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大锋
疫情期间,很多中小学生在家里上网课,不少家长神经比平时绷得更紧。一是担心孩子上网课精力集中不起来;二是怕孩子长期闷在家里,不能与同龄人、老师交流、沟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那天,我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学生母亲朱女士告诉我,近一个月来,读初二的女儿琳琳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家上网课。上网课时,琳琳不让母亲打扰,母亲尊重琳琳,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一般不去打扰她。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女士发现琳琳衣柜上层摆着个佛牌,佛牌前有个袖珍小香炉,香炉两边还摆着巧克力、饮料,看上去像是贡品。
看了这些东西,朱女士颇为生气,琳琳不让父母进她的房间,却偷偷鼓捣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被妈妈发现了秘密,琳琳并没有惊慌,而是振振有词地说:“网课我也好好上了,我想供个佛牌,保佑我期末考个好成绩,有什么不对吗?同学很多都信。”
为了说服朱女士,琳琳还举了班里学习比较好的同学的例子,说那位同学一次考得不好,被老师在班里点名批评,女生解释自己考不好的原因是那天是她的“黑霉日”,网上预测做什么事儿都不顺。老师听了女生的辩解,批评了她几句。琳琳说,班里不少同学都信这些。
朱女士说,听了琳琳的讲述,她才想起来,女儿学习之余,跟同学在电话里聊“星座罗盘”“塔罗牌占卜”“运程”“幸运日”等。起初朱女士不了解这些事情,后来才知道这是网上算命,也是“高科技迷信”。
朱女士还讲述了一些关于琳琳迷信的其他行为。对于琳琳的“迷信”行为,朱女士非常生气,质问她这些东西都是从哪里得来的?琳琳告诉她,很多网站都专门开辟有“星座”“占卜”等频道,在这些网站中,都有“少男少女”频道,把出生年月日分别填写入方程式,就能推算出一年的运气,她的不少同学过生日时,接受的礼物都与星座有关。
朱女士告诉琳琳,不要相信网上的迷信行为,网络算命这是一种变相的行骗行为。她告诉琳琳作为一名接受现代教育的学生,要相信科学,不能迷信。
琳琳对妈妈的话不以为然,她说,为了考试能获得好的成绩,她班上的同学有的买护身符,有的摆吉祥物,有的买佛牌,她的佛牌和香炉是和同桌一起从网上下单买的。她买这些东西是为了考试用的,明年就要中考了,她要为中考祈福。
看琳琳把这迷信活动说得冠冕堂皇,朱女士告诉女儿,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求神拜佛算命也起不到作用,要把心思全部放到学习上去。谁知,琳琳不服气地说:“心诚则灵,我只要不耽误学习,其他事情不用你管。”对于女儿的“歪理”,朱女士竟无法想出有力的理由反驳,她怕女儿沉浸其中,会影响学习,就向我求助。
听了朱女士对女儿情况的描述,我说近两年也接触过不少类似个案。时下比较迷信的人群中,青少年群体所占比重很大,中学生中有高达38%的人在网上算过命,像琳琳这种存在网络迷信的中学生不在少数,已然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我跟朱女士说,在我接触到的个案中,有些学生将考试成绩不理想,归咎于当天没有考试运;谈恋爱失败,归结于没有爱情方面的运程。还有更荒唐的,有的孩子通过网上算命,得知自己运程不在学业,而是做生意创业,竟然为此辍学。甚至有不少大学生,每次期末考试前各种拜祭:学医学的拜张仲景,学经济学的拜亚当·斯密……他们用锅巴、桂圆当祭品,寓意为“圆满”“过吧”。
听了我的描述,朱女士疑惑地问道:“这些孩子脑子里为何装着这些东西?”
