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鸣春,顾炜萍,王厹东,郑 业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299)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锥体外系神经性疾病,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7%,发病率、致残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疼痛是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最为常见的疼痛形式,约占PD疼痛患者的70%,但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主要进行对症治疗[3-4]。有研究证实,以镇痛药物、抗PD药物等为主的治疗方式对于早期PD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疗效较好,中晚期疗效欠佳[5-6],而中晚期恰恰是PD患者肌肉骨骼性疼痛高发期,加之长期药物治疗易引起症状波动、耐药现象、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常规药物治疗在临床难以达到理想缓解疼痛的效果,因此寻求高效缓解PD伴发肌肉骨骼疼痛的治疗手段尤为关键。热熨法是中医外治法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将加热后的各种药物、辅料敷于患处并来回移动按摩,通过热力刺激、药性渗透而起散寒除湿、舒经通络、止痛消肿的作用,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等优势[7]。以往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中药热熨护理对PD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存在一定疗效,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护理效果,本研究进行了分组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1诊断标准 PD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8]肝肾不足型颤病的诊断标准:主症为头部及肢体摇动、震颤,神识呆滞、行动缓慢;次症为多汗流涎,烦躁不寐,四肢强急,头部眩晕、耳鸣,大便秘结,颧红口干,舌体瘦小,舌苔暗黄,脉弦细数。PD西医诊断参照《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9]:①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减缓,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急幅降低;②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4~6 Hz,姿势不稳,至少存在3项中的1项;③发病后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单侧起病,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异动症。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PD诊断标准且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患者;②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7分;③均为住院患者,同意接受中药热敷护理且对本研究涉及药物无过敏;④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晰或无明显意识障碍。
1.3排除标准 ①近15 d内服用或正在服用镇痛药物者;②伴有精神病或既往病史者,近15 d内自主摄入抗焦虑、抑郁药物者;③心、肝、肾及血液系统存在严重病变者;④存在影响神经、运动功能疾病者。
1.4脱落标准 研究方案干预实施过程中不愿继续参加或因出院、转院等原因自行退出研究者。
1.5剔除标准 ①研究方案干预过程中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②资料不全而无法判定效果者;③未按研究方案实施者。
1.6一般资料 按照上述标准,最后入选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治疗的PD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患者70例,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入组顺序1~70号,采用SPSS编程随机生成70个随机数,将随机数按大小编1~70号,事先规定1~35号纳入对照组,36~70号纳入治疗组,无脱落及剔除者。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64.2±5.2)岁;身高(169.16±1.37)cm;体重(58.46±3.15)kg;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7例,高中及以下18例。治疗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65.1±5.2)岁;身高(169.10±1.34)cm;体重(58.61±3.17)kg;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5例,高中及以下2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次研究获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pdzyy-2019-09),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7方法
1.7.1药物治疗 所有患者均口服多巴丝肼片(美多芭,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798),初始剂量0.125 g/次,3次/d,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每周日服量增加0.125 g,直至达到患者最大耐药量为止。
1.7.2护理方法
1.7.2.1对照组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①病情观察。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语言功能、肌肉强直、进食动作、步行姿势等改善情况,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调整药物剂量。②用药指导。告知患者PD伴发肌肉骨骼疼痛需长期服药治疗,以简洁易懂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作用机制、用法用量、预期疗效,叮嘱患者家属若患者出现“开-关现象”“剂末现象”即刻告知护理人员。③生活护理。保证住院期间患者活动空间无障碍物,地面干燥、平整,卫生间、走廊等设有扶手;将呼叫器置于患者床头触手可及处,并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需求;协助卧床患者保持舒适体位,防止压疮生成;叮嘱患者每天保持7 h以上睡眠。④饮食指导。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饮食治疗的原则、目的、营养不足的原因,给予患者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及时补充水分,禁食辛辣刺激类食物;必要时可采用鼻饲法对进食困难、饮水呛咳患者补充营养。
1.7.2.2治疗组 在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药热熨:将大青盐500 g,制附子200 g,桂枝、白芷、川芎、杜仲、小茴香各150 g,细辛50 g制成粗末,装入30 cm×40 cm的纱布袋中制成热熨护理方剂。患者取舒适体位,由专业医师将加热后热熨包置于患者疼痛处,以肌肤微微发红为宜,过热时冷却热敷包,过冷时重新加热热敷包,30 min/次,1次/d,连续热敷5 d。
1.8观察指标 ①采用VAS评分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程度,VAS总分1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②采用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PDQ-39包括行动、日常生活、情绪、疾病症状、社会支援等39个条目,每条目按照满意程度分为1~5分共5个等级,总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③根据治疗前后VAS评分、PDQ-39评分疗效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治疗前评分×100%。显效:VAS评分、PDQ-39评分疗效指数均≥70%;有效:VAS评分、PDQ-39评分疗效指数均≥30%~70%;无效:VAS评分、PDQ-39评分均<30%或其中1项评分<30%。总有效=显效+有效。
2.1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帕金森病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患者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22组患者PDQ-39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PDQ-39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PDQ-39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帕金森病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患者干预前后PDQ-39评分比较分)
2.3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帕金森病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患者干预5 d后疗效比较 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中晚期PD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药物治疗虽可一定程度缓解疼痛,但长期使用易增加症状波动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远期疗效欠佳,故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缓解PD患者肌肉骨骼性疼痛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PD属中医“颤病”范畴,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源于风、寒、湿致病,外邪阻滞经络,筋骨失荣,关节经络间气血不同,脉络痹阻;且风内动则震颤,瘀血阻滞则肢体僵直、屈伸不利,内外毒邪交互则发为热毒,气机无法舒达四肢,肝血不能濡养筋脉,经脉挛缩、拘急,疼痛不止[10]。也有学者认为,PD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源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筋脉失于温阳而致肌肉强直、疼痛等,治疗应以温经通络、祛瘀散寒止痛为主[11]。热熨法是中医常用外治法之一,通过温热之力将药性循经络运行至脏腑,进而发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王一品等[12]报道中药热熨护理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疼痛,巩固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将中药热熨法应用于PD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患者,热敷包中制附子、桂枝、白芷等药材中富含去甲乌药碱、桂皮油、白当归素等有效成分,其通过热传导进入体内后,可明显增加股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促使血液流向体表,同时提高机体痛阈值,缓解骨骼疼痛;且温通作用可促进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的扩张,加速血液流通,促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肌肤进入血液循环,减轻机体组织缺氧和炎性水肿,加速致痛物质代谢,进而缓解疼痛[13]。结果显示治疗组干预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辅以中药热敷可有效降低PD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临床效果好。
大量研究显示,中晚期PD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患者因躯体疼痛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惧等负性情绪[14-15],长此以往导致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因此提升生活质量也是评估PD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PDQ-39是针对PD患者设计的量表,可反映过去1个月内PD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是国内外公认的有效评估PD患者生活质量的工具。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干预后PDQ-39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升高,且治疗组PDQ-39评分高于对照组,证实加用中药热敷可能通过减轻疼痛而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药热敷护理可有效降低PD伴发肌肉骨骼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提升生活质量。但中药热敷时间短,远期疗效尚不明确,且选取样本量有限,相关结论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佐证。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