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型智库还是智库型媒体?数据驱动型还是服务引导型?先建专职团队还是先建产品模型?针对这些问题,暨南大学课题组经过半年的密集调研,结合三年来的参与和观察,对广东的媒体智库建设进行了阶段性的概括梳理和前景分析。
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潮流中,媒体智库成为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出现在政府采购、企业采购的竞标场上,出现在政务服务商务的谈判桌上。同时,媒体融合进入新阶段,新能力、新服务、新产品的形成具备了内部条件,于是,媒体智库建设和媒体智库化服务成为媒体融合的新路径。广东的媒体机构在这方面表现突出,成效十分抢眼,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在先行先试中暴露了一些短板。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和反思。
南方报业媒体智库矩阵,是广东媒体智库中体系较庞大的媒体智库,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智慧转型战略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通过重塑传统采编结构,强化产品思维,释放媒体连接能力,主动对接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逐步形成了由南方党建智库、南方经济智库、南方法治智库、南方城市智库、南方教育智库、南方数字政府研究院、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南方周末研究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南方产业智库、南方文化产业智库等12家智库组成的矩阵。
佛山传媒集团目前有四个智库平台:佛山日报社管理下的佛山传媒城市智库,佛山电台管理下的佛山传媒社会治理创新智库,珠江时报舆情工作室升级而成的佛山传媒舆情研究院,基于佛山电视台南海分台“点行善”栏目成立的佛山传媒公益慈善智库。2020年,为了搭建智库业务协同赋能平台运行机制,佛山传媒集团成立传媒智库部,以促进四个智库平台之间的业务协同,增强一站式智库服务能力。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近年来成立了东江舆情研究院、东江创新发展研究院、湾区城市品牌传播研究中心、东江云媒大数据研究院、惠州东江图片社等智库机构。其中,湾区城市品牌传播研究中心作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属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在惠州的合作机构,与东江创新发展研究院合署办公。
相较于上述依据媒体单位所属、智库业务特征等,分头打造多个媒体智库的做法,梅州日报社则汇集资源、统筹规划,聚焦建设梅州市社情智库研究院,打造梅州市唯一一家从专业媒体立场专注“舆情监控处置”领域的复合型智库,以“问题+对策”作为产品运作价值理念,实现舆情服务的专业化、全覆盖与定制性。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以下简称“GDI智库”)、南风窗传媒智库、羊城晚报传媒智库、深圳报业集团深新传播智库、东莞报业舆情与智库研究院等多家媒体智库,也都在迅速发展,逐步寻找自身的定位和建设方向。
从智库性质来看,部分媒体智库并非独立法人机构,依托于媒体单位母体存在,即便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其机制体制、人员构成、业务经营也与媒体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服务对象来看,媒体智库与党政部门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因此党政部门成为广东媒体智库的主要服务对象。随着媒体智库影响力的扩大,服务对象也越来越多,涉及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企业,甚至媒体同行。
而从具体的智库服务和智库产品来看,广东媒体智库的产品辐射范围广、特点突出,具体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以采编业务为基础的文字报告类产品,如参考报道、研究报告、图书出版;其二是以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非文字报告类产品,如指数榜单、舆情分析、鉴定测试、评估认证、平台搭建;其三是以媒体连接资源的特性为基础的活动类产品,如会议论坛、行业培训、品牌活动的策划和执行。
相较于辐射全国的中央媒体旗下媒体智库,广东媒体智库的优势在于区域性。一方面,区域性使广东媒体智库在建设之初就能很快明确智库核心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媒体智库经过媒体单位采编业务的多年积累,建立起对当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垂直领域的深入认知,成为生产专业化、高质量智库产品的基础。