我为朱女士答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几点原因:
第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他们迷信的首要因素。现在的中学生群体更看重个人价值,他们面临着激烈的升学压力和父母的压力以及未知的前途。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网络算命迎合了他们渴望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压抑和紧张的心理需求,获得一种可控的安全感,也降低了不确定性带来的不良情绪。
第二,当前社会的不良“示范”效应,引发中学生群体纷纷效仿。社会上,工程动工请风水大师开光、车牌手机号码要吉利数字,找对象也要测八字,高考要穿旗袍、红衫……种种讨个好彩头的迷信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们。因此,请笔仙、测字、供佛牌等迷信行为在中学生中风行一时。
第三,同龄人的不良示范,引发从众效应。中学生的迷信心理和行为,与同学一起打怪升级玩游戏十分类似。当学校或班级集体中出现一种流行的群体行为或话题时,中学生出于好奇心,言行上进行模仿,孩子们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知不觉会成为大多数中的一员。由于对自然界中无法解释的种种现象没有足够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又不想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寻求答案,只能被一些同龄人的认知所裹挟,深陷其中并深信不疑。
第四,疫情期间家长对孩子心理需求的忽视。学生在家上网课,家长有形无形的关注甚至监视,还要面对各种考试,学习压力较大,加之疫情又延长了他们待在家里的时间,无法与同学、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有了心理问题不能与好友们倾诉,这让孩子内心产生了焦虑和不安全感。孩子们在家学习,父母们除了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关注他们的网课质量。而对于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少家长却没能给予重视。而当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心理支持时,他们就会“寻找”其他的情感支持。这个时候,那些带着神秘色彩的网络迷信类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成为不少学生的情感寄托。
听我剖析了那么多关于青少年迷信的动因,朱女士表示认同,但她最关心的还是如何把女儿从迷信中拉出来,让女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对朱女士说,要想破除琳琳的迷信心理,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要正确。我建议朱女士平时不要只盯着孩子分数的高低,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孩子以轻松的心态学习,说不定能给家长带来意外的惊喜。
时下,情商、智商及逆商3者有效结合,是衡量一个孩子将来能否适应社会的标准。所谓的逆商,也就是抗挫折的能力。细究起来,“迷信”心理实质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依赖思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盲从,是增强抗挫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孩子物质方面很丰富,各方面都被家长保护得很好,遇到问题很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不期而遇的困难难以应对,这都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挫折教育,减少他们心理上的依赖,这才是让孩子逐步摆脱迷信的正确做法。
我对朱女士说,父母平时应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孩子做到遇事懂思考、不盲从。对于孩子迷惑得不到解答的问题要重视,家长不懂的地方不糊弄,而是和孩子一道去解决,必要时带着孩子一起向别人求教,平时鼓励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有迷信倾向的孩子做事情信心不足,总想用迷信的方式求得心理安慰,这也是心理虚弱的表现。迷信的人信念不坚定,把信心树立在虚弱的精神支撑上,因此要多鼓励孩子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让正当的爱好代替那些虚幻的东西。
此外,迷信的对立面是科学,要破除迷信,就得坚信科学,学习科学,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平时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去科技馆感受一下现代科技的魅力,科技馆里有许多科学试验用来解答现实中存疑的事情,家长平时要多用科学知识解答孩子迷惑不解的事情。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要引导孩子摒弃那些糟粕性的内容。其实,对电脑稍精通的人都知道,像网络算命、电脑占卜之类青少年崇尚的东西,其原理就是通过软件程序,把一整套有关迷信的资料贮存在电脑里,然后利用数据库进行排列组合,没什么可信度可言,更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他们只是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大肆传播迷信,这也需要管理部门出手,依法整治那些不良网站。
在对朱女士提出的这些建议中,我还强调了一点,那就是疫情期间,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这期间,孩子的学习节奏经常被打乱,一会儿线上,一会儿线下,尤其是网课期间,孩子封闭在一个独立空间,无法和老师、同学近距离接触,内心会有种不安定感,上网课的时间一长,孩子内心就会发生变化。他们会为考试而焦虑,也会为学业上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这个时候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因此,在家上网课期间,要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上网课累了,可以带他们下楼活动活动,帮助孩子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饭桌上可以和孩子聊一些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搞那些迷信的时间和必要了。
想把孩子从迷信中引导出来,并非一日之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方面还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多方的配合。为此,我还和朱女士建立了定期追踪服务机制,争取让琳琳尽快摆脱迷信心理,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