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虹丽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开篇之作中就鲜明昭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并专门设置专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贯穿于全卷始终。人民至上不只是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更体现在治国理政实践的各个环节,有着严密的生成逻辑,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深刻的价值意蕴。
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逻辑,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逻辑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实逻辑。
第一,从理论逻辑来看,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表达。一方面,人民至上理念符合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列宁曾说:“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不脱离人民群众,才能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说道:“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另一方面,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为人民求得自由和解放的理论。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时,马克思对人类美好生活提出了伟大构想,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二,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人民至上,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的艰辛创业史、不懈奋斗史。从一个只有50 多人的小党,成长为拥有9600 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密钥。回望百年党史,大革命失败后,30 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产生这一巨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了中国共产党,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激情地高呼:“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这深刻启迪我们,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第三,从现实逻辑来看,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我们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群众满意度是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困难群众的笑脸是对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我们做到了在重大疫情面前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人民至上执政理念从情感、立场、动力的维度上阐释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执政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是在情感维度上,体现为深厚的人民情怀,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始终不忘我们是共产党人,不忘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习近平总书记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成长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始终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定做人民的勤务员。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再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至深、至浓,生动诠释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二是在立场维度上,体现为坚定的人民立场,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执政党的试金石,最能反映一个政党的价值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共产党人始终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正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三专题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
三是在主体维度上,体现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从主体的维度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人民的选择,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寻者、理论构建者与制度拥护者,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三专题第一篇文章《坚持人民至上》中引用古语“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深刻阐明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 亿多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项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不断向前推进。
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有助于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长期性的深厚根基,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一是夯实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长期性的深厚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长期执政的底气和信心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一百多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民至上,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深厚根基,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二是深化了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近代中国。走中国之路。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创中国之治。我们坚持人民至上,领导人民不断推进制度变革和治理创新,全方位地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特别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可见,中国之治“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释中国之理。中国之理是中国之路之所以越走越宽广,中国之治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内在机理。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
三是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读懂人民至上是我们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人民至上执政理念贯穿始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着眼新目标,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和确立了一系列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理念和措施,凸显了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价值追求。顺应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维护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