南方城市智库就是聚焦本地运营的一个成功样本。该智库依托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将“把脉城市发展,凝聚社会共识”明确写入宗旨,主要研究对象是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2019年,南方城市智库基于当时中山市经济表现不佳的情况,调动南方日报采编力量深入开展“重振虎威——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推出梳理问题、探讨出路、征集建议的系列报道。受到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调研结果也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2021年,中山提出打造大湾区“性价比”最优城市目标,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再次推出“虎啸中山——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借鉴大湾区城市群经验,为中山建言献策。佛山传媒集团从2014年起开展佛山品牌国际竞争力等主题调研,这一阶段产出的深度报道、理论文章已具备智库产品的雏形,为进一步的智库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媒体有舆论监督职能,在提供智库化服务前,就有报料热线、舆情监测系统等有别于高校智库、社会化智库的信息渠道,信息经过过滤、梳理转化为系统化的数据,成为媒体智库舆情分析服务的有力支持。在媒体传统渠道基础上,媒体智库通过采购外部数据资源、监测系统提升服务能力、服务价值。为了拓宽舆情信息渠道,梅州日报社情智库研究院不仅制定了报料奖励制度,建立了舆情信息员队伍,同时还采购了能够全天候采集网络舆情信息、采集频率最高可达分钟级的大数据监测系统。媒体资源与数据平台结合,“电脑+人脑”展开分析,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定制化舆情监测服务。
□ 南方传媒智库矩阵
在舆情分析服务之外,数据驱动也赋予了媒体智库更多可能性。除了研究报告,媒体智库也开始面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提供指数榜单评价、数据库输出服务、数字化平台搭建等产业链、产品链服务,实现了智库产品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面向企业的“声誉数据库”小程序,企业成为注册用户后可以对自身声誉变化进行查询,购买消费者诉求分析服务。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从2016年起每年发布系列大学排行榜,该系列排行榜成为GDI智库设计科学指标,定制第三方权威体系的经典案例。
采编资源、数据资源成为媒体智库发展的特色和基础,服务意识、产品思维则是媒体智库持续化运营的关键。广东各家媒体智库提供的产品非常多样,而且有意识地分为常规服务和专项服务。常规服务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列出单项和组合套餐,设计了不同的服务模块,以供智库服务对象进行选择,呈现出半定制化的特点。
梅州日报社情智库研究院将产品与服务模块分为日常监测预警及建议类、舆情专报类、专项定制服务类。日常监测预警及建议类中包含每日舆情快报、即时预警、重大事件动态监测、突发事件建议等,舆情专报则分为周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定制报告,专项定制服务类包括各类培训、论坛、党建服务等,为用户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
媒体智库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要善用媒体资源、强化产品思维,还需要进行全流程的品牌运作,提供服务时使用统一的智库品牌,智库研究内容转化为报道素材并利用全媒体资源进行宣发,或以媒体智库为作者单位撰写论文、接受采访。有了这种智库品牌意识和经营意识,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广东的媒体智库有不少已形成协同式矩阵,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在当地具有了一定的品牌认知度,甚至成为其他媒体智库学习的样板。
惠州报业集团东江舆情研究院的品牌效益十分显著。在做好舆情服务、舆情衍生业务主业的同时,东江舆情研究院延伸智库产业链,打造品牌活动,推出政法、网信、金融、教育、医疗、组织系统及其他行业系统行业性专业舆情培训,为培养客户群、打开市场做铺垫。同时,东江舆情研究院还面向媒体同行实现了“内容生产+业务运营+行政管理+技术支撑”全链条运营模式品牌模式输出,2020年与省内的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河源晚报社,省外的河北保定日报社等达成合作。
广东媒体纷纷办起智库,虽然已有不少传媒集团形成了自己的智库矩阵,搭建了智库协同平台或成立智库部门,但智库部门和协同平台的统领作用,智库与集团之间、各个智库之间的协同,依然比较浅层,智库发展出现部门化、孤岛化的现象。
首先是媒体集团与媒体智库之间,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媒体单位在正式推出智库品牌之前本身就有相关的经营业务,其中不少与智库业务交叉重叠,如果不对媒体经营业务和智库业务进行区分,就会导致智库成为媒体单位各经营部门的附属增量,妨碍有效实现业务规模提升。其次是媒体集团内部各单元之间,信息共享机制还不够顺畅。部分媒体智库没有对应连接的采编部门和条线记者,未列入集团项目规划、采编联席会议等的例行名单和议程中,智库部门对当地重大动态及重要工作情况掌握不够及时和完整,采编资源这一媒体智库的基础性优势没能充分发挥,智库业务反哺媒体融合发展的潜力也有待挖掘。而智库与智库之间往往是平行管理,各智库团队分属不同媒体单位、对应不同采编部门,缺少沟通与合作机制,存在一定的协同障碍。此外,一些智库团队间未能形成互惠互利的运作模式,智库矩阵内部联系松散,各自为战,智库服务难以进一步拓展。
