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明
建设体育强国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体育强国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建设新时代体育强国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体育工作的根本遵循,为高等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随后,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国情和世界体育发展现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根据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与实践经验,多次对体育强国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和深刻论述,涵盖了强身体、强竞技、强经济、强文化、强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成为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教育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在2022 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体育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可见,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增强人民体质是核心内容和第一要务。然而,与竞技体育相比,提升国民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一项难度更大的工作。它不仅依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人们健身、锻炼的意识与观念的转变。
竞技体育具有高曝光率、高关注度,可以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从许海峰斩获第一枚奥运金牌到连续5 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3名,再到东京奥运会金牌榜第二名,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斐然。2022 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全项目参赛,勇夺冬奥会9 枚金牌、15 枚奖牌和冬残奥会18 枚金牌、61 枚奖牌,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标志着我国冰雪竞技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隋文静、韩聪获得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 郭俊峰/摄
体育产业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直接面向和服务人民大众的具体生活需求,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用品业、体育服务业、体育旅游业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 年~2019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 万亿元跃升至2.95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6%。2020 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7374 亿元,比上年提高1 个百分点。到2035 年,体育产业要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将是我国建成体育强国的又一重要标志。
中华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中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血脉相通、不可分割。建设体育强国是对我国文化自信的体育展示。当前,我国大力促进体育文化健康发展,支持各地建设体育博物馆、体育名人堂和体育档案馆,打造体育文化品牌,鼓励创作体育文学、体育音乐、体育雕塑、体育影视、体育动漫等等。因北京冬奥会而成为世界“网红”的吉祥物“冰墩墩”不仅在消费市场上一“墩”难求,更是带火了A 股市场相关的“冰墩墩概念股”,这正是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成果。
体育不仅仅关系到青少年身体健康,也关系到如何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阳光、开朗、具有爱心的人。青少年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有生力量,承载着体育强国的未来。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开足开齐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新时代体育教育的新发展理念。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陆续出台有关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政策,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量化体育在学业中的分数比重,使体育“育体”“育心”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根据中国2018年体质健康数据显示,在主要城市,约8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大不如前,2020年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与2014年相比,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均下降明显,视力不良率明显上升,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均衡情况较为普遍。鉴于我国国民的体质健康状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从鼓励青少年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到北京冬奥会勉励中国冰雪运动员为国争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全民健身,希望全社会认识并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幸福指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带动全体人民投入到自觉强健身体的行列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石。
健身是最实惠的健康投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是夯实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了观念,开始“主动健康”,体育在强身体、强精神等方面的作用越发明显。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全力推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 年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5 年,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 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我国现已形成了完整的全民健身顶层设计方案,既强调和呼吁了国民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顺应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积极践行全民健身计划,带动4亿多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特别是2015 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参与率为24.56%,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
全民健身是人民群众拥有健康体魄和幸福生活的有力抓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民众“共享”体育发展的红利:2022 年3 月,四川省产生首批群众体育引领员;山东省滨州市正积极打造“全国体育公园城市”;广东省肇庆市在努力实现“10 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今年,国家颁布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显示,全国各地将通过完善体育公共设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提高大中型体育场馆利用率、大力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开展科普讲座、提升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等继续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
体育产业既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引擎。
体育产业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越发明显。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到2025 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 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
体育产业有助于促进社会就业。据统计,2022 年北京冬奥会创造了6 万个新增就业岗位,为体育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平台。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体育指导员、体育引领员等将成为新兴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体育产业有助于推动生态与体育融合发展。国家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嵌入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森林步道、登山步道、体育公园等,在河道湖泊沿岸、滩地配建健身设施,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在锻炼时的休闲要求,美化了生活环境,更培育了人们珍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 郭俊峰/摄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没有什么比在赛场上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升起五星红旗更振奋人心了,中华体育精神激励着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勇夺一个又一个胜利。体育又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中华儿女在赛场上展现的体育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良好形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外部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为高等体育院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做好新时代体育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高等体育院校应着眼于为增强国民体质服务,为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及竞技体育科学化、精细化发展服务,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为弘扬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能量服务,为体育强省全方位提供人才、技术、保障服务。
新时代体育专业大学生既是体育强国的追梦人,也是体育强国的圆梦人,要肩负起体育强国梦的具体工作。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宣讲、体育赛事等带动身边的人树立全民健康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学会利用体育运动改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做“增强人民体质”的亲身实践者,“全民健康”“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推动者和引领者。
新时代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要通过深刻学习领会体育强国梦的内涵,延伸专业视角,根据建设体育强国梦的现实需求,思考与谋划自己的体育事业梦想,自觉将个人价值和个人理想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涵盖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是对我国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系统擘画,为开创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强劲的动力支持,必将指引我们逐步确立体育事业发展战略体系,促进我国各项体育事业有序、平稳地发展,实现体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