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港湾,形象窗口,立体花园
——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设计探索

2022-08-24 07:52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7期
关键词:塔楼港湾新城

文/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苏 涛

0 引言

“十四五”开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需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1]。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高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2]。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充分释放和有效集成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联合研发中心是协同创新的有形载体,可为多元创新主体提供适宜的创新创业环境、社交环境、资源共享环境等。同时也是创新主体树立创新形象、展示科创风采的重要窗口,有助于增强所在城市、区域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与城市共建共享、共生共荣。

以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设计实践为例,探讨联合研发中心与高铁新城共谋发展的有效策略,总结设计思路和具体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项目概况与设计理念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背景

苏州高铁新城是依托高铁苏州站建设发展的交产城多功能一体化的城市新区,也是苏州中心城市“一核四城”发展战略的北部核心区。围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先导区”目标,高铁新城聚力发展科技研发产业,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发展方略。

Sioux(苏科思)是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全球化公司,致力于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软硬件研发、生产及组装服务,是享誉世界的研发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器。2019年2月,苏科思集团、荷兰智慧港发展署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市相城区政府共同签署了建设“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战略合作协议,以联合研发中心助力新城产业升级,推进新城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1.2 项目区位

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项目位于苏州高铁新城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公共服务组团,环秀湖东岸,距高铁苏州北站约700m,周边配套完善,交通便利。

1.1.3 现状条件

西侧相融路贯穿组团,与苏州地铁2号线协同,联系地段与其他城市区域;地铁2号线富翔路站位于场地西北角,步行距离约150m;环秀湖景色秀丽,与场地隔路相望,是项目重要的景观资源;北侧富翔路向西延伸为过湖隧道、向东上升为高架路连接地铁2号线车辆段上盖住宅区,远期规划将继续东延连接新城会展区域;东侧观渔街与抬升的地铁上盖将场地围合起来,勾勒出清晰的曲线边界(见图1)。

1 区位分析

1.1.4 建设要求

项目场地为不规则扇形,面积约5.14万m2。总建筑面积18.8万m2,地上16层,地下2层,主要功能包括创新成果展示、科研实验、学术交流与会议、科技公共服务配套、餐饮休闲等。

1.2 设计理念

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办公、路演、实验、组装、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可加快推动新城资源要素流动、人才聚集。同时,联合研发中心建筑也将成为新城形象载体,肩负起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责任。项目在设计伊始就明确了以下3个设计目标。

1)打造能激发创新创造力的空间形态,满足协同创新活动需求。

2)塑造能反映苏科思企业文化和高铁新城城市精神的建筑形象。

3)尊重自然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设计凝练“科创港湾、形象窗口、立体花园”理念,以此指导规划布局、建筑造型和场所营造。

2 科创港湾——港湾式规划布局

2.1 港湾理念

“港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天然形成或人工修建的便于船只躲避风浪、安全停泊的水域。本项目中,“港湾”理念既能映射联合研发中心作为协同创新前端引育平台的作用和意义,也能充分象征苏科思公司作为综合研发服务供应商和高科技孵化器值得信赖的企业形象。因此,设计整体围绕“创新港”主题,借助港湾式布局助推联合研发中心扬帆启航。

2.2 功能整合

设计对联合研发中心多元功能进行梳理,按开放共享程度整合为3个区块,分别为企业研发办公区、科创共享服务区和城市示范交流区。企业研发办公区以高层塔楼形式布置在场地东侧,贴近地铁上盖住宅,享有更为安静的城市环境;科创共享服务区布置在多层裙房,汇集于场地中部,便于互联共享;城市示范交流区以科技创新展示中心为载体,布置在场地西侧,临近相融路,便于更好地发挥宣传展示效能、增强互动。

2.3 港湾式布局

项目总体布局借鉴“港湾”空间形态特征,利用多层裙房串联高层塔楼和科技创新展示中心。裙房呈弧形向东凹曲,形成半圆形广场,面向城市道路开放;根据功能差异,4座塔楼以鲜明的体块咬接关系布置在裙房外侧,形成围合之势;半圆形广场作为建筑空间组织核心和场地主要出入口,与环秀湖沿岸的城市空间紧密耦合,科技创新展示中心位于其中,形同“港湾之心”(见图2)。

2 方案构思

项目整体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与城市空间环境和谐。港湾式布局与扇形场地十分契合,也与苏科思企业标识形态相呼应。建筑沿场地弧边舒缓展开,将部分用地界线内的空间返还城市。具有特色的空间形态回应了项目滨水场地特征,增强了建筑与城市互联互动、资源共享,提升了建筑自身吸引力及新城整体形象(见图3,4)。

