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佩章
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是将四十六节奏型与复合跳技法相融合的进阶技法,其中,复合跳是将单击与双跳组合运用的技法,四十六节奏型是将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时值均分成四个四分之一拍等时值,即将一个完整的四分音符均分为四个十六分音符,其常规手法顺序为右左右左,但是四十六节奏型用复合跳技法去展现,便会打破常规的手法顺序而去体现复合的定义,其常用的手法顺序是右左右右*左右左左,前两下运用单击技法进行交替击打,后两下击打由右手或左手单独完成,使用的是双跳技法。这样的手法顺序会打破身体的平衡,在演奏过程中完美展现此技法,要求演奏者需拥有较强的平衡性以及手法熟练度。因此,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技法在训练时,击打过程必须牢牢抓住平均这个词,左右手要进行平衡控制,由此来展现四十六节奏型的平均及稳定感,该技法的手法顺序可以进行自由组合,只要将单击与双跳进行复合运用即可,如右左左右*左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左右左等等,所以,灵活多变是此技法的特点,多样的手法顺序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与听觉效果,由于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手法变换众多,本文便不进行一一阐述,仅对演奏者常用的右左右右*左右左左手法顺序进行探析。
西方打击乐中的“paradiddle”一词,其中“para”指左右手交替击打,也就是我们广泛练习的单击技法,“diddle”指单手重复打击,即双跳技法,因而综合在一起便被我们翻译为复合跳。
单击是指在鼓面上进行左右手交替击打各一次并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以手腕发力为主、小臂力量输送为辅带动鼓槌进行上下运动。我们应借助节拍器进行单击技法稳定性与速度的训练,以4/4拍为例,当节拍器出现一拍时值时,须按顺序平均的击打4下,即右左右左(RLRL),此种手法顺序实质上是展现四十六节奏型的律动,即训练单击技法的稳定性。在此练习过程中,节拍器速度不宜过快,最初速度值定为50,即一分钟基准律动四分音符的出现次数为50次,练习者每听到1次四分音符,左右手便完成四十六节奏型的4次击打,当速度值50可以稳定击打后,可根据练习情况不断提高,直到速度值达到180左右即可,以此来训练单击技法的速度。单击技法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击打技能,还可以提升练习者身体的平衡性,同时增强练习者对节奏的把控能力。
双跳是指左右手交替各完成两下击打即右手两次击打后左手再击打两次这样的反复过程,其手法顺序为右右左左(RRLL)。双跳技法的训练涉及手指对鼓槌的控制,因为每只手要进行两次击打即右右或左左,其中第一次击打来自单击的手腕与小臂,当完成第一次击打后,立即松开中指、无名指及小拇指,这时候鼓槌会以大拇指与食指为支点,进行向上弹跳的运动,在此过程中,上述松开的三个手指,不是无意识地自由松开,而是跟随鼓槌的运动去松开,在这个松开手指的过程中要注意手指与鼓槌一直是紧密相连、共同运动的,这样才能实现对鼓槌的控制,并增强练习者对鼓面弹性的利用,这在双跳技法练习中十分重要。当双跳的动作熟练后,练习者可在4/4拍的基础上借助节拍器进行双跳的稳定性及速度的训练,训练方式与上述单击技法训练法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单击与双跳技法的练习达到一定技能时,我们可以将其组合进行复合跳技法的训练,最为基础的复合跳技法为右左右右,左右左左,如图1所示,是由两个四十六节奏型组成的,练习复合跳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进行,第一步,在熟练单击和双跳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分段练习,首先将右左右右(RLRR)这一顺序练熟,然后练习左右左左(LRLL)顺序,最后连接右左右右,左右左左(RLRR——LRLL)。第二步,在节拍器上进行稳定性与速度的练习,仍然以4/4拍为基础,当节拍器出现第一拍时值时,我们的左右手击打出右左右右(RLRR)的交替顺序,出现第二拍时,击打左右左左(LRLL)这一交替顺序,即4/4拍一个小节出现2次右左右右*左右左左(RLRRLRLL)的顺序,与单击双跳相同,四十六的节奏型复合跳也要抓住平均这个词,保证击打的稳定性。在稳定性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进行第三步,即训练速度的提升,以节拍器速度值50或60为基础,不断地提升练习速度值,在保证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将速度值提升至200即可达到一定的练习效果。
图1
由此可见,单击与双跳是组成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技法的核心,会直接影响该技法的展现与运用。单击可以对学生的手腕、小臂的灵活性及如何发力进行训练,从而强化演奏机能;双跳则逐渐增强学生们的手指灵活性,提升手指机能,增进、手腕、手臂间的配合,增强学生对鼓槌的控制力,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演奏时遇到的速度问题。当学生们完成了这两项基础练习后,将其进行系统融合,便形成了复合跳技法,用这样的顺序进行阶梯式训练,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单击、双跳、复合跳三项技法练习,达到一练多练的目的。娴熟地运用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技法可以提高学生左右手的协作能力以及身体的平衡性,从而为以后学习更具难度的技法、演奏更高难度的乐谱做好铺垫。
