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
(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测试中心 广东广州 510663)
跆拳道作为一项击打类格斗项目,具有腿踢为主要攻击动作(占所有技术动作的98%)、横踢为主要攻击技术(占所有技术动作的77%~90%)、躯干为主要攻击部位(约占所有技术动作的81%)的典型项目特点。跆拳道比赛的间歇性运动特征也明显,运动员的行动/停顿时间比介于1:2~1:8。一般跆拳道比赛包括3局(每局2min,局间休息1min),整个跆拳道比赛的能量需求以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占58%~66%),但各得分动作主要以磷酸原供能支持,无氧能力(包括无氧爆发力及无氧耐力)对于跆拳道的最佳竞技表现至关重要,尤其在2017 年开始实行新的竞技跆拳道竞赛规则后。
30s Wingate测试是评价运动员无氧代谢水平的经典方法,以往也常应用于跆拳道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无氧耐力的测试评价。但由于采用特定自行车设备、连续性坐姿蹬骑以及测试本身基于的能量系统供能特点等原因,采用30s Wingate 测试方法来评价跆拳道运动员的无氧能力会被批评缺乏专项性。
近来,Villani R 等学者成功开发了横踢速频测试(FSKT)来评价跆拳道运动员的专项无氧能力和专项技术速度能力。该测试方案采用了跆拳道项目最常用的横踢技术,模拟复制了跆拳道比赛的大强度、间歇性的运动特点,并基于持续时间10s(FSKT)以及总持续时间90s(FSKT)来评价跆拳道运动员的表现,FSKT又可产生3 个重要指标,即每组有效横踢次数(FSKT、FSKT、FSKT、FSKT、FSKT),5 组有效横踢总次数(FSKT)和横踢衰减指数(KDI)。通常KDI 作为辅助性指标,代表测试中表现下降的幅度,侧面反映了疲劳程度;FSKT代表了运动员大强度间歇性运动的能力,可以用作监控和评价某专项动作重复“冲刺”的能力和无氧耐力;而FSKT或FSKT代表了运动员最大的横踢能力,是监控和评价最大无氧爆发力的指标。随后,巴西学者Santos 等人就FSKT 的信效度和灵敏度检验、FSKT 分类评价量表(见表1)的建立等展开了相关研究工作,有助于教练和科研人员评价运动员的表现和不同训练阶段的体能水平,为FSKT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表1 FSKT分类评价量表(女)
凭借可靠有效、灵敏度高、便利易操作等优点,FSKT已被积极应用于跆拳道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辨别、训练效果评价、专项运动表现监控等方面。目前,国内尚无跆拳道运动员FSKT 研究和应用的相关报道。因此,该研究目的是了解广东省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FSKT表现和专项无氧能力特点,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好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提供科研支持。
广东省女子黑带跆拳道运动员7人(年龄为21.7±2.1 岁,身高为173.9±4.1cm,体重为53.8±3.2kg,编号A~G)自愿参加测试。所有运动员均排在第十四届全运会跆拳道项目积分前16名,5人获得了全运会跆拳道项目的决赛资格,另2 人也被选作陪练参与全运会备战。测试期间没有运动员降控体重,所有受试者身体健康并熟知测试程序和可能风险。
该研究为无对照组的观察性研究。测试于2021年夏训期间,在广东省重竞技训练中心实施。测试人员佩戴大道(Daedo)品牌电子护具于立式半身人形靶前,并依次调整设定每名运动员适宜的站立距离和踢靶高度(通过调整站立的垫子高度,使护具与踢靶躯干同高),根据运动员的体重级别和性别在电子计分系统软件中设定最小力度值(电子计分系统会判定击打力度的有效性,以超过设定值的力度击打躯干得分区域则得分)。
测试前运动员会被再次告知相关程序和注意事项,然后统一热身:先慢跑5min,接着进行3组(每组20个)中等节奏的交替横踢练习及下肢关节和腰部的拉伸,安静休息5min后进行测试(FSKT。运动员穿着大道(Daedo)品牌电子脚套以准备姿势站立在人形靶前(1名工作人员在靶后辅助固定),听到信号后尽最大努力进行5 组左右腿交替横踢,每组10s,组间间歇10s,合计测试总持续时间为90s。依据电子计分系统(电计)计算每组有效横踢的次数(FSKT、FSKT、FSKT、FSKT、FSKT)、5组有效横踢的总次数(FSKT),以及横踢衰减指数(KDI)。横踢衰减指数(KDI)(%)依下列公式计算:KDI(%)=[1-(FSKT+FSKT+FSKT+FSKT+FSKT)/(成绩最好组的FSKT×5)]×100%。基于前人研究和时间安排,此次测试未包括FSKT,拟用FSKT第一组的横踢次数(FSKT)代为评价运动员踢腿的最大能力。
测量结果如表2 所示。7 名运动员个体表现的评价如表3 所示。电计的FSKT、FSKT、FSKT、FSKT、FSKT、FSKT、KDI 指标与对应的人计各指标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0.05)。
表2 运动员横踢速频测试表现电计和人计相关结果
表3 7名运动员(A~G)FSKT表现的评价分布
