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格达山周缘中上二叠统与中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2022-08-25 08:50杨有星张君峰张金虎高永进周新桂孙相灿文磊苗苗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年4期
关键词:辫状河沉积相三角洲

杨有星,张君峰,张金虎,高永进,周新桂,孙相灿,文磊,苗苗青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 100083)

0 引言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广泛发育一套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的咸化湖盆暗色泥岩沉积,主要分布在玛湖、沙湾、阜康、吉木萨尔以及博格达山周缘等地区[1-2],勘探证实为一套生排烃效率高的优质烃源岩,生烃量占准噶尔盆地6套烃源层系生烃总量的60%以上,是盆地中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之一。近年来,玛湖、沙湾、阜康以及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石油勘探连续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玛湖和吉木萨尔两个10×108t级大油田[3-5],在沙湾、阜康等凹陷也先后获得油气突破或规模油气地质储量[6]。博格达山周缘虽然勘探程度低未获突破,但是二叠系芦草沟组暗色泥岩沉积厚度大、烃源岩质量好,资源潜力大,是准噶尔盆地寻求二叠系油气新突破的重要潜力区带之一。国内外学者针对博格达构造带的沉积地层、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关于博格达构造带成因机制的重要认识[7-10],并逐渐趋同博格达构造带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为裂谷环境的观点[11-13]。但是,博格达山构造带属于中亚造山带中的北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后又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叠加变形和破坏,构造单元划分和地层充填序列认识尚不清楚,构造-沉积演化历史以及原型盆地性质一直以来备受争议[14],尤其对山前带晚古生代裂谷和中晚三叠世拉张环境下湖盆的发育特点、沉积体系类型、平面展布特征、演化规律等基础性地质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制约了博格达山前带油气资源的评价和深入勘探。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围绕该地区开展了持续性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完成了博格达周缘东大龙口、大黄山等 8条野外露头剖面测量,采集航空高光谱数据2 500 km2,采集二维地震资料161 km/11条,解释二维地震资料 3 200 km,钻探地质调查井和参数井6口。其中,新吉参1井首次在二叠系芦草沟组压裂测试获日产气1.8×104m3,在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压裂测试获日产气1.08×104m3,证实博格达周缘山前带二叠系和三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按照“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开展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重新划分博格达山周缘构造单元,建立完整地层沉积充填序列,重点对中晚二叠世和中晚三叠世发育的沉积体系进行详细研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深化博格达山周缘地质结构、岩性岩相特征及沉积体系演化规律等基础地质认识,以期为博格达山前复杂构造带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1 地质概况

1.1 构造单元划分

研究区包括现今博格达山脉主体、北部阜康断裂带及南部柴窝堡凹陷等与博格达山构造演化有着成因联系的地区,东西长约400 km,南北宽30~50 km,总面积约15 000 km2[15-17]。依据基底性质及相对起伏状态、地层和沉积建造、构造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和形成演化过程分析,按照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标准,将博格达山周缘地区划分为阜康断裂带、博南推覆带和柴窝堡凹陷3个二级构造单元6个亚二级构造单元(见图1)。其中,阜康断裂带可划分为泉子街向斜带、大黄山逆掩带和米泉背斜带3个亚二级构造单元,柴窝堡凹陷可划分为达坂城次凹、永丰次凹和三葛庄次凸 3个亚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和地震剖面精细解释,揭示博格达山前带构造样式主要以“弧形逆冲”为主,表现为早期滑脱褶皱,晚期冲断构造和逆断层发育,向山前倾斜、向盆内推覆(见图2、表1)。

图1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构造单元划分图

图2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新吉参1井—吉木萨尔凹陷二维地震拼接处理解释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

表1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构造单元划分表

1.2 沉积充填序列

基于野外地层岩性特征、地层不整合面、钻井等资料及沉积旋回特征分析,结合前人关于岩浆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18-20],建立博格达山周缘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并对其构造演化阶段进行详细划分(见图3)。研究区地层充填序列在泥盆纪岩浆岩为主的晚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受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影响,研究区构造活动较为频繁,共识别出 7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按地层由老到新分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下二叠统/中二叠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中三叠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渐新统/中新统之间的不整合面,另外还识别出 4个局部不整合面。博格达山周缘盆地演化阶段可划分为 9个阶段,即晚石炭世残留洋—陆缘裂谷盆地转换阶段、早二叠世陆缘裂谷盆地阶段、中二叠世陆内裂谷盆地阶段、晚二叠世前陆盆地阶段、三叠纪陆内拗陷阶段、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压扭盆地阶段、白垩纪陆内统一拗陷阶段和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阶段[21]。其中,中二叠世陆内裂谷盆地阶段是二叠系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的主要发育期,三叠纪陆内拗陷阶段是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储集层的主要形成期,白垩纪陆内统一拗陷和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阶段是逆冲构造与圈闭的主要形成期,对油气晚期运聚成藏具有重要作用。

