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宇,贾 菲,黄 瑜,王 松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建三明 365001;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混合痔主要是直肠末端黏膜、肛管皮肤静脉曲张相互融合引起的团块,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便时肛内肿物脱出,可伴有便时出血以及肛周疼痛、瘙痒、异物感的表现[1-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3]。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是针对混合痔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肛周解剖结构、术后创面、排便等相关因素,术后容易出现创面水肿、疼痛、愈合时间延长等并发症。中药熏洗坐浴通过温热的物理作用以及中药消肿、活血、止痛等活性成分,在混合痔术后创面疼痛、水肿等并发症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消肿祛湿洗剂是使用30余年的经验方剂,对术后并发症疗效确切。近些年来,随着民间中草药应用的不断开发和挖掘,本研究在消肿祛湿洗剂的基础上增加无花果叶进行改良,观察其对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疼痛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5]中混合痔的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混合痔湿热下注证辨证标准: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还纳,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及辨证标准;②年龄18~60 岁;③术前血常规、粪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肝肾功能、胸部X 线片等未见明显异常;④既往无肛门手术史,且肛门形态和功能未发现异常;⑤同意接受本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肛周脓肿、肛周湿疹、肛裂、肛瘘、直肠脱垂、直肠息肉等其他肛门疾病者;②合并有慢性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功能紊乱者;③合并有恶性肿瘤者;④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等重要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⑤合并有肺结核、乙肝、性病等传染性疾病者;⑥伴有糖尿病等代谢系统疾病影响伤口愈合者;⑦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⑧对本方中相关中药过敏者。
1.5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1 日—2020 年5 月31 日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3 例,女17 例;年龄24~58岁,平均(38.73±10.53)岁;病程1~7 年,平 均(3.30±1.66)年;混合痔分期:Ⅱ度6 例,Ⅲ度22 例,Ⅳ度2 例;切口1~4 个,平均(2.47±0.90)个;手术时间21~62 min,平均(40.60±10.42)min。观察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5~59 岁,平均(38.9±10.71)岁;病程1~7 年,平均(3.33±1.71)岁;混合痔分期:Ⅱ度8 例,Ⅲ度17 例,Ⅳ度5 例;切口1~4个,平均(2.47±0.94)个;手术时间23~60 min,平均(41.63±9.51)min。2 组性别、年龄、病程、混合痔分期和手术时间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方法
2.1.1 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进行等离子电刀+一次性套扎器行混合痔内套外剥术,麻醉均采用静脉麻醉+局部麻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主刀完成。术后常规予头孢呋辛钠(浙江惠迪森药业)抗感染治疗,每次1.5 g,每12 h 口服1 次,共治疗2 d。于术后第1 天早上8 时换药,拆除敷料后用碘伏棉球轻柔地擦拭创面,观察创面情况并记录,随后进行换药,每日1 次。
2.1.2 对照组 予消肿祛湿洗剂熏洗治疗,药物组成:马齿苋60 g,大黄20 g,芒硝20 g,明矾20 g,威灵仙20 g。将马齿苋、大黄、威灵仙浸泡20 min,加入500 mL 水,大火煮沸后煎10 min,留取药液200 mL,每1 剂煎煮2 次,将芒硝和明矾加入药液,充分搅拌融化。将200 mL药液加入盆中,加入开水1 000 mL,待温度降至50~51 ℃,先熏5 min,再将肛门及臀部浸泡10~15 min,每日2 次,连续坐浴7 d。
2.1.3 观察组 予消肿祛湿洗剂+无花果叶20 g熏洗治疗,煎药、熏洗方式和疗程同对照组。
2.2 观察指标
2.2.1 疼痛程度评估 参照文献[7]疼痛评分标准评估肛门疼痛程度。①0 分:无明显疼痛;②1 分:轻微疼痛,5 min 内即可自行缓解;③2 分:疼痛明显,但尚可忍受,0.5 h 内自行缓解;④3 分:疼痛难忍,需用止痛药方可缓解。
2.2.2 水肿程度评估 参照文献[8]水肿评分标准评估肛门水肿程度。①0 分:无水肿;②1 分:水肿仅限1 处,水肿范围直径<1 cm;③2 分:1 处水肿,水肿范围直径1~2 cm;④3分:1处水肿,水肿范围直径>2 cm,或多处水肿。
2.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结合临床通过疼痛评分与水肿评分之和计算疗效指数进行判定。①显效: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值减少,疗效指数≥70%;②有效: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值减少,30%≤疗效指数<70%;③无效: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值减少或无变化,疗效指数<30%。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1 2 组坐浴前后疼痛、水肿评分比较 与坐浴前比较,2 组坐浴3、7 d 后疼痛和水肿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 组坐浴前后疼痛、水肿评分比较(±s) 分
