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广州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非线性编辑是借助计算机,对图像、视频、音频进行一系列的剪辑处理的技术。在传媒类专业当中,非线性编辑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围绕premiere软件的学习为主,教学中总是将软件学习与软件使用割裂开来,导致教学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在近年来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结合“赛学融合”模式进行《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极大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笔者就教学中获得的一些教学启发,在此做具体探讨以分析其可行性及应用技巧。
大多数学生在刚接触《非线性编辑》课程时学习兴趣较高,期待着自己能学得一技之长,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但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完全掌握该软件有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感兴趣,学生自己又不愿意自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开始下降,逐渐丧失了最初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期待。[1]
《非线性编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认真学习剪辑软件,同时不断巩固视听语言和摄影摄像知识,教师上课只能够讲一些理论知识和一些操作技巧,真正要学好这门课程,学生必须要在课下参加实践,不断地进行视频剪辑训练,自主探索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好这门课程,但是很多学生习惯了在课室听课、记笔记的学习方式,习惯了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核成绩,这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非线编是传媒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关系着未来一系列实验课的开展,也是传媒人应该掌握的一门技术。
高校教学改革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改革也已经改革了很多年,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改革到现在其实大学的教育本质上没什么大的改变,为什么会这样,笔者对目前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是目前很多高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往往看重的就是学历和职称,很少关注教师的实践能力,所以在传媒专业这一块,导致很多招聘进来的老师并没有媒体工作经验,即使有一些老师具有一定的媒体行业经验,但这些老师往往所掌握的行业知识也是过时的。
二是高校以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来考核老师,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忙于科研忙于写论文,无暇去关注行业最新动态,更不会主动参与到行业实践中去,很多老师即使想要改革,想要给予学生行业新知识,却因为自己没有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行业技术,而不得不放弃。
三是没有好的实践项目。对于传媒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得到好的实践锻炼,直接接触行业项目锻炼是最有效的,但是目前的情况就是高校与很多媒体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真正实施教学项目合作的却基本上没有。如果高校能够真正把这一合作实施起来,企业与教师共同开发一些项目给学生进行实践,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会提高许多。
“赛学融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项目驱动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在完成竞赛项目过程中的自主学习。《非线性编辑》课程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也是以学生完成影视作品的方式进行考核,因此,“赛学融合”教学模式在《非线性编辑》课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2]
为进一步验证学生对“赛学融合”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笔者在执行2次赛学融合教学模式后对两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109名学生填写了问卷,问卷问题为“将学院奖比赛纳入到课程期末考核要求中,你认为对非线编的学习是否有帮助?”问卷结果(图1)显示84.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
《非线性编辑》是一门影视剪辑编辑课程,据不完全统计,涉及该课程的竞赛项目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这些竞赛的主办方既有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教指委、也有全国性行业协会,竞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较高。竞赛命题方都是一些知名企业,命题紧紧围绕当下互联网传播及应用场景。
针对课程特点,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实现“赛学融合”教学模式是关键,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设计出了“提出竞赛任务—案例观摩讨论—分组制定计划—团队创作竞赛作品—竞赛作品汇报评选—完成参赛”这六个实施环节。
赛学融合首先要将适合的竞赛项目引入到课程当中,经过对学生的访谈调查分析,大学生参赛意愿较高的三项竞赛项目为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考虑到竞赛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团队能力的高低,根据调查结果,将这三个竞赛项目做如下参赛安排(表1):
表1 《非线性编辑》课程“赛学融合”竞赛任务安排
由于大部分学生长期处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所以在选择竞赛项目的时候,要确定项目本身的吸引力是否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3]因学生个体学生能力不同,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了能够使学生保持持续性的学习兴趣,在《非线性编辑》课程上,前期鼓励全体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的竞赛,对优秀的团队再推荐其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对于实力较强的团队可推荐他们拍摄微电影,参加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
