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薇
(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杭州隽维中心位于拱墅区康桥核心区康乐路和康园路交叉口东南侧,地块呈平行四边形,园区由4幢独立建筑单体组合而成,总建筑面积7.2万m2。园区内整体提升改造工程于2014年6月启动,工程分两期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包括建筑公共空间室内装修、前区广场、内庭院、屋顶花园等。建筑屋面为普通上人屋面,屋面两侧有排水沟,排水通畅。面层为刚性混凝土垫层,保温层、防水层均存设置。
隽维中心地理位置优越,陆地分布密集,山体等绿地距离场地较远,场地西邻京杭大运河,位于经济开发区内;大运河杭钢遗址公园距离隽维中心2km(10min左右车程);周边功能区块单一,附近多为厂区,住宅、商圈等功能区域较少。住宅区的距离不远,除了园区内部人员,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外来人员流量。场地所处的区域空气质量较差,粉尘较多。周边路网密集,但分布不均匀,很多地方道路狭窄,周边四级道路较少,车流量不多,场地外部四周道路均为双向车行道,一面路宽,三面路窄。场地内部车辆逆时针通行,车道狭窄,道路两边都设为停车位。根据场地周边的交通设施分布情况看,步行20min,辐射区域内没有任何地铁站,公交车站仅有8处。
新修订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提出,杭州将建立6个城市副中心。根据《拱墅区分区规划方案》,拱墅区未来的规划将从点状转变为带状,利用杭钢转型提升释放的存量土地空间,构建由杭钢新城中心和良渚组团中心共同构成的带状城市级副中心。未来,拱墅区将全面进入地铁时代。目前,轨道交通2号线已经投入运营,5号线正在建设中,随着 2,3,4,5,10 号线的相继开通,5 条地铁线路将形成便捷的交通网。新增4座大型公园,204km绿道。根据以上规划方案可以看出,拱墅区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隽维中心周边目前资源匮乏的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场地的发展未来可期。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场地本身问题,主要表现为功能缺失、造型色彩单一、业态不明确等。
建筑外立面是建筑的外衣,主导整个场地环境的风格,也是统一场地环境色彩以及整体风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不仅具有美化建筑的功能,也可重构建筑空间,拥有实际的用途。不同的建筑功能有着不同的建筑语言,比如厂房的建筑语言大都简洁明快,不会有太多的艺术性;宫殿的建筑语言富丽堂皇,装饰精美的雕花,色彩艳丽。虽然不同的建筑形式有着不同的建筑功能,但建筑功能与形式应统一。建筑功能决定建筑形式,建筑形式影响建筑功能。实现建筑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是外立面改造的最终目标。
隽维中心原本是一家纺织厂,建筑风格在当时算比较前卫,但是当时前卫的风格抵不过时代的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本的建筑色彩、功能等已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建筑不再只是供人们避风遮雨的“庇护所”,应赋予其一定的观赏性,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原建筑外立面的色彩单一,气氛沉重,没有明显特色,无法快速吸引人们眼球,再加上园区内种植大量乔木,不仅遮挡了建筑内部看向窗外的视线,也挡住外部看向建筑外立面的视野。根据园区后期规划,A、D两幢建筑中间区域将做成商业街,商业街一旦落成,整个园区的风格需求将更加年轻化,受众人群也将更加年轻化。原本沉闷的色彩与形式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外立面的视觉要素与功能要素亟待激活。
刚开始由于园区发展需求,园区接受各种业态入驻,主要有仓库和文创品牌;稍有发展后对业态作简单筛选,将嘈杂的货运公司等排除在外,但是为了生存,并没有将仓库等嘈杂的业态全部清除,也有文创品牌的员工反映工作环境嘈杂的现象发生。目前,园区对业态的规划模棱两可,只提出商业街的规划思路。园区内有改造后的屋顶花园与山水庭院,可供园区内部工作人员休憩。园区内商业气息较淡,功能短缺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隽维中心的受众人群仅是园区内部入驻企业的工作人员,商业模式落后导致场地的受众人群非常单一。后期业态更新后,将会有更多的商户入驻和商业街的启动,将为园区引入更多新鲜的人群流量。现有的屋顶花园与山水庭院等资源可以充分保留,吸引年轻人群前来打卡拍照,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吸引人群前来,带动园区商业模式的发展,以此带动整个园区隐性因子的活化。受众人群将根据建筑视觉与功能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园区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受众人群的更新同样重要。