图3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沉积充填序列及构造演化阶段

2 中上二叠统和中上三叠统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通过野外露头剖面测量(见图4)、钻井岩心描述和样品分析测试,识别出博格达山周缘中上二叠统以及中上三叠统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等3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不同类型沉积相的岩性、岩相组合、沉积构造、岩电响应关系及沉积旋回特征差异较大。

图4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中上二叠统和中上三叠统野外地质剖面特征

2.1 湖泊相

湖泊相包括半深湖—深湖和滨浅湖亚相。半深湖—深湖亚相主要发育在中二叠统,以深水悬浮物质垂向沉积作用为主,局部发生了重力流快速沉积作用。其岩石类型以泥页岩为主(见图5a),夹有少量粉砂质泥岩(见图5b、图5c)、泥质粉砂岩(见图5d)、泥晶白云岩(见图5e)和少量岩屑砂岩(见图5f)。页岩呈纹层结构,沿层面易剥离,受物源输入和季节性气候波动影响,藻类及其他有机物、碳酸盐岩、黏土、粉砂级长石和石英及火山灰等分别形成连续纹层[20]。

图5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新吉参1井二叠系芦草沟组主要岩石类型镜下特征

白云岩夹层主要分布于芦草沟组上段黑色页岩中,厚度一般小于0.5 m。白云岩与黑色页岩均发育水平层理及细波状层理,纹层厚0.5~l.0 mm,镜下为白云石和少量陆源碎屑集合体组成定向结构,说明两者形成于低能环境。发育大量黄铁矿等自生矿物(见图6a),充填在岩层裂缝中或呈透镜状顺层产出,代表滞水碱性还原环境,镜下可见保存完整的介形虫、双壳类、鱼类以及植物等化石(见图6b)。该套岩性序列横向分布稳定,沉积厚度大,说明中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为一个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吻合的深水湖盆,是晚古生代最大一次湖泛事件的产物[22-23]。新吉参 1井芦草沟组黑色页岩中发育香肠状液化砂岩脉(见图6c)和递变层理(见图6d),并伴有大量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流化构造、混滑层构造、小型同沉积断裂构造及包卷层理等(见图6e),为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或者受到地震、断裂活动等多种诱发因素的影响向前滑塌,经液化形成浊流向湖盆深部推进,在半深湖—深湖区沉积形成浊积砂体,表明湖盆局部地区发生了重力流快速沉积作用。半深湖—深湖亚相总体以大套灰黑色页岩为主,浊积砂体夹在灰黑色页岩之中,二者呈突变接触,浊积砂体中发育滑塌变形构造。滨浅湖亚相主要发育在博格达山周缘上二叠统和中上三叠统,岩石类型以浅灰色、灰绿色黏土岩和粉砂岩为主,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当陆源碎屑供应充分时可出现较多的细砂岩,砂岩胶结物以泥质、钙质为主,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以水平、波状层理为主,水动力强度较大的浅湖区具小型交错层理,砂泥岩交互沉积时,可形成透镜状层理。

图6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芦草沟组岩性、化石及沉积构造特征

2.2 扇三角洲相

扇三角洲主要发育在中上二叠统,主要分布在博格达山南缘柴窝堡凹陷,可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

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岩性以厚层砾岩、砾状砂岩为主,成熟度低、分选差—中等。其中,分流河道的沉积物具有下粗上细的粒度正韵律层理,最粗的砾石常分布在河道中部,分选较差,砾石呈次棱角—次圆状(见图6f),垂向沉积序列表现为底部发育具有冲刷构造的底砾岩,向上变为2~4套具有正粒序的砂砾岩泥石流或片流沉积,普遍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和层状交错层理。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沉积含砾砂岩和中粗砂岩,岩性比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细,发育大中型交错层理等牵引流沉积构造[24]。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在扇三角洲沉积中,水下分流河道由含砾砂岩和砂岩构成,分选中等,常与底部的泥岩呈突变接触。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由互层的浅灰色粉砂岩及灰绿色泥岩组成。博格达山南缘地区中晚二叠世地形高差较大、构造活动强烈、盆地斜坡较陡、物源供给充足,有利于扇三角洲的发育。