此次实验主要测试了运动员的FSKT(kicks):17±3;FSKT(kicks):17±3;FSKT(kicks):17±2;FSKT(kicks):16±3;FSKT(kicks):16±2;FSKT(kicks):14±3;FSKT(kicks):80±9;KDI(%):12.8±5.9(见表2)。虽然运动员的FSKT表现呈现各自特点,但FSKT 分类评价量表(见表1)赋予的评价都相对一般:7 名运动员8 个指标合计56 人次的评价中,仅1 人次获评良好,其余皆评价为一般(29 人次)、差和很差(26人次),整体水平距离优秀有不小差距(见表3)。
跆拳道比赛获胜方通常具有更高的无氧爆发力和更高的技术动作使用频率,高ATP-PCr 能量系统的募集和连续高强度的专项动作能力被认为是跆拳道运动员比赛成功的关键因素。新近研创的横踢速频测试(FSKT)就是一种针对性评价该能力的方法。Santos等人对FSKT 的信度重测表明,FSKT(包括FSKT和FSKT)是一种可靠的跆拳道专项测试方法(FSKT:ICC=0.95,SEM=0.60;FSKT:ICC=0.63~0.83,SEM=0.78~3.99)。而Santos 等人对FSKT 的结构效度研究表明,FSKT能够很好地辨别不同竞技水平的女子跆拳道运动员:FSKT(=0.007),FSKT(=0.016),FSKT(=0.004),FSKT(=0.015),FSKT(=0.015)。相关基础性研究工作的结果,再结合专项性强、方便易操作等操作优点,使得FSKT 备受跆拳道从业人员的推崇。
此次受试的广东省女子运动员表现水平低于报道的国外女子国家队运动员,也略低于报道的女子省队运动员。而参照Santos 等人建立的五级分类评价体系,7名受试者的FSKT表现有了更直观清晰的呈现:无1人获评优秀,超过1/3的人次评价为很差。整体相对一般的评价结果,体现了广东省运动员的水平距优秀的差距。
为了更全面了解运动员的表现,测试同期也安排了专人对包括无效得分在内的横踢次数进行了人工计数(人计)和分析。人计各指标值都显著高于电计对应值(<0.05),与上述报道的国外女子国家队运动员水平更接近。而且所有受试者的人计表现组间变化趋势都与国外报道的FSKT表现特点相吻合,即第一组值为最好表现,然后至第五组呈逐组下降趋势。事实上,此次测试仅有2名运动员(B和C)的FSKT表现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其他人FSKT无法达到各自的最大横踢能力,其中3人的最高表现为FSKT,1人的最高表现为FSKT,1 人的最高表现为FSKT。人计数值包括了有效得分次数和无效得分次数,而FSKT仅统计电子计分系统判定的有效得分的次数。有效得分的标准是“通过合理技术,以一定力度击打躯干得分区域”。测试时,安排专人辅助固定人形靶和外穿护具的躯干部位得分区域,而且运动员都采用固定的横踢技术动作,因此运动员的击打力度就成为影响有效得分的最大变数。笔者认为,此次运动员FSKT结果相对一般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运动员横踢力度相对不足,虽然各运动员横踢的速度并不慢,但由于无法“力”保每次横踢都有效得分,致使一定次数的动作因击打力度未超过设定值而被电子系统判定无效(业内称为“有点没分”),进而影响了动作的成功率(总成功率平均仅为83.9%)和FSKT表现。综合电计和人计的表现,保持击打频率的同时,加大击打力度,应成为接下来的首要训练目标。
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能够提高FSKT 表现。Santos等人研究发现,8名黑带跆拳道选手(4男4女)经过9 周的跆拳道专项训练后,FSKT 表现显著提高(<0.05):FSKT(kicks):20±1(训练前)vs 21±2(训练后);FSKT(kicks):20±1(训练前)vs 23±2(训练后);FSKT(kicks):19±2(训练前)vs 22±2(训练后);FSKT(kicks):18±2(训练前)vs 21±2(训练后);FSKT(kicks):17±2(训练前)vs 21±2;FSKT(kicks):17±2(训练前)vs 20±2(训练后);FSKT(kicks):90±9(训练前)vs 107±10(训练后)。事实上,即使只进行一次的综合力量和增强式训练,在时间间歇安排合理的情况下也会对运动员FSKT 表现有即时性的特效(<0.05)。这些研究也为后续训练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基于前人研究和测试日的时间考虑,此次未测试FSKT,以FSKT来评价运动员踢腿的最大能力。但事实上,有5人的FSKT并不能真实反映运动员踢腿的最大能力。这说明单独以FSKT指标评价个体最大无氧爆发力时需要谨慎,有必要测试FSKT来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和更全面的评价,尤其当被测试者的击打力量相对不足时更是如此。
该文针对跆拳道运动员的FSKT 研究报道为国内首次。基于该研究结果,认为广东省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FSKT 表现和专项无氧能力整体评价相对一般,而运动员专项技术动作的力度不足,或是影响测试表现和有效得分的主要原因。此次测试初步了解了运动员的专项无氧能力水平,也为后续个体化力量速度融合训练方案以及全运会参赛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