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工作重点及实施策略

2022-08-24 13:48蒋瑛
剧影月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影视戏剧思政

■蒋瑛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战略举措,近年来深刻影响和推动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变革。纵观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学界较多地探究了从思政教育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延伸、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形成,有从宏观视野对部分学科及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特点的研究,也有从微观层面基于课程思政实施目标及要求开展的教学设计研究。如何在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功能、价值及实施要求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将这一工作策略融入到学校自身的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定位中,是最终达成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当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总体指导,在深入把握课程思政工作规划基础上,瞄准时代发展赋予行业的战略要求,将其中根本性的教育价值凝练成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形成教育教学体系,才能将课程思政的成效落在实处。

一、戏剧影视类专业的思政价值

(一)戏剧影视艺术的教化功能

一个学科在其成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凌驾其内部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应用实践之上的一套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的知识体系(如符号、术语、公理、定律等)、价值体系(如学科制度、伦理规范等)、行为习惯的总和。学科成员自进入本学科学习和研究之日起,学科文化就会通过严格的训练、引导和熏陶,对该成员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素养进行濡染和塑造。戏剧影视学科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影视作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讲述社会故事、传达思想情感,受众在欣赏、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具有共性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判断。因此,戏剧影视工作者在进入这一领域学习之时,就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戏剧影视艺术创作最终是要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精神交流,与观众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化功能。戏剧影视艺术作品根植于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给予受众正向的影响,是学习者在进入这一领域之初就应当建立的职业操守。

(二)向善至美的价值追求

艺术是创作者将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提炼,赋予其一定的形象、意识、情感、思想后进行的主观表达。艺术是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意识形态。创作者自身首先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善于运用艺术视角抓取生活中的美的元素,通过专业技法进行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具有美感的作品。审美的特征体现在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艺术所传递的思想感情等。艺术带给人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对美的追求是人们信奉艺术的初衷,也是艺术的本源。“美”能够令人体会到视听美感,如果作品不能承载美的志趣,那么将无法称之为“艺术”,更不被大众所认可。

(三)优秀戏剧影视作品所包含的创作元素

一是立足时代、讴歌时代的气魄。艺术作品是彰显时代脉搏的一种表达形式,透过戏剧影视作品往往可以看出时代的发展变迁、时代精神风貌和时代文化特征。时代性表现在故事情节、舞台语言行动、舞台布景、人物造型等元素中,更深层次地渗透在作品的思想情感中。作为作品的受众,通过欣赏和理解作品,深深地感受作品的时代烙印和时代风貌;作为创作者,在作品的创作中必然融入对时代的理解,表达出创作者的时代观。新时代的戏剧影视艺术创作应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是源于人民、服务人民的担当。创作者要建立其对客观生活的尊重,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和包容,对多元文化的审视和思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发现和感受艺术之源,通过专业劳动创造,形成艺术之果,反馈于社会大众。因此,紧密联系生活,创造对人民精神生活有益的艺术,一直以来是戏剧影视艺术创作的基本准则,也是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动力。

三是心系民族、放眼世界的胸怀。民族性是艺术的一个基本特性。民族文化积淀下的习惯、思想和行为方式浸润在艺术作品中,铸就了作品的民族风格。各民族文化艺术的融汇碰撞成就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艺术风格日趋多元化。在信息交互发达,国家间、民族间彼此增进交流成为一项文化发展的常态时,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并为世界文化繁荣不断贡献本民族文化的智慧,进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艺术家们新时代的创作格局。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应当避免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套用统一模式,忽略专业特性

课程思政的实施依托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其中的核心精神在于统领专业知识之上的学科价值追求,贯穿于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应用于专业实践的学习目标体现。实施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更多指向专业问题,使专业学习在科学精神指引之下得以升华。因此,课程思政必须尊重专业的特殊性,在特有的学科文化背景下贯彻课程思政的精神纲要,从根本上剖析专业学习的价值,使之融入到教学的根本目标中,才能形成全面覆盖专业教学各个层面的价值导向,进而在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隐而不现、彰而不显,自然融入其中。

误区二:用思政课的观念和方法设计课程思政

由于课程思政带有“思政”二字,同时强调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配合。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均有一部分认识,将思政教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套用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以此形成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但违背课程思政的初衷、违反了专业教学的规律,同时也对课程思政的推广实施起到了不良影响。思政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实践成果,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教育方法和培养目标。课程思政立足专业教学的价值和规律,其内容并非固定统一的,而是隐含在专业教学过程,课程思政融入更多广义的情感、价值和信念引导,使学生的专业理想饱含科学正义、家国情怀和仁义友善,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误区三: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制度的受动者而非施动者

课程思政是一项育人机制的综合改革举措,关系到学校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制度设计、配套改革和持续推进机制。其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重要一环。从教学实践层面看,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培养和提升是课程思政系统工程的内容之一,和其他各项工作举措并行而出,同步推进。教师是为人师表的典范,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立德树人的工作方针,在教学系统内部形成共识,据此作为施教者,教师应有自觉自发的意识全面投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主动建构、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用统领专业知识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浸润自我的认识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学生向善向上。课程思政,是推进教学改革和育人机制的创新举措,但从根本上讲是一场教师教学能力的革命,教师的觉醒才是制胜关键。