西方打击乐器是对欧美及非洲国家打击乐器的统称,小军鼓、定音鼓、爵士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其制作特点是拥有较薄的鼓皮和鼓腔,薄而紧的鼓皮大大增强了鼓面的弹性,有助于提升演奏者的击打速度,薄而大的鼓腔可以使演奏者轻松击打出震撼的声音。本文以上述的西方代表性打击乐器为例,对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的实际运用进行解析。
小军鼓声音的特性是音头短,爆发力强,鼓槌击打在鼓面上会发出颗粒感明显的“哒哒”声。我们对小军鼓演奏带有重音的四十六节奏型的谱例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当演奏者只用单击的方式演奏,爆发力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来,因为右手一下下的重音击打,更容易增加小臂及手腕的辅助力量,使击打的声音扎实、有力,能体现谱例中的重音,但速度却是最大障碍,很容易到达瓶颈,导致敲击的密度不达标,观赏效果显得吃力、笨重。
图2
如果只用双跳的技法去演奏带有重音的四十六节奏型,如图3所示,抛开重音,速度是双跳演奏四十六节奏型的优势,因为双跳技法中运用了手指的辅助,所以速度可以达到单击速度的两倍甚至更多,但谱例中要求演奏加入重音的四十六节奏型,意味着这时的双跳技法中,每次右手都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击打一次重音后立即击打轻音,这会导致谱例的演奏不准确,并且演奏者的动作失去平衡,观赏性大打折扣。
图3
由此可见,单一的使用单击、双跳的技法在小军鼓中演奏带有重音的四十六节奏型,会导致演奏时问题频出,这时候我们将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进行使用的话,便可以轻松解决谱例,以常规的右左右右——左右左左为例,如图4所示,当我们在2个拍子中只体现每拍第一下重音,即第一拍的第一下右手和第二拍第一下的左手,剩下的第一拍的左右右和第二拍的右左左为轻音,这时候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拍中右手重音后左手立即轻音,这是可以方便控制击打的,然后紧接着用右手的双跳继续进行轻音击打,也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同样,第二拍中左手通过单击进行重音击打后,右手单击进行轻音击打,紧接着左手双跳完成剩余两下的击打,这样交替往复,便可以发现,重音可以通过单击进行体现,这是单击技法的优势,双跳进行速度的补充,这是双跳的优势,所以在小军鼓中演奏这样的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中会将四十六这个节奏型展现得更加饱满。复合跳手法的组合多种多样,演奏时换手的过程会极具表现力,这也进一步丰富了小军鼓演奏的观赏性。
图4
定音鼓在交响乐团中是打击乐组的首席,它由5个大小不同的鼓组成,以弧形位置依次排开,演奏者站立或坐在中间位置,从而对5个鼓进行击打演奏,如图5所示,因为在一首作品中通常会进行3到5个鼓的交替演奏,所以演奏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换鼓演奏的情况,这时候,如果我们只用单击或者双跳的技法进行换鼓演奏,就会产生很大的局限。我们用演奏四十六节奏型为例,当分别击打3号鼓和5号鼓各一个音时,我们可以用单击的手法——右左右左即可,但我们的演奏顺序为3号鼓1次,5号鼓1次,2号鼓2次的话,如果只用单击即右左右左手法会发现,左手演奏完5号鼓后,转身到2号鼓会非常吃力,因为中间夹杂了3号和4号鼓的宽度;如果我们换成双跳手法即左左右右,会发现,3号鼓到5号鼓的左手双跳反应不过来,因为3号鼓与5号鼓之间的宽度非常大,一只手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换鼓演奏。这时候,我们选择用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技法去演奏,便会可完成此次换鼓击打,用右左右右的手法,右手击打3号鼓,紧接着左手击打5号鼓,这时候将右手伸到2号鼓的位置,再使用双跳技法击打2次,可以轻松地完成由3号到5号鼓再到2号鼓的转换击打。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中左右左左的手法也可以在换鼓击打时进行运用,其手法的编排必须得按定音鼓谱的要求来决定。因此,在演奏定音鼓时,结合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灵活的槌法编排,不但可以把需要演奏的声音更加扎实、准确的体现,还可以增强演奏者演奏不同鼓时的放松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击鼓的观赏性。
图5
爵士鼓在现代音乐中起到节奏的领导作用,其中在它的基本节奏中加入四十六节奏型的复合跳技法,可以使基本节奏的律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听觉上更加饱满,在此仍以常规的右左右右——左右左左手法顺序为例,如图6所示,我们右手击打踩镲,左手击打小军鼓,结合右左右右的手法,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右手正好在踩镲上击打出一个后十六的节奏型,此时我们的左手击打的是小军鼓,于是踩镲上的手法变成了右空右右,在节奏型的对位中,四十六节奏型中第二个十六分音符休止后,剩下的三个十六分组成的正是后十六的律动,因此,右左右右在踩镲上正好体现了后十六节奏型的律动感,左手在小军鼓上进行补位,起到了音色及律动补充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踩镲上的后十六节奏型是通过一只右手击打产生的律动与常规的后十六节奏型的手法产生了鲜明的动作对比,常规的后十六节奏型是通过两只手进行右右左的顺序进行击打,因此,前者在肢体动作中显得更加简洁,也更能展现演奏者的基本功水平。