前扇三角洲亚相处于浪基面以下的较深水地区,分布较窄,与半深湖—深湖亚相泥岩过渡,缺少明显的岩性界限。

2.3 辫状河三角洲相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主要发育在克拉美丽山前带中上二叠统以及博格达山周缘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是由山前冲积平原上发育的辫状河进入滨浅湖地区形成的粗粒三角洲,其发育主要受辫状河影响,可以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主体,沉积特征与辫状河道砂体类似,内部往往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单个透镜体从下向上常为细砾岩-含砾中粗粒砂岩-中砂岩,单一透镜体的厚度为0.6~5.0 m。由于河道的频繁迁移,砂体中侧积交错层极发育。

此外,冲刷面构造、平行层理及大中型交错层理亦常见。岩性、构造、垂向沉积序列变化是识别辫状河沉积相的重要依据[25-26]。研究区辫状河砂体垂向沉积序列主要以单河道砂体相互拼合叠置形成板状复合河道砂体为主,并且以叠拼式为特征,纵向上为数个单河道砂体组合而成,厚度变化较大,砂体连通性较好,是博格达山周缘三叠系油气储集层形成的主要沉积相类型。河口坝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末端及侧缘,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局部为含砾砂岩,从下向上多显示由细变粗的反韵律,受较强水动力作用,泥质含量较少,见平行层理及中型交错层理。

博格达山周缘由南至北的连井沉积相剖面显示,位于博格达山南侧柴窝堡凹陷的达 1井芦草沟组为厚层的砂砾岩,属于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柴参 1井芦草沟组主要为砂砾岩与紫红色-灰绿色泥岩互层,属于扇三角洲平原亚相;锅底坑剖面芦草沟组三段主要为含砾砂岩、砂岩与泥岩互层,表现出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的特征,二段主要以灰色、灰黑色泥岩夹少量砂岩为主,表现出前扇三角洲与湖泊相泥岩交互沉积的特点,一段则过渡为深湖亚相的大套暗色泥页岩沉积。位于博格达山北侧的新吉参1井砂砾岩含量较少,总体以深湖相暗色泥岩为主,夹少量浊积砂体,是芦草沟组厚度最大的地方;北部的吉 174井也是以暗色泥页岩为主,但是厚度大幅减薄。总体来看,横向上博格达山南部芦草沟组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向北不断进积,逐渐过渡为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纵向上芦草沟组扇三角洲表现为退积型沉积序列,湖泛范围由下至上逐渐增大,至芦草沟组上段达到最大湖泛面(见图7)。

图7 博格达山周缘达1井—柴参1井—锅底坑剖面—新吉参1井—吉174井芦草沟组连井沉积相图

3 沉积相展布特征

基于野外露头、单井、地震和连井剖面等资料综合分析,绘制地层厚度、砾岩厚度、砂岩厚度、砂地比、碳酸盐矿物含量等单因素等值线图,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成图的方法编制重点层段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图,明确中上二叠统及中上三叠统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其中,中上二叠统芦草沟组和泉子街组、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代表性较高,是研究区重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层发育段,油气地质意义较大。

3.1 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展布特征

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期,博格达山周缘处于陆内裂谷盆地演化阶段,整体为拉张伸展的构造环境。据构造演化、地层厚度变化及沉积特征等分析,表明该时期研究区为统一湖盆,现今博格达山及北缘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期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裂谷盆地边界断裂控制了湖盆延伸方向和构造形态,湖盆轴向呈近东西向延伸,具有南陡北缓的构造特征。南部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中部以半深湖—深湖和重力流沉积为主,北部以滨浅湖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

南部地区,物源区以北天山及依林黑比尔根山为主,地形坡度大,冲积扇向北快速进入湖盆,在湖盆陡坡带柴窝堡地区形成扇三角洲沉积。其中,扇三角洲平原主要分布在达坂城、锅底坑、柴 3井、柴参 1井和达1井等地区,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分布在坂参 1井地区,由于水体迅速变深,前扇三角洲和滨浅湖分布面积最小,主要分布在小2井、小3井和新永地1井等地区。中部地区为湖盆沉积和沉降中心,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主要分布在现今博格达山及北缘东大龙口、大黄山、阜康、昌吉和董 1井、准页4井和新吉参1井等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均没有发现粒度较粗的盆地边缘相,岩性主要以黑色页岩、油页岩和白云质页岩为主的厚层细粒沉积物为主。在新吉参 1井、大龙口、白杨河及三工河等湖盆深部低洼地区发育有少量重力流沉积,主要沿着湖盆轴部近东西向分布。阜5井、吉15井以北地区沉积相由半深湖—深湖亚相过渡为滨浅湖亚相。北部克拉美丽山前带地区地形坡度较缓,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自北向南进积,规模较大,延伸距离较远,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布在大3、石树2、大8和沙东1等井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布在彩25和彩26等井区,前辫状河三角洲分布在沙丘1和北17等井区(见图8)。