表1 2 组坐浴前后疼痛、水肿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30 30时间坐浴前坐浴3 d坐浴7 d坐浴前坐浴3 d坐浴7 d疼痛评分2.160±0.699 1.900±0.6621)1.300±0.4671)2.160±0.699 1.467±0.6291)2)1.067±0.2541)2)水肿评分2.333±0.480 1.800±0.4071)1.567±0.5041)2.333±0.480 1.567±0.5041)1.167±0.5921)2)
3.2 2 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 组疗效比较[例数(%)]
3.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安全性良好。
相关研究调查显示,痔病约占肛肠疾病的87.25%,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0]。痔病初期多采取保守治疗,但对于Ⅲ、Ⅳ度的内痔或急性坏死性痔、嵌顿痔、局部症状明显的混合痔,以及肿物脱出、疼痛等症状和体征较为显著的外痔等情况,手术是主要的解决方式[11]。但由于术中、术后诸多因素常常导致肛门疼痛、肛周创缘水肿、术后便血、创面愈合时间延长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相关研究提示,术后水肿、疼痛占整体术后并发症的30%左右[12]。痔术后水肿发病迅速但消退缓慢,同时可引起肛周创缘持续性疼痛以及整体创面引流不畅,部分水肿消退后形成赘皮外痔。因此,如何治疗相关并发症是痔病术后治疗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之一。
中医学认为痔病多因饮食起居失常,加之湿热风燥等外邪侵袭,可使机体阴阳失调,脏腑气血虚耗,经络阻塞,瘀血浊气下注[13],术后疼痛之病机为水湿、血瘀互相搏结,既有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所致之“不通则痛”,又有气血耗伤之“不荣则痛”[14]。水肿之病因归于素体湿热内蕴,下注肛肠,加之金刃损伤,筋脉横断,气血阻滞局部筋络而成[15]。中药熏蒸坐浴疗法是中医肛肠疾病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16],整体操作便捷,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其作用原理主要为:①中药液熏蒸,热力直接刺激局部皮肤,使得皮下血管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肛周创缘周围静脉及淋巴循环,同时缓解平滑肌痉挛,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17-18];②温热刺激可以通过刺激创缘周围皮肤末梢感受器,恢复原有规律的神经反射,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③通过药液熏蒸坐浴的方式,可以温通局部气血经络,加速血运,恢复功能;④便后中药熏蒸坐浴还可以清洁肛门,配伍中加入收湿敛疮的药物,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
消肿祛湿洗剂是我科使用30 余年的传承经验方,整体临床疗效确切。方中马齿苋为君药,味酸性寒,归肝经、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之功效,内服可清肠道湿热,外用可消肛周疮疡肿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马齿苋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大肠杆菌、志贺菌、枯草芽胞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9];大黄味苦、性寒,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之功效[20]。方中大黄、马齿苋合用,具有清热燥湿、破瘀消肿之功效;明矾、芒硝、威灵仙外用有清热祛湿、解毒敛疮的功效[21]。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活血消肿、化瘀止痛的功效。
民间验方中屡有无花果叶捣碎外敷治疗痔疮的记载,在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就有“治五痔肿痛,煎汤频熏洗之”等无花果叶用于痔病治疗的相关记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无花果叶“味甘微辛,性平,有小毒”,具有清湿热、解湿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多用于湿热泄泻、带下、痔疮、痈肿以及瘰疬。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无花果叶提取物具有显著、广谱的抑菌活性,尤其对金葡菌、溶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2]。为了进一步改良临床经验方,同时注重民间草药或疗法的吸收,通过在传统组方的基础上加用无花果叶进行改良,不但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将民间特效疗法吸纳进专科治疗体系,进一步丰富了专科治疗方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坐浴前比较,2组在坐浴3 d和7 d 后疼痛、水肿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消肿祛湿洗剂加入无花果叶改良后,可以更加有效缓解术后患者的疼痛和水肿程度,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在传统治疗方药的基础上通过与民间有效药物的挖掘与有机结合,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