当右左右右的手法完成后,我们紧接着进行的左右左左手法可以看出,这是左手在小军鼓上体现了单手完成后十六律动,而右手在踩镲上进行的律动补位,此时,这两拍的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理论上是完成了两个四十六的律动,但实际演奏中却是以2个后十六的节奏型去体现的大律动,这就会给听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效果,那就是,既有四十六的饱和度,又有后十六节奏型的律动感,两者相辅相成,并且演奏者用单手周而复始地完成复合节奏型,在视觉上是极具冲击力的。在完成手上动作后,底鼓可以在每次右手第一下击打的位置上进行低音补充,即在每小节的第一拍与第三拍中加入底鼓,此时便完成了一组爵士鼓基本节奏型的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律动,这条律动相对于一般的基本节奏更显得的饱满,更加具有节奏感。
图6
从以上对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技法在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打击乐器中的运用分析中可以看出,此技法的运用,在小军鼓的演奏中既可以体现速度的冲击力,又方便重音的加入;在定音鼓的演奏中可以解决换鼓不便的问题;在爵士鼓中则可以丰富律动感,同时又能体现节奏对位的效果。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技法可以在各种打击乐器演奏中展现不同的优点,该技法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它既能弥补单一技法的不足,又能提升演奏者的专业演奏水平和舞台表现力。
部分打击乐专业学生进校前的技能训练比较单一,仅仅对手腕运用进行了练习,然而对小臂、手指等身体部位的辅助运用缺乏概念,这导致学生难以提高演奏速度,对鼓槌的使用缺乏控制力,不善于对鼓面的弹性加以利用,局限了学生对专业曲目的练习与演奏。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技法所包含的基础技法在训练后可以增强手指、小臂等的机能,因此,当该技法可以娴熟展现时,学生便可演奏专业级的作品,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以便能够在学校提供的各种优质平台中参加一系列活动,如举办个人音乐会、参加高级别比赛等,可以丰富舞台阅历、积淀演出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打击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进校之前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打击乐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表演方面也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技法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在练习中可以将课堂上学习的乐理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增强学生运用课堂理论指导专业实践的能力,从而提升专业音乐素养。由此,当学校开展大师课、专业学术讲座等活动时,良好的专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课题、参悟课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术研讨与交流的目的可以有效实现,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专业能力。
由于该技法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练习时需不断地突破自我、攻坚克难,只有进行全面的练习,才可以逐渐达到复合跳的演奏效果。练习的过程中也是学生们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在练习时的目的性,可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信心,培养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当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个人无法突破的困难瓶颈,学生可以在共同的学习环境中探讨训练心得,相互帮助,以此冲破各自的技术阻碍,在探讨中提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个人的集体感。
在现阶段的师范类高校中,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这就要求学生们在校期间具备准教师的职业素养,其中扎实的业务能力是必备条件之一,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技法练习不仅可以让他们打牢基本功,还能以此技法作为切入点,触类旁通,学习更多的专业技法和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从师执教的水平。
打击乐是一个底蕴深厚的专业,需要演奏者、练习者不断地探索、发现,本文所阐述的四十六节奏型复合跳仅仅是打击乐专业技法中的冰山一角,练习、运用这些技法可以增强我们个人的演奏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打击乐专业的正确发展路线,只有更多的探讨、研究,才能更加丰富我们的专业技能、更加为打击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