图8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芦草沟组沉积相分布图

中二叠世芦草沟组沉积期是准噶尔盆地东南部重要的湖泛期之一[21,27]。现今博格达山及北缘新吉参 1井、东大龙口、大黄山、阜康、昌吉和董 1井等半深湖—深湖区是研究区中二叠统芦草沟湖相优质烃源岩的主要发育区,亦是寻找页岩油气的有利目标区。新吉参1井芦草沟组钻揭厚度达1 140 m,优质烃源岩厚度超400 m,在芦草沟组4 153.5~4 229.0 m井段,共计18 m/6段测试获日产气1.8×104m3,日产凝析油0.41 t,证实该地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3.2 上二叠统泉子街组沉积展布特征

上二叠统泉子街组沉积期,博格达山地区由陆内裂谷盆地转变为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博格达山地区发生基底低幅隆升并形成低凸起,将博格达山周缘分隔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部为湖盆主体,南部为半封闭湖湾环境,在博格达低凸起西部与湖盆主体连通。该时期湖盆水体深度整体变浅,沉积类型以滨浅湖亚相为主。在南部北天山及依林黑比尔根山和北部克拉美丽山两大物源区之外,博格达低凸起也成为该区重要的物源供给区,野外地质调查在大龙口剖面泉子街组砂泥岩沉积物中发现油页岩砾,说明该时期博格达低凸起芦草沟组沉积物开始遭受风化破碎并形成新物源,并沿博格达低凸起周边形成一系列扇三角洲沉积体。

南部柴窝堡地区为半封闭湖湾环境,物源区以北天山、依林黑比尔根山和博格达低凸起为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滨浅湖亚相。扇三角洲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湖湾北侧博格达低凸起周围和南部北天山及依林黑比尔根山前带。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分布在达坂城、柴参1井和新永地1井等地区,柴3井、小2井、小 3井等地区逐渐过渡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前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坂参1井和达1井等地区,湖湾中心锅底坑地区为滨浅湖亚相。博格达低凸起北部湖盆分布范围广,扇三角洲分布面积大,向北延伸距离远,最远延伸至吉木萨尔地区北17井区。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分布在大黄山剖面、新吉参 1井、准页 4井、米参1井和新永地1井等地区,扇三角洲平原主要分布在奇台、阜康、米泉、吉南1井、台4井和吉32井等地区。北部克拉美丽山前带滴南 7井和彩 16井区发育小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自北向南进积,分布面积较小,延伸距离较短(见图9)。

图9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泉子街组沉积相分布图

博格达山周缘泉子街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储集砂体,但是距离物源区较近,泥质含量较高,储集层通常较为致密,易形成致密油气藏。

3.3 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沉积展布特征

三叠纪开始,受准噶尔盆地整体拉张的构造背景控制,博格达山周缘由相互分隔的前陆盆地进入陆内拗陷盆地演化阶段。中上三叠世克拉玛依组沉积期周边地势普遍降低,晚二叠世形成的博格达低凸起沉降至水下,研究区再次成为统一湖盆,并具有低幅宽缓古地貌特征,沉积相类型以广覆式分布的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滨浅湖亚相为主。受物源及古地貌控制,研究区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沉积体系。

南部地区,物源区以北天山及依林黑比尔根山为主,供给较为充足,由东至西依次发育 4个辫状河三角洲复合沉积体。其中,准页 4井、锅底坑和乌鲁木齐地区 3个辫状河三角洲复合沉积体规模较大,自南向北逐次进积,延伸距离40~100 km。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呈朵叶状,主要分布在锅底坑、达坂城、柴参 1井、坂参1井和达1井地区,前缘主要分布在现今博格达山及北侧奇1井和新吉参1井、大黄山、白杨河、三工河、米泉和乌鲁木齐等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北部地区物源区以克拉美丽山为主,发育 1个复合沉积扇体,分布在大3、石树2和大8等井区,自北向南进积。由于该区物源供给少,辫状河三角洲规模较博格达山地区小,延伸距离短。中部奇台、木垒、吉木萨尔、吉32井、阜10井和董1井等地区为滨浅湖沉积亚相,分布面积较大(见图10)。