3 规划总平面

4 鸟瞰效果

3 形象窗口——滨水退台建筑造型

建筑作为企业外环境的一部分,是企业视觉形象的重要载体,由于具有外在、直观的特点,最容易被感知[3]。联合研发中心建筑造型应与港湾式布局相呼应,也应传达出苏科思公司崇尚挑战、探究科技极限的企业精神。设计以圆弧为主要形式语言,构建裙房、塔楼、科技创新展示中心一体化造型逻辑,进一步突出“创新港”主题。

3.1 退台裙房

裙房面向开放广场做退台处理,为创新交流打造多层叠合室外平台。裙房2层平台延伸至科技创新展示中心,环绕椭圆形体量同时衔接弧形楼梯,引导城市人流。退台结合曲线造型提升了建筑形态的自由开放程度,塑造出流动感和韵律美。滨水退台不仅作为观景平台提供优良的景观视野和开放性休憩活动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滨水景观。绵延层叠的露台和裙房水平连续的玻璃幕墙,营造出优雅理性的建筑气质及高渗透度的空间环境(见图5)。

5 沿环秀湖透视效果

3.2 圆润塔楼

高层塔楼采用规整方形平面,并进行倒角处理,使塔楼以更柔和的形态协调裙房造型。设计结合景观视野,多方向交替布置两层通高的空中花园,加强建筑与城市的空间、视线关联。塔楼立面的水平遮阳铝板层叠布置,其出挑宽度由转角处向楼层中部递减,投影深浅的变化进一步强调了塔楼的曲线效果,形成柔和、有机的饰面形式。

设计通过高低错落、凹凸进退的造型重塑建筑体量,打造变化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并通过横线条元素消解了研发中心高大体量对城市的压迫感,营造出生动亲切的城市界面。

4 立体花园——生态场所营造

当下,处于科技前沿的科技企业不仅肩负着技术创新、发展经济的企业责任,而且应主动承担保护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4]。设计深入挖掘苏科思公司“将前沿科技融入生活”“通过科技创新为更加安全、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社会贡献力量”的企业宗旨,通过空间环境设计营造绿色生态场所,服务创新主体;通过节能环保设计打造绿色低碳科创社区,助力新城发展。

4.1 立体花园理念

设计遵循以人为本和绿色生态原则,结合港湾式布局和退台造型,打造分级自然空间和多种绿化景观,力求创造舒适生态的空间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设置中央景观花园,以开放绿地和立体绿雕为景观主题,协同半圆形入口广场和科技创新展示中心,展现联合研发中心活力。沿城市道路设置林荫绿化带、转角公园,辅以户外座椅、公共雕塑等景观元素增强场地空间的可停留性,促进交往。在裙房设置露台花园、屋顶花园,在高层塔楼设置空中花园、橱窗花园,各类自然空间与功能空间竖向叠合,并根据自然空间形态设计多种花境,形成丰富的点、线、面绿化景观形式。

公共开放空间与绿化景观相得益彰,极大提升了联合研发中心的环境品质。立体式花园以开敞的姿态将科创工作者的工作、休闲、生活融为一体,营造出宜人的空间环境和积极的场所氛围,实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见图6)。

6 中央景观花园透视效果

4.2 绿色节能设计

设计结合多种节能策略降低建筑能耗,满足建筑室内空间在热舒适性、声舒适性、视觉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采用立体绿化构建立体花园系统,改善封闭的室内环境。通过控制平面尺寸、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设计立面遮阳系统等被动式技术实现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舒适环保。采用高性能玻璃、搭建雨水收集装置、设置太阳能光伏系统、布置充电桩等主动式节能技术帮助建筑实现低碳减排,打造绿色低碳的研发中心。

5 结语

在新的发展阶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科创服务平台和环境载体,联合研发中心对城市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凸显,其设计、建设受到广泛关注。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项目通过港湾式规划布局、退台建筑造型、生态场所营造,创造了一个高度渗透融合的环境。设计尊重场地特征、关注城市环境、关爱使用人群、保护自然生态,以充满创造力的形式满足了联合研发中心的功能要求、空间需求、形象诉求与发展谋求,实现了建筑与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塔楼港湾新城
走好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赶考路
玉树新城
塔楼和猫
谁的新城谁的家?——探究河南城镇化新路径
能看到大鲸鱼的港湾
长江新城
逃狱
多塔楼结构设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