误区四:用量化指标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为了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有些学校设计量化指标由教学各相关主体进行填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这样的结果是否客观准确呢?答案是存疑的。单纯的量化评价对于课程思政成效缺乏科学合理性,相对而言,应予以关注的是实施过程,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受和发展需求,通过过程性评价,探究课程思政的完善策略。

三、戏剧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坚守戏剧影视教学规律,全面做好顶层设计

依靠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作为学校的育人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予以明确和落实。一是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列入学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等重要会议的议事范围中,定期研究落实情况,探讨推进策略,形成决策,加强部署。二是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校课程思政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本校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建设目标和基本举措。方案作为本校课程思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建章立制的基本依据,既有全局性、统领性,又要在相关制度的建设及教学实践中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紧扣戏剧影视类专业的教学规律和创作特性,分类指导、分项规划。学校统筹部署,各专业教学单位结合专业特性,拟定本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指南,将课程思政的要求落实落细。例如,表演、戏剧影视导演专业课程重点在对剧本的解读、人物形象塑造练习中,指导学生揣摩题材背后的文化内涵,把握导表演创作的艺术规律,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学会运用导表演创作技法实现戏剧影视艺术作品的时代价值。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素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通过彰显时代精神的情节设定和角色塑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戏剧影视史论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审视戏剧影视发展进程,思考戏剧影视艺术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深刻理解党对戏剧影视艺术的领导与建设,戏剧影视发展中的红色基因传承。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课程通过不同形式的“写生、采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立足时代、关注现实,深入生活,能够把握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和内容,运用符合新时代戏剧影视美术创作的思想理念和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创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播音主持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价值与定位,将播音事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变迁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和职业发展目标。

(二)着力强化一线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落实在每一门具体的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在教学内容的框架下,如何理解、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讲授中嵌入对学生人格风范、价值信仰的塑造,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考验,更是对教师个人道德情操的考验。教师首先应当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强烈的主观认同,同时还应当了解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课堂讲授和实习实训的指导策略。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应当从规范和引导两方面展开。规范是前提,引导是方法。学校通过逐步完备师德师风规范要求、健全教师能力发展和成长机制,为教师建立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治学精神树立风向标。戏剧影视类专业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创作观、育人观,坚守艺德、践行师德,在培植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的同时不断精进教学能力。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学校也应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建立培养机制。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联合备课、教学小组定期研讨、示范课观摩等均可以作为常态化机制。中央戏剧学院将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工作坊的形式搬上舞台,在教师和学生沉浸式的舞台展示过程中,课程的教学设计借助丰富的舞台元素多层次地表现出来,为在台下观摩的师生带来别样又生动的学习体验。

(三)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戏剧影视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从主体与客体两个层面加强。主体思政教育,即在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做好自身的人格建设,以崇德修身、德才兼备作为个人成长发展的指向标。例如在演员的培养过程中,倡导“做戏先做人”,即在发展专业技能、从事演员工作之前,要先建立良好的个人修为,要重品行、讲艺德。因此,导表演类课程训练将学生的道德品行培养作为主体课程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形体课等一些实践训练较为集中的课程,教师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着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客体思政教育,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关注专业实践所形成的成果对他人、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即教师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要求的艺术观、创作观。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革命题材剧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剧目或反映新时代改革奋进的典型题材等进行排演。中央戏剧学院2021 年春季学期排演了《青春之歌》《走过天涯还有路》《八女投江》等系列红色主题剧目,在建党100 周年之际,充分运用红色题材,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把专业理想融入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中。以音乐剧《八女投江》为例,在剧目正式排演前,主讲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故事发生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实地采风,和当地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倾听老人们讲述当年的故事,感受八名女战士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和他们为国捐躯的热血。该剧演出获得较大反响,作为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庆祝建党100 周年的主题剧目,在京10 余所高校组织师生集体观摩。学生们在成功塑造人物的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洗礼,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艺术作品所彰显的时代价值,领悟到文艺工作者的社会担当。

(四)依托教材建设为课程思政保驾护航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艺术院校教材建设的力度不够,体现在各专业的教材缺乏,可供选用的教材不多等方面。部分教材只是个别教师的个人自觉行为,没有上升到学校专业发展的高度来编写,没有形成专业系统化教材,教材与教材之间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艺术类专业的风格流派分类较细,教学活动一般为小班教学,实践类课程居多,自编讲义占教学材料的比重较大。有一些专业如京剧、舞剧等,授课过程中多为教师口头传授、亲自示范,教学资料理论化、体系化程度亟待完善。基于此,高校更应加强教材建设的组织领导,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下,组织教材编写工作,引导教师结合所在学科的学科文化和教学特点,系统梳理专业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重点彰显中华美育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观点、题材、方法等,渗透在教材的细节中,生动地将课程思政要求覆盖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猜你喜欢
影视戏剧思政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