图10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克拉玛依组沉积相分布图

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广泛分布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等沉积砂体个数多、厚度大,易形成岩性和岩性-构造油气藏,是博格达山周缘浅层三叠系主要的油气藏勘探类型。新吉参 1井在克拉玛依组共钻遇气水同层11.6 m/1层,含气水层6 m/1层,克拉玛依组 1 385.5~1 392.0 m 井段测试获日产气1.07×104m3,首次在博格达山前带发现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浅层天然气藏,证实该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浅层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

4 沉积模式及构造控制作用

4.1 中晚二叠世及中晚三叠世沉积模式

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结合现代沉积相发育特征,明确博格达山周缘中上二叠统和中上三叠统沉积相空间组合形式和演化规律(见图11)。

图11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中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沉积模式示意图

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期博格达山周缘为陆相陆内裂谷环境,与将军庙地区及克拉美丽山前等形成了南断北超的不对称统一湖盆,水体深度差异较大,南部博格达山地区水深最大,为深湖沉积环境,北部将军庙至克拉美丽山前水体较浅,为滨浅湖沉积环境。南部发育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见图11a)。

上二叠统泉子街组和梧桐沟组沉积期,博格达山地区整体抬升,由裂谷演变为低凸起,整体水深较浅。南部柴窝堡地区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博格达低凸起南北两侧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扇体,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见图11b)。

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沉积期,博格达地区为拉张环境,博格达低凸起沉降至水下,不再提供物源,博格达山地区与北部将军庙及克拉美丽山前再次形成统一的浅水湖盆,发育南北相向进积的两大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南部北天山及依林黑比尔根山物源供给较为充足,沉积规模最大(见图11c)。

4.2 构造运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构造运动是控制博格达山周缘沉积体系演化的决定性因素,控制作用体现在通过控制盆地的形态、类型、沉降速率及可容纳空间来影响沉积体系的类型和演化[28-31]。近年来,学者们对博格达构造带及其晚古生代构造属性做了大量的岩浆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研究[32-34],认为博格达山周缘早二叠世构造属性为裂谷环境[27]。中二叠世延续了陆内裂谷的构造背景,导致博格达地区成为该区的沉降中心,是湖盆水体最深的区域,为沉积物的堆积提供了巨大的可容纳空间。博格达山地区与南部北天山之间巨大的高差形成了窄陡的古地貌特征,使南部冲积扇沉积物没有经过长距离的搬运便快速进入湖泊形成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晚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开始发生低幅隆升,红雁池组乃至芦草沟组局部遭受大面积剥蚀,形成中二叠统和上二叠统泉子街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上二叠统泉子街组沉积中含有大量芦草沟组形成的油页岩砾石,表明博格达山地区已经隆升,开始提供物源。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角度不整合超覆在下三叠统烧房沟组之上,在乌鲁木齐八道湾一带逐渐过渡为平行不整合-整合接触,说明印支运动对其进行了改造。中晚三叠世湖盆发生弱伸展,博格达低凸起发生沉降,在博格达山周缘至吉木萨尔一带形成低幅度宽缓的古地貌,有利于该区广泛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5 结论

博格达山周缘南北坳陷区可划分为 3个二级构造单元和 6个亚二级构造单元,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9个阶段。

中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为陆内裂谷、前陆盆地和陆内拗陷盆地演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 3种沉积相类型。中二叠世,现今博格达山地区为深水湖盆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晚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隆升形成低凸起并提供物源;中晚三叠世博格达山低凸起沉降至水下,发育大面积分布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构造运动是控制博格达山周缘沉积体系演化的决定性因素。早期陆内裂谷、晚二叠世构造低幅隆升及中晚三叠世构造沉降控制了盆地的形态、类型、沉降速率及可容纳空间,进而影响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及演化。

猜你喜欢
辫状河沉积相三角洲
基于储层构型的辫状河剩余油分布规律
——以渤海湾盆地L 油田馆陶组为例
基于注采模式的水驱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
——以N油田为例
定边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辫状河沉积模式
重庆市城口高燕矿区锰矿沉积相特征及成矿条件
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黄河下游的三角洲特性及未来治理思路
辫状河砂岩储层内部结构解剖方法及其应用
——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
辽东湾北部地区古近系东营组一段层序沉积相特征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科罗拉多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