在给出竞赛项目任务后,学生对于拍摄什么样的作品可能并不了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的作品案例,通过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根据企业的命题类型,学生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案例。教师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制作流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竞赛作品制作流程以及所需掌握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解决实际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讨论交流。
每一部竞赛作品都要求完成创意方案、拍摄、剪辑等一系列流程才能完成最终的作品,要想完成优质的作品通常要依靠团队才能够完成。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通常3~5人为一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所选竞赛项目任务。小组成员需要根据组员能力特长进行职能划分,确定主要负责人和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制定实施计划和完成进度表。
在确定了学生分组以及每个团队的选题之后,课堂教学将进入核心环节,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完成前期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写作,中期视频素材拍摄,后期剪辑成片的过程。
前期: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写作
剧本创作分为四个步骤:提炼主题和卖点;确定广告主题;根据企业命题提出构思创意;与同学一起修改讨论剧本剧情。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教师引导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确定剧本。决定好剧本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对剧本进行分镜头脚本写作,明确小组任务,明确拍摄计划。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非线性编辑》课程理论、技术知识指导学生脚本创作,防止出现脚本无法实现拍摄的现象。如:学生写了动画类脚本,但自己并不会用软件制作动画;学生的剧情背景无法拍摄实现等。
中期:视频素材拍摄
由于版权问题,很多网络上的素材是不能够用到竞赛作品中来的,所以学生的素材都需要自己进行拍摄,小组成员需要根据剧情进行自导自演。大学生是创新性非常强的群体,在拍摄中经常会出现不按照剧本进行拍摄,过于自由发挥的现象,这就需要小组负责人把控全场,严格按照剧本进行拍摄,以免出现后期无法剪辑成片甚至重新返工拍摄的现象。
在拍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非线性编辑》课程理论、技术知识指导学生收集素材时的注意事项,保证后期的顺利剪辑。例如:拍摄时视频格式、尺寸、色彩设置、视频声音收集等。
后期:非线性编辑软件剪辑成片
拍摄完成后,要求成员用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软件进行后期的裁剪编辑,Adobe Premiere是一款功能强大、比较容易上手的视频剪辑软件,教师需要重点分模块为学生讲解视频剪辑软件的应用技术,包括视频的裁剪组接、视频过渡特效、视频特效、字幕的添加、音频、音效等,教师主要讲解该软件的使用和一些技巧,其他知识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成果以作品完成情况进行考查。
竞赛作品完成后,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小组负责人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拍摄经历和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并进行小组自评,其次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对作品进行评选打分,最终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竞赛。
学生按照竞赛要求上传作品进行参赛。经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可以直接上传参加比赛,对于有瑕疵的作品,要求学生积极修改后上传作品参加比赛。完成参赛后教师要继续指导学生完成竞赛后续工作,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其他专业竞赛,利用竞赛检验自身技能的掌握情况。
实施了2次“赛学融合”教学模式后,2020年学生参加大广赛省级获奖2个作品,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2021年秋季学生参加学院奖省级获奖10个作品。
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该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对本次教学模式总体比较满意,在教师发放的问卷调查中(问卷调查为匿名形式)(图2),31.19%的学生对本次教学非常满意,54.13%的学生基本满意。
图2 学生教学满意度评价
在对学生给《非线性编辑》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的图3中显示,14.68%的同学认为是一门非常容易掌握的课程,50.46%的同学认为是一门容易掌握的课程,32.11%的同学认为课程有一定难度。但是最终有14.68%的同学完全掌握了非线编这门课程,79.82%的同学基本掌握了这门课程。
图3 本课程易掌握的程度调查
《非线性编辑》课程“赛学融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将企业命题的专业竞赛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专业知识,构建了企业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提前了解对企业人才的要求,具备了一定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积极参赛的过程中找到了持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该教学方式适用于所有的实验性教学课程当中,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将课程教学与竞赛完美结合起来,继续探索“赛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力求该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也将该教学模式扩展到其他实验类教学课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