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 蔡跃辉 石靓砉
(1.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湘潭 411105;2.湖南益阳市第十六中学,益阳 413064)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规划了可行性路径。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了“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共生关系。而民办本科高校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同样也肩负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并推行“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等体现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新理念,全国各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在如何践行“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上进行了大量成效卓著的探索与改革。但是,相比于普通高校,尤其是诸多一流高校,民办本科层次高校由于其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特殊性,其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上比较滞后,也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即“课程”和“思政”概念的有机整合。现代语义中的“课程”源于西方;“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一般来说,高校“课程思政”着力于挖掘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各类课程中,其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课程思政协同”,即在“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或者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明确、宏观的目标,其希望每门课程完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后,还能实现学科(学院)、专业、课程间的融通思政教育效果,实现知识、能力、价值有序协同的培养目标。
协同育人研究使用了系统论中“协同”的概念,并将其引入“育人”的研究中。学者们就协同育人的内涵、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协同育人的主体、协同育人的渠道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在协同育人的内涵上,赵新峰指出,协同教育的内容包括横向协同、纵向协同和教学协同。横向协同一般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协同,纵向协同则是学校内部的协同,包括校、院、系(所)等的协同,教学协同则是基于教学环境的开放使得师生之间协同教学。高文兵指出,协同教育就是打破学科边界,充分利用校内外育人资源,实行跨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协同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目前,民办高校还未能形成横纵贯通的协同育人局面,主要表现在各学科、各专业、各课程未能深入挖掘其育人价值且协同性较弱,其学科优势和课程的价值属性还未真正发挥出来;课程育人目标缺乏定位,仅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但是对学生如何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系统关注;育人内容缺少挖掘,不了解哪些内容背后蕴含育人资源;育人方法较为局限,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运用情感体验、实践体认等方式。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其必要性可以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是民办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要求。要想保持民办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要求系统内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能够良好、有序地运行,全员、全程、全方位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如果将各类课程看作一个系统,课程内部三类课程要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绝非“独奏曲”,而是需要专业课、综合素养课等各门各类课程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合唱”。
第二,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民办高校全员育人的要求。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塑造学生灵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专业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力量,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推行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能够促进高校教职员工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推动课程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使教师能够以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充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引导学生。
第三,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民办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趋势和要求。民办高校课程的价值取向关系着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课程体系以何种目标为根本,满足哪类受教育者的需求,继而决定了课程体系选择怎样的知识为课程内容,选择怎样的书目为课程教材。当下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能够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教育理念作为宏观统领,使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科学化、有序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性,在课程设置上基本还是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主。在课程思政理念上要相对滞后,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和课程之间的协同性不够,知识灌输与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并未很好地统一起来,育人机制也存在诸多断层,这些都是目前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如何构建“三全育人”理念下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成为一个非常关键性的课题。作为一名浸润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近10年的教师,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下民办本科层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方法与路径应该体现在知识、能力、价值的三维目标贯通,学科(学院)、专业、课程的三级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类课程协同的整体育人路径。
结合图1和图2,“三全育人”理念下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可以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推进。
图1 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可行性路径
图2 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
第一,全力构建多维互动、资源整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由目标协同实现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融共生,即课程思政服务人才培养,而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反哺课程思政,二者双向互动、协调发展。民办本科高校应该围绕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四三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目标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技能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和“全球胜任力素质”的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二是打造专业基础课程、能力提升课程、素质培养课程等多层次互补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除少数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该开设知识分布性课程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体现专业培养和人才培养的导向,扩大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内涵,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三是采用传统线下课堂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从多个维度构建技术融合的思政教学与学习环境,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逐级推出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同时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和虚拟学习社区,引导学生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和课时限制,及时获取伴随现代科技及人工智能而来的信息与知识,从而获得转知为智的能力。
第二,全力构建三维一体、相融共生的协同育人机制,由主体协同实现全员育人。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发展同样与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共生。教师才是人才培养的灵魂,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教师发展,使教师与课程共同成长,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应该改变学校主导育人的理念,把重心由学校主导全面转移到院系教师主导上来。学校做宏观的指引和监督,院系具体实施,教师作为育人直接实施者,应为最重要的一方。这层关系必须理顺,不能本末倒置。因此,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优势师资是民办本科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保障课程思政的师资队伍。首先,外引内培,形成雁阵效应。通过培养措施、保障措施、平台措施使课程思政带头人脱颖而出,产生“领头雁”,形成雁阵效应。其次,未雨绸缪,实现梯队效应。民办本科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要全力打造由带头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且团队后续强劲的思政教师梯队。最后,共生多赢,强化思政队伍可持续发展效应。民办本科高校应该为思政师资队伍开辟职业发展和成长提升的绿色通道,在资源配置、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从而实现思政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全力构建共享互补、互利多赢的协同育人机制,由课程协同实现全过程育人。当下,教育部大力提倡学科交叉互补、相融相生,单个专业培养优秀人才早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国际国内人才培养模式。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全育人,在课程设置上,民办本科高校应该全力整合校内资源,以“共享制”实现校内资源的共建共享。具体来说,首先是学科资源共享。民办本科高校学科意识相对薄弱,更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资源共享,响应“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建设契机,实现共享互补,互利多赢。其次是课程资源共享。民办本科高校应该同样打通师资和课程资源的壁垒,实现跨院、跨系师资互聘和跨院、系课程互认。第三是特色资源共享。应该主动融入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思政特色元素,获得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空间和学科专业增长点。例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学校、学院、院系的自身特色,多增设提升学生价值素养的课程,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板块,实现知识性教学与思想性育人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基于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的知识、能力、素养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课程”是载体,“思政”是灵魂。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下,如果“思政”离开“课程”,就缺少了滋长的具象土壤;如果“课程”中少了“思政”元素,就很难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二者是相融共生的关系。同时,民办本科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应立足于资源共享、课程与学科专业互通,校、院(系)、师互动,多维、多向、多方探索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多主体、多目标、全方位协同思政的体系,使人才培养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育人、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