媒体智库在人员管理上,存在基础人才流失,高端人才不足,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编辑记者是媒体智库的重要人才来源,然而传统的新闻采编能力和智库研究、智库服务、智库产品生产有所不同,要从编辑记者真正转型为智库人才,还需要更新个人知识结构、调整工作方式。部分媒体智库缺少激励机制,导致记者转型意愿低。
媒体智库往往很容易想到的是外聘顾问,也会请到许多垂直领域内具有学术声望及行业领导力的专家。但实际上,这些专家顾问既要完成自己所在单位的工作,又要兼顾媒体智库的研究,时间上很难协调,在智库实际运营中难以发挥预想中的作用,甚至只是挂名存在。专家与媒体智库合作,目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产品外包定制,智库负责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另一种是由智库团队主导项目,专家只提供报告修改和咨询意见。然而,在这两种模式中,专家和智库并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共同作业,缺少专家的深入参与,无论是智库的成果产出质量,还是留住高端人才,都需要机制保障。
媒体智库天然具有成果推广的媒体渠道,但在实际操作中智库部门和采编部门的对接协商有时仍不理想,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新闻素材并未转化为研究议题,而智库部门生产的一些服务内容在媒体渠道上多方发布的力度也不够。即便进行了发布,也大多是在自身媒体上发布,其他的对外宣传渠道运用不够。从这一层面来看,媒体智库原有的媒体渠道反而限制了自身进行成果推广的思路。
从具体的发布形式来看,不少媒体智库在自有的微信公众号、新闻App等发布成果时,难免简单地照搬文章,在探索真正适合智库产品的呈现形式仍需努力,需要积极地对融合形态的智库类新闻产品进行研究。在成果发布时,部分媒体单位也存在忽视智库品牌区隔与独立显示,混同于新闻报道。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股新生力量,媒体智库无论属性、定位、运营如何,都必须遵循智库建设的通用规则和基本规范。所有的特色、优势,离不开规范化生产、持续性供应、高质量服务。因此,从资源统筹、人力管理、运营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必须逐步建立起相应的专业标准,从而保证专业化生产和标准化服务。
要从站稳脚跟到更进一步发展,各媒体单位还应加大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从规划、采编、经营、品牌等方面,扶持优势智库各有侧重、错位发展,推动智库平台、智库矩阵持续发力,在特色竞争中构建服务能力。要强化问题导向、应用导向,致力于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致力于前瞻性、针对性地提出地方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思路。积极开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发布权威分析评价报告,实现对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监测、评估、预警和预测。
要处理好“专职”与“兼职”的关系。招募专职的专业运营人员,致力于智库产品的运营和推广;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保证数据库建设和分析工具的质量;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采用柔性引才的机制,并通过采用嵌入式决策咨询服务模式,推动专家学者在智库生产服务各环节的深度参与。建立培养交流机制,定期组织智库研究人员到其他智库学习、交流。在智库研究队伍中,选取业务能力强的年轻研究员,到媒体同行机构参加智库业务实践,把先进的经验带回来,使智库不断充实新鲜血液,保持旺盛的思想活力。
除了善用媒体渠道,要积极开发适合智库成果传播的新闻形式,也要注重非新闻渠道的推广及品牌露出,如以智库机构为单位发表论文,参与学术会议、行业会议,专家顾问以智库名义接受访谈,最终使媒体智库在研究人员、研究成果、智库机构等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立体展示。
应该跳出采编思维,建立一套合理的智库评价体系,用来考核研究成果和建设水平,从而刺激智库良性发展。内部评价体系的建设要有远见,不止注重当前的批示、经营收入,也要关注与智库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日常运营、品牌宣传,做好长远规划。第三方评价体系则可以与党政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专家对智库的研究成果进行打分评价,以此推动产品改良和稳定输出,不断改进智库的运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