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珊 刘思佳
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强调:“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凝聚团结奋斗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黑龙江奋进的精神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源泉,探析如何将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推进黑龙江省文化振兴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重要指示精神为重要遵循,紧密联系黑龙江振兴发展的现实要求,把黑龙江省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融入思政教学体系,是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先行典范的重要途径,对破解思政教学改革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是培根铸魂,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铸魂育人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理念相契合,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环节,对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提高思政课程的实效性,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固本强基的关键作用。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等更可知、可感、可信,更容易入脑入心,能够与学生建立更为亲密的情感纽带,更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本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好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主渠道作用,赓续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内涵式发展,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土地熠熠生辉。二是凝心聚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黑龙江省文化振兴的主阵地。深度挖掘红色素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使青年学生从中汲取足够多的精神养分。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高度责任感,以红色文化涵养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巩固和扩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意识形态阵地,为助推黑龙江省文化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内生动力。
当前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实效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取得实效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使其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产生偏差。一是认知困境,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及理解不够到位。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整合力度不够,呈现出相对分散、部分集中的特点。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相关红色文化资源书籍、网络资料等资源,大多是对某个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简单介绍,进行深度解读的还不多。而且,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和认识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存在局限性,甚至还仅停留在革命战争时期,比如,黑龙江省优秀精神中只对东北抗联精神有一定了解,欠缺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成果的了解。总体来说,学生对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和理解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教学困境,教学方式和内容有待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宝贵资源库,其育人作用十分关键,目前,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虽有一定成效,但部分教学内容无法有效结合新时代的现实特点和发展需求,大都停留在事实陈述层面,缺少凝练升华和启发式思考。因此,很难达到以理服人、以德感人的教育目的,教学方式也相对比较单一,很难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传播困境,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方式、手段不够新颖。对线下资源的挖掘、线上课程思政的建设、红色故事的展出、红色文化资源的信息化等方面缺乏全面、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而且大部分学生获取红色知识的主渠道是灌输式、被动式学习,红色资源很难真正鲜活地呈现出来。同时,在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相关可供借鉴的线上线下资源也相对比较匮乏,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素材的精准度产生影响,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大思政课”不仅是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理念,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实践,其育人理念更注重扎根实践,育人资源更强调融会贯通。落细“大思政课”,就要求升级思政大课堂,协同红色文化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统筹构建新型教学课程体系。在打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渠道后,要进一步构建起使各个渠道相互衔接的实践模式,一方面,要使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牵引力、助推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也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成为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将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践行。
一是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用红色文化资源筑牢理想信念。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要以其自身发展条件为前提,立足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实践,确保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得以实现。首先,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文化血脉的延续,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为铸魂育人赋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要深刻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原则,将积极传承与完善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基准,以推进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以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为导向,契合课程德育的实践需要,筑牢青年理想信念。其次,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推进人类认识不断向前发展,也成为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动力。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要将其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选出符合时代诉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要求的红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立足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发挥好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引领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才能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总结深化理论内涵,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为黑龙江省文化传承、转化、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二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全员全程全方位形成育人合力。“大思政课”在育人理念方面,更加注重寓教于行,以学生实际获得感作为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育人空间上,更加提倡从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深度延伸。首先,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必须要重视价值引领,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依托黑龙江省革命老区优势,深入系统挖掘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用典型事例激发青年学生奋进力量,厚植青年成长沃土,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用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服务黑龙江、建设黑龙江。其次,“大思政课”要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真正发挥实践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秉持学生所在之处就是思政工作落实之处的理念,从点滴细微处着手,达到“育人细无声”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想使红色文化资源的供给侧和高校青年学生成长的需求侧实现动态平衡,需要根据思政课的特点,进行精准结合,注入新鲜血液,赋予思政课新元素、新阐释、新表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各有侧重,从而形成功能互补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让思政课更加有温度。除此之外,要充分发挥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实现多部门、多学院形成协同效应,以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三是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浸润式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本土高校可以依托科学新技术,以数字赋能为支撑,拓新红色基因网络传播媒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思政课服务,使“信息+思政”走心更出新,还可以利用“智慧树”、腾讯会议、钉钉课堂、企业微信等学习软件、网络平台,展开全感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化线上教学;可以与其他院校加强交流合作,实现教师层面集体云备课、云讲课、云评课,通过集体学习交流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素材的整合与梳理,实现红色资源共享;可以结合当下思政课现代化教学发展优势,将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进行线上展播、推广;可以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借助VR虚拟设备,创设相关虚拟实践场景,在整个模拟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突破网络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壁垒,在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中完美切换,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教学体验,真正实现文化浸润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