拱墅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热的7月平均温度约32℃。年降雨主要集中在3—4月和7—9月,年降雨量为1 480.6mm。夏、秋季受台风影响。根据场地的气候分析、日照分析,总结了场地现存采光不足、功能单一落后、业态不明确等问题。笔者将从线性表现与空间重构两个方面对隽维中心A楼的外立面进行更新设计。
在几何学中,连续不断的点的移动所形成的轨迹,被称为线条。与几何学中的线条不同,艺术类别中的线条可以拥有厚度和宽度以及色彩变化。线条主要分为曲线与直线。直线包括垂直线、水平线、相交线、斜线等,罗马建筑中的柱子就是典型的直线表现形式;斜线交织组合成的尖顶打造了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尖角。隽维中心原本的建筑形式也以直线为主,相较于直线,曲线更灵活多变。如果说直线代表刚硬、规则性,曲线则是柔美、灵活性的代表,更有韵律。只限于曲线的灵活结合应用,加上色彩的点缀,可使建筑的整体风格和环境更引人注目。
线性表现与新型钢结构结合的典型案例——国家体育馆(鸟巢)。设计者对该场馆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直接把结构暴露在外,自然形成建筑外观。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宛若树枝织成的鸟巢。整个建筑通过迪士尼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整个外立面就是各种线条的交织,二维直线弯曲成三维曲线,从而交织出一个空间,结合灯光的照耀,别有一番风味。
线性表现与色彩结合的案例——上海芯工创意园改造设计。后期增加的明黄色楼梯,连接左右两栋建筑,简单的直线造型加上明亮的黄色,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园区氛围变得活跃,也能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美。赋予直线一定的宽度、厚度与色彩,成为整个园区环境的点睛之笔,激活了园区的年轻活力。
案例1为某建筑与邻近建筑夹层侧外立面改造设计(见图1)。改造前的建筑外立面大部分是墙体,窗户面积非常小,导致建筑内部采光不足;沿街一层也是墙体封闭状态,导致建筑空间利用率降低。简单改造后的建筑外立面,不仅增加了窗户的面积,还打开了沿街的商户门面,激活了建筑的商业功能,也增加了建筑与街道的联动性。改造动作看似不大,但实际上不仅重构了建筑的使用空间,也增加了商业用建筑空间,业态的增加也激活了建筑的商业功能。
图1 案例1改造前后对比
该案例的外立面改造幅度虽然较小(见图2),但是有效开放了许多空间。原本全封闭的建筑外立面单调乏味,改造后的建筑外立面不仅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也开放了一部分室外空间。明显的水平线设计还丰富了建筑外立面的色彩,原本沉闷的外立面色彩经过简单改造后焕然一新。简单的直线延伸了建筑空间,在新增1层顶棚的同时,也为2层新增了平台。简单的改造手法,使该建筑外立面发生较大变化,激活了场地活力。
图2 案例2改造前后对比
目前场地的主要问题是功能缺失、造型色彩单一、业态不明确,改造方案有效改善了这些问题。
1)改善功能缺失问题 场地现有功能主要为休憩、办公,根据业态规划,后期将改造为文创园区,A、D两幢建筑中间区域将改造为商业街。根据整体需求,新增商业、展示、拍摄、交互、娱乐等功能。改进方案为:①打开底层空间,使建筑一层空间直接连通商业街部分;②在建筑主外立面增加显示屏,用于展示业态及前期招商广告等;③西南面的建筑外立面向外增加空间,新增空间(外立面与原建筑之间的空间)可以通行;④在新增空间中增加了景观细节(见图3),与建筑外立面结合可以作为网红打卡地,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吸引人流量;⑤商业街中新增商业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园区的交互功能与娱乐功能。
图3 新增景观细节
2)改善造型色彩单一问题 原建筑外立面色彩是深灰色,墙面是浅灰色,园区内植物配置以绿色为主。改进方案为:①以直线表现形式增加建筑外立面,高低错落的矩形直接垂直于地面,每个矩形之间的距离为1.2m,可供行人通行,同时也可以稍微改善玻璃窗造成的光污染;②借鉴上海芯工创意园改造案例,在A、D两栋建筑中间增加直线表现形式的明黄色连廊,连通两个屋顶花园。同时为避免人流量过大,连廊从A座的4楼连接至D楼的屋顶花园;③为了改善原建筑外立面色彩沉闷的问题,新增外立面的材质为木质,每个垂直地面的矩形都由红棕色的木板拼接而成,在垂直外立面上面叠加的水平外立面由大块完整木板直接叠加,木质材料的色彩独特,每一块木板的色彩都有细微的色差,增加了建筑外立面色彩的丰富性。
3)改善业态不明确问题 除商业街外,整个园区以文创产业为主,A座1层为主要展示空间,可以开画展,也可以用于展示园内品牌的产品。A座的3,4,5层是购物区,各入驻文创厂商的店铺都在此区域集中。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旧建筑风格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无论是园区的功能、业态还是色彩,都亟待更新改造。笔者选取线性表现与空间重构为主要表达方式,对隽维中心A楼进行外立面改造更新设计,提出目前场地功能缺失、造型色彩单一、业态不明确等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隽维中心外立面改造最终效果如图4所示。
图4 隽维中心外立面改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