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探析与解决对策

2022-08-25 11:55□朱
山西农经 2022年15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朱 莹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指出“要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力度,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在2021 年和202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现代化是农村振兴最重要的特点,农村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特点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的资本结构越高,对金融投资的要求也就越高。农村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财政的参与和扶持。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经营的一种手段,因此,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与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的扶持与支持。

一方面,金融创新可以从金融产品、支付方式、融资渠道等方面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扩大农村实体经济总量,拓展农村金融的市场容量,为农村金融创新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 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九大将实施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列入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重点,明确指出了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我国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是一个以“乡土”为基础的社会,我国的文化以“乡土”为核心,因此,乡村振兴非常重要。我国摆脱“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坚持五大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是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推动农村全面振兴。2022 年是全面落实农村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农村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在我国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金融指的是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及金融活动的总称,和现在商业金融相同,只是发展模式不同。金融与经济存在共生荣的互补关系,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可支持经济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需要强大的农村金融来支持。

2 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存在市场结构、服务主体、金融服务体系相对单一的问题。以农村为例,农村金融机构仍以银行为主,结构较为单一。除了政策性银行之外,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也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发新的产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支持。

术前及术后第1天晨起检测甲状旁腺素(PTH)和血钙,如PTH和(或)血钙异常,术后2、3、7天继续检测,并观察有无面部、口唇麻木,手足麻木及抽搐等临床症状。如1周仍未正常者,依据恢复情况决定检测频率,术后1个月常规再次检测PTH和血钙。手术当日常规给予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 mL+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点,无低钙症状者术后第2日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继续补钙;出现临床低钙症状者,依据检查结果决定补钙方式及剂量,并同时给予骨化三醇口服,促进钙吸收。

监管政策与体制不匹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着制度缺失、过时、不适用以及政策不协调、不配套等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不断健全,但仍有一些缺陷。农村金融供给相对较少,“三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应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但从数据上看,2021 年全国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0.9%,低于全国同期11.6%的增幅。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等金融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经济主体的多样化和农业经济的多样化,使农村金融在数量、种类、服务功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限制了农村金融的供给。从整体上讲,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商业性金融的水平也不高,需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发展路径。

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金融组织数量偏少、市场竞争不充分,严重制约着我国的金融服务供给。我国农村的投资环境、信用环境、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政策性担保体系不完善是影响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因素。

2.2 农村金融产品单一

我国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多样化、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在满足融资需求的过程中,可以分为银行信贷、直接融资、融资租赁3 种类型,信贷与按揭担保并存。相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系统的多样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在中央银行、银监会的大力支持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了抵押贷款、小额信贷、“公司+基地+农户”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这对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受地域、资源和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未能有效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在广大农村,金融产品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金融产品能够反映出我国农村金融的总体运行状况。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能够为农民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从而为农业项目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难以适应多种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导致农村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农村金融市场经历了银行撤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农发行、邮储银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分布比较分散,交易费用比较高,因此,相关金融机构在参与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方面的热情和力度比较低。同时,农村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均属于非法人组织,不具备放贷审批和创新的自主权。这给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目前,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的收购上,而金融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消费信贷、支付结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是因为许多信贷产品无法得到推广。由于农村地区的地域特征,使创新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也很困难。

2.3 乡村振兴风险防控压力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投资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而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仍较为单一,金融素养和财富观相对较差的家庭有较高的投资风险。农业是受自然和市场因素影响最大的行业,尤其是畜牧业的风险和农业信贷的潜在风险。但是,当前我国农村贷款风险分摊机制尚不健全,导致了信贷风险积累,金融机构对农业长期、大额、新的融资需求的积极性较低,制约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是在贷款发放之前进行的,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若不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使农户能够通过投资获得利益,减少贷款损失,会导致农业发展成为“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行业。

同时,保险公司的期望收益较低,偏离了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使保险公司不愿在农业方面有所涉猎。

2.4 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准偏低

金融科技技术对于用户的文化素质、金融素养、数字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偏高,而与城镇居民及文化程度相对高的人群相比,中老年、低收入、低学历人群在数码科技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金融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根据《中国投资者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19)》的资料发现,我国居民教育水平对他们的财务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于新观念、新模式的认知能力不足,例如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在“数字鸿沟”的影响下,形成了“金融排斥”。

研究发现,文化水平与财务水平有明显的正向关系。金融科技产品的多元化、金融科技创新的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给低收入农户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使他们更难以理解和使用金融技术的产品与服务。

3 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解决对策

3.1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要不断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深化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多样化,依托当地信贷基础,为弱势人群提供非传统金融服务,降低弱势人群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

同时,要推动大型企业的业务下沉,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建立普惠的内部金融部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大银行也可以充当普惠金融的批发商,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此外,政府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为完善和发展后续经济体系打下基础。

3.2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农村金融创新可以激发农民的内生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充足的社会资金与金融资本。农村金融机构要切实落实党中央的决策,以改革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要根据涉农银行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的流程,完善信贷市场的营销方式,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多元化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流程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流程规范化,提高审批效率,并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积极推进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动信贷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推动直接融资方式的改革,要充分利用集体闲置房屋、山林、池塘等资源,并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大力发展新的农业企业和新业态,吸引外来资本到农村来。

强化间接融资方式的灵活性,促进农村绿色信贷的发展。从短期来看,金融创新产品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金融创新产品对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3 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功能

不同的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特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其中,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微企业以及“三农”,而这些是经济下滑的最大危险群体。所以,应提高危机处理能力,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银行业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风险管理观念,一切业务都要做到风控第一,以控制风险为目的满足顾客的需要。

首先,要健全银行信贷监管体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贷款控制制度,将信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从人治到制度治理转变,有力提升信贷风险防控水平。

其次,要严格按照制度操作,严禁违反程序,防止操作风险。健全信贷管理体系,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规范和指导信贷工作、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的长效机制。加强对信用产品创新的监管,注重信用产品上市后风险和问题的监控和评价,并建立信用产品的评价和控制机制,达到最大程度的控制。银行应采取措施,筑起“隔离墙”,防范非法集资、高利贷、金融传销、民间融资等领域的风险传到银行系统。同时,要强化风险责任,把个人违纪行为与干部提拔、员工调任、机构内部考核相结合,严格查处违纪行为。

3.4 加大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金融技术更好地向农村地区渗透,改善农民的金融服务体验,增强农民对金融知识的认识,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针对解决偏远地区与外界互联互通不到位,农民对大数据、云平台等新一代金融技术缺乏认知能力等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组织人员定期举行“金融知识入万户”的知识下乡活动,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传播金融科技最新信息。各级政府通过组织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金融专家到乡村进行专题讲座,为农民提供网上银行、微信支付、智能投资等实用技术应用示范,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推送金融科技的产品信息和基础金融知识,从各个方面加强农民金融科技知识素质教育。

其次,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在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要注意增强农民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和金融安全。近年来,面对科技的创新和金融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木马病毒、信息泄露、网络欺诈等问题,应将金融知识普及范围扩大到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安全风险防范等方面,为农村金融在农村的推广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