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帅
(临汾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山西临汾 041000)
姚暹渠是历史上为保护盐湖防洪安全修建的一条人工排洪渠道,始建于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 516年的历史。姚暹渠东起夏县王峪口,西至永济市伍姓湖,全长86.6 km。姚暹渠(苦池闸至运三高速段)综合治理工程位于运城空港经济开发区境内,从苦池滞洪区至运三高速段长4.394 km,全部为悬河,渠堤全部为土堤,临背差高达4~5 m,渠堤非常容易被冲坏形成洪灾。
运城空港经济开发区位于市区东端,距市区8 km,总规划面积60 km2,前期开发22 km2。目前开发区已建成13 km2的城市框架,人口约5 万人,入驻企业达285家。自2002年空港新区成立以来,原确定的姚暹渠排泄流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确保姚暹渠的防洪安全,进一步改善空港的人居环境,让古老的排洪渠为进一步改善空港的人居环境发挥作用,决定结合实际实施姚暹渠(苦池闸至运三高速段)综合治理工程。
姚暹渠苦池闸至运三高速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拆除所有影响姚暹渠泄洪功能的各类阻水建筑设施,清除所有影响姚暹渠泄洪功能的垃圾、杂草和灌木丛,高标准整修改造渠道断面和渠顶道路,在确保其排洪功能不减的前提下,增加美化环境和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从苦池滞洪区向西、地势高于姚暹渠北侧农田已几乎全部变为城市建成区,大量地面硬化,每逢下雨,产生的雨洪水由于没有其它出路,只能排入姚暹渠内,原确定的姚暹渠排泄流量15 m3/s 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之沿渠个别单位随意在渠上搭设小桥,减小了渠道的过水断面,同时因为渠堤顶部的抢险道路没有硬化,每缝下雨,路面泥泞、水坑遍布,抢险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沿渠还有少数污水排入,导致渠道内杂草丛生、渠道周边空气污浊,环境污染严重。
工程设计侧重水景观,以“水”和“绿”为基础,确保姚暹渠防洪安全,兼顾洪污分流,恢复河流自然生态,建成集生态涵养、休闲娱乐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河带状景观公园。
工程起点为苦池蓄滞洪区姚暹渠渠首分洪闸,末端运三高速公路桥,全长4.394 km,渠深4.0 m,渠底起点设计高程371.19 m,末端高程366.74 m,底坡约为0.6‰。为渠道开口宽度为22 m,底宽不小于12 m。渠道为复式断面,两侧边坡采用连锁式护坡或自嵌式挡墙等生态护坡处理。为了营造城市景观水面,本次设计在桩号0+970、1+845、2+897 处布置溢流堰3道,堰高0.8 m,基本堰型为宽顶堰,末端设置退水闸1 座。
渠道顶部左侧设置为2.0 m 绿化带,栽植行道树,并辅以小叶女贞、黄杨等常绿灌木,与左侧为209 国道隔离,形成独立的景观空间。本次设计209 国道仍维持现状宽度7.5 m,道路两侧设混凝土路缘石。
渠道右侧顶部设计宽度3.0 m 的人行步道和5.0 m宽抢险休闲两用道路,道路设计标准采用《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满足自行车行驶。抢险休闲两用道路下敷设一条DN1000/DN1200 钢筋混凝土管道,作为空港新区的截污干管。如图1所示。
图1 标准横断面图
渠道末端设置退水闸1 座(设计桩号位4+260),保证苦池蓄滞洪区的排水流量(15 m3/s)能顺姚暹渠退水至下游。退水闸孔口尺寸为B×h=2.0 m×2.0 m,4 孔;最大过流为34.83 m3/s。
苦池滞洪区是运城市的骨干防洪设施之一,而姚暹渠作为该滞洪区和运城城区段泄洪排涝的唯一通道,保证其畅通,对滞洪区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工程实施后,有效解决了运城市苦池蓄滞洪区泄洪排涝。
工程实施后,姚暹渠北侧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污水管网,实现了洪污分流,避免了姚暹渠水面污染。
工程实施后,渠道由原来的污水渠变成清水渠,有效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为空港经济开发区增加水面66 000 m2,增加绿化面积103 488 m2。渠道两侧的绿化带、人行道,为运城市的居民创造了一个碧波荡漾、泛舟倒映、林清水秀的生活休闲娱乐环境。有效提升运城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对外形象,从而促进空港开发区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同时也大大提升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以往的排洪工程治理方案较为单一,姚暹渠(苦池闸至运三高速段)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主要解决了渠道防洪、雨污分流问题,通过理水造绿、亲水近绿、水绿结合的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一条城区生态景观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对今后同类型设计有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