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播在全媒体时代的探索
——以新华社“敦煌里的中国节”为例

2022-08-25 10:30王清颖
中国记者 2022年7期
关键词:敦煌受众传统

□ 王清颖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承载着敦煌文化的传播媒介从传统纸媒发展到移动数字终端,大量新颖的新媒体产品代表了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趋势。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根据会议精神,联合新华社甘肃分社、敦煌研究院一起策划推出“敦煌里的中国节”系列长图。该系列将贯穿2022年全年,借助敦煌这一文化宝藏,用新媒体技术和插画艺术呈现中国节日的文化底蕴和魅力。目前已推出“春节”“清明”“端午”三期,全网阅读量超6000万次,近千家微信、微博公号转载。

一、让受众领悟文化传承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和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氛围。它所体现出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俗,而是对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发自内心的认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载体,它起到了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在敦煌莫高窟现存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保存了大量与岁时节令有关的内容,涉及传统民俗、礼俗与佛俗,并融合丝绸之路与敦煌独特的自然风貌与社会环境,形成了大量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岁时节令文化。

因此,“敦煌里的中国节”系列长图,旨在将传统文化的形态进行创新,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蒸腾的生活之中。尤其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影响当下的他们,使中国传统文化同年轻受众建立起共生共长的关系,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再发新芽。

二、让受众体会诗意栖居

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长河里,立春祈年、雨水春耕、七夕乞巧、中秋团圆……人们在岁时里祈愿和美安康,在节令中守候万物生长。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岁时节令的更迭往复里,中国人的浪漫智慧与生活意趣也于此间生生不息。

□ 系列长图《敦煌壁画里走出的中国年,走它一个虎虎生风!》之一《原来你是这样的端午节!》截屏。

在“敦煌里的中国节”系列长图“春节”篇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人认为,日月在天上运转就像人在地上行走,因此正月初一也叫做“履端”,历法推算以此为新年起点。王安石有诗曰:“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便来源于辟邪镇妖的“桃符”,而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献中,可以看到唐代桃符的题词,这早于孟昶作品200多年,有学者认为这才是我国最早的楹联。

在“端午”篇中,赠扇相贺是古代敦煌端午的重要习俗。各样扇子不仅是一种消夏的用具,更是一件艺术品。敦煌文献S.5636《应用文范》中“端午日贺扇”记载:“蕤宾膺候,端午今晨,伏蒙鸿恩,各赐团扇,愿扬仁风。某乙等无任惶悚。”在莫高窟第196窟的壁画中,便绘有晚唐时期的精致团扇。可以说,无论是团扇、纸扇,古人将心意写出来、画上去,让每把扇子都成为一件“高级定制”的限量版端午礼物,既实用又不失雅趣。

当前,敦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面临一些困境。首先,特色学科敦煌学的研究多侧重于文献、古籍的研究,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敦煌文化晦涩且高深,这些枯燥文献背后真正的文化难以被普通民众所理解与认知。其次,伴随着互联网对于日常生活的日益渗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并主动选择简单、快速、便捷的文化获取模式,倾向于泛娱乐化的文化消费模式,这些群体正是当今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传统的传播载体、方式已然落后,无法形成有效的受众互动,传播效果自然不佳。

近年,敦煌研究院也在大力开发敦煌相关的数字化产品,在新媒体平台打造属于敦煌的文化IP,相关内容不断掀起受众关注的热潮。此次新华社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可以说是在探索用小切口、小投入的传播内容和方式,让受众主动接受并亲近、了解敦煌文化,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课题。

三、让受众感受生活美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世界上只有四个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再没有第二个。敦煌这一主题更加深刻地阐明了地域文化性。因此,该系列长图在配色上,不同于敦煌元素的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壁画底色暖色色系,配色上采用了敦煌绿,除了插图的色彩要符合整个页面的视觉色彩搭配以外,主要颜色饱和度采用明亮的敦煌绿等颜色,形成了该系列长图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

而在长图中插入的一些壁画,可以清晰地感知几何图案的变化之美,里面有非常有秩序的,结构稳固同时又很美丽的阿拉伯图案,又有古希腊的平行样式的花纹,波浪式花纹……中原佛教将他们全部充分吸收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敦煌装饰图案。

此外,该长图中出现的部分人物壁画,将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审美体验。受众无论对敦煌文化的认识深浅,都能在服饰颜色的搭配中感悟千年前敦煌画工们独特的审美,同时对于不同年代的服饰特色有所把握,于美人的千姿百态中感悟时代风貌。

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曾说:文化没有脚,文化是靠人们的传播而对人类产生影响的。

曾经,科普文物和历史文化,似乎都是文物工作者的事情。如今,通过各种新传播渠道和手段,远离我们几百几千年的事情和人物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这本身就是扩大化传播和了解历史文化的渠道。这是有利于帮助国民建立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好事。

猜你喜欢
敦煌受众传统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老传统当传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