD 具有百万级的动态对比度、2 000 nits 的峰值亮度、超高的色域等优点,整体显示性能优越,它也在2021 年迎来了规模化商用显示的元年,是未来重要的液晶显示技术。本文介绍的部分技术方法可以在Mini LED LCD 上得到应用,以进一步提升其视角相关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