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惠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精神的重要性于我们的民族如此,于我们的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事业亦如此。我国的老年大学之所以随着时代发展而繁荣壮大、几经变革而充满活力,正是凭着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强大精神。这一精神在笔者看来主要包含:心系桑榆、胸怀大局、立学为老、求索创新、追求卓越。它充分体现了老年大学的历史传统、时代特征、宗旨性质和发展方向,深刻揭示了老年大学人的独特气质。
心系桑榆。1983年,伴随着我国干部离退休制度的确立,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的老年大学应运而生。自1991年开始,老年大学面向社会老年人全面开放,数千万老年人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幸福快乐走进“大学”,我国逐步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老年教育保障体系。近40年来,我们党心系桑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老年大学,促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礼敬贤德、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泱泱大国的国际风范。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党中央实施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继续大力推动老年教育发展。这将指引着老年大学人继续心系桑榆、心怀敬重,坚持不懈为老年人办好优质教育,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老年大学人的崇高情怀。
胸怀大局。老年大学自觉肩负起为党分忧的使命,坚持政治立校,老年大学兼作老干部党校,培育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时代老人,成为弘扬正能量的红色阵地。多年来,各级老年大学始终围绕中心发挥优势,以优质老年教育服务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大局,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养老、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人才、培育骨干,创造条件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走在前列。星光不负赶路人,40年时光荏苒,老年大学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让坚定的教育信念落地生根,让中国老年人更加阳光自信,勇于追梦圆梦,越活越精彩。
立学为老。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老年大学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老年大学创立之初,即提出“老有所学”的办学理念,近40年来,一直延续着为老年人开设好课的优良传统,始终紧密贴合老年人需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1997年,第二次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二十字宗旨内涵丰富深刻,激励着一代代老年大学人以培育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乐龄老人为己任,潜心研究老年教育规律,匠心扩大老年教育供给,精心推进教师队伍、学员队伍、工作队伍建设,塑造浸润心灵的校园文化,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极大改变了老年人的精神面貌,激发了老龄化社会活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老年大学将坚定一切为了老年人的初心使命,为办成老年人心生向往的理想学府奋斗不息、奉献不止。
求索创新。近40年来,全国的老年大学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勇敢创、大胆改,打造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创办第一所老年大学的“一枝独秀”,到老年大学办学网络覆盖城乡、遍布“云端”,成为亿万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家园,蕴含着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境界追求;从早期创业者们没有教师“三顾茅庐”请、没有校舍千方百计建,到合作开放办学、现代化的校舍拔地而起、专家型的教师四方云集,彰显了艰苦奋斗、不断求索的精神品质;从只招收离休干部,到面向全社会建设“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竭尽所能服务一切热爱学习的老年人,带领老年人走出家门、进入校门,进而服务社会,展现了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应该说,老年大学40年发展史是在求索创新中提升积蓄力量、塑造发展优势的历史。求索创新是刻在老年大学骨子里的基因密码,是激励新时代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引领老年教育跨越式前进的内在动力。
追求卓越。老年大学自建设之初,就坚持一流办学的发展原则,最大限度调动各方资源、最大限度吸纳优质人才、最大限度与相关领域互联互通,从最初不足千名学员、以讲座代授课的雏形阶段,发展到辐射数千万名学员、实现规范化优质办学,不断提升的办学规模和水平映照着追求卓越的不懈努力。为了追求卓越,始终保持勇争一流的精气神,是老年大学永葆生命力的先天品格,也是履行好新的发展使命的目标追求。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老年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格局产生了深刻变化。老年大学应在新的老年教育发展格局下找准定位、把握主动,走好专业化、规范化办学之路,建设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现代化老年大学。“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必将激励着老年大学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共识和磅礴力量,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共创新时代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