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漂在北京的俄罗斯小伙

2022-08-23 11:00张猛
北方人 2022年16期
关键词:伊尔库茨克俄罗斯

文/张猛

关于李恪

和李恪见面之前,我只听说了他的俄文名字是“瓦夏”,这是个俄国人的常用名,叫这个名字的人,在任何一家俄罗斯餐厅都能碰到一两个。介绍人向我透露,“这个俄罗斯小伙子中文讲得非常流利”,我的脑海中便闪现出几年前在网络视频上模仿各地方言的Mike隋。

我喊他“瓦夏”,但他纠正了我:“我的中文名字叫李恪。”

“李恪”这两个字听起来方方正正,很难和面前这个棕色头发、褐色眼睛的俄罗斯人发生关联。

喝了会儿咖啡,他问我知不知道“李恪”是个历史人物。我心虚地摇头,他突然有些得意,说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他文才武略样样精通,本来能做个好皇帝,却被长孙无忌陷害,惨遭杀害。

没想到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竟然这么了解,这让我很惭愧,更觉得不自在,听着他滔滔不绝地讲解,目光却落在了别处——我有些懊恼,真不该请求同学帮忙找“语伴”,他的中文已经这样好了,哪还需要和我互助学习语言?

来中国之前,李恪很少离开他的家乡伊尔库茨克市。这座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的城市,仅有62万人口,每年的夏天和冬天,李恪都会和弟弟坐在爸爸从朋友那里买的二手“拉达”里,去几十公里外的贝加尔湖附近游玩、打猎。那里的空气弥漫着草叶的新鲜气味儿,湖水比酒吧里的“蓝色玛格丽特”要清澈得多。

去贝加尔湖几乎是李恪青少年时代唯一的消遣,直到大三申请来到中国交换,他都没有去过家乡的酒吧。并不是所有的同龄人都像李恪那样,晚饭之后不去酒吧和迪厅找乐子,而是选择在图书馆过上几个小时。他只是很早就知道,自己在物质消费上必须要比别人小心翼翼很多。

高中暑假时,李恪去姑姑的超市打过两次工。超市规模很大,一共有18个收银台,24小时营业。李恪给我看过一张他的工作照,他穿着蓝黄色拼接的工装,坐在电动叉车上,叉车举起了几个装着大宗商品的货箱。李恪曾经想,以后大学毕业了也要在伊尔库茨克开一家同样规模的超市——那是他当时最大的梦想。

不过,开超市的想法在他考上大学后逐渐变淡了。李恪大学读的国际关系专业,大三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在重庆一所大学交换了一年,接着又申请到政府全额资助的留学项目,来北京读硕士。

在中国的这几年,李恪除了越来越能吃辣,对于留在中国发展这件事也越发坚定了信心——他曾经在重庆的肯德基做过一段时间的服务生,时薪18元,而他弟弟在伊尔库茨克的一家肯德基做小时工,时薪是90卢布(约合人民币10元左右)。

俄罗斯的经济让很多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李恪父亲所在的木材厂被卖给了德国的企业,周围好几个邻居也都移民到了北欧的芬兰、丹麦,而他姑妈家更是早早规划,两个孩子中学时就被送到了美国。就像中国小城里留下了很多“空巢老人”,如今伊尔库茨克留下来的也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大多去了大城市或者国外,寻找更多挣钱的机会。

17万存款

去年春天,我在俄罗斯查询博士论文的资料,他在北京半工半读。为了给弟弟攒够去德国留学的钱,他加快了做兼职的步伐,接连给几个翻译公司做兼职译员,白天领着旅行团去南锣鼓巷看北京胡同,晚上还要回到家里翻译医疗器械的技术文本。

一次,他从海淀区去通州的一家出版社给一本书录制俄语音频。地铁上他找我聊天,给我发来了一句很陈旧的表达:“我快累得嗝屁了”。我看了,却笑不出来——他用了1个多月挣够了弟弟留学需要的1万多欧元,钱汇过去之后,他几乎大病了一场。

那时的李恪说,他想赶紧毕业,找一个安安稳稳的工作,这样每月都有工资领,就安心了。

硕士即将毕业的时候,李恪找到了正式的工作,在东城区的一家国企,做外贸。我从俄罗斯回来,带了他们的鱼子酱和蜂蜜去找他,他正在宿舍里收拾衣物,准备月底搬到租住的房子里。

整理完东西,李恪说要给我看样东西。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俄汉双解词典》,翻到某页,取出一张银行卡,神秘兮兮地对我说,里面有17万存款,是他这些年自己攒下的。

我不由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在我的印象里,大部分俄罗斯人并没有储蓄的观念。李恪听了我的夸奖显得很激动,说自己要做一个够资格的“北漂”,接着又得意地扬了扬手里的银行卡。

北漂,北漂

可就在李恪自认为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盆冷水猝不及防泼向了他:一次莫斯科旅游的项目刚结束,几个用户不满在俄罗斯期间遭遇的乱收费,举报了旅游公司。老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认定带团的李恪吃了“回扣”,将他从公司开除了。

直到我再次见到李恪,他也没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投递了新闻传媒、教育培训、投资理财等好多个方向的企业,对方一见他是外国人,多半不会通知他面试,终于有两家公司决定要他,在谈薪资时又出现了分歧。

姑妈提议过让他回去帮忙打理超市,被他果断拒绝了——他暂时还不想回俄罗斯,那样时间长了中文也忘了,到时再想来中国找工作就缺少优势了。

我最近一次和李恪见面,是在他从一个电视剧的片场回家的“路上”。电视剧拍摄地点在顺义,他几经周转,考虑到夜里坐地铁回不到住处,打一次出租车又几乎要把挣的钱花光了,于是他径直来到了我们学校,在操场上睡了一晚上。

我从没见过身边哪个同龄人为了省钱做出这样的举动。一大早我跑去见他,远远看见大太阳底下,他双手撑着身子坐在绿色的草地上,疲惫的眼神落在几个练太极拳的老年人身上。

我走过去,坐在他旁边问他:“当电视演员好玩吗?”

他没好气地说:“好什么,不过就是在镜头前晃了几下,大部分时间是等,连一句台词也没有。”

群众演员这个兼职是直播平台上一个粉丝介绍的。影视公司要拍摄一个商战题材的电视剧,李恪去饰演某个外国老板的助理,负责递文件、开车门,将近一天的时间,挣了两顿盒饭、400块钱的报酬。

我请他在学校食堂吃早餐,感觉他先前的锐气被挫伤了不少,变得沉默而迟钝,几乎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

我想找点儿什么话题,让他开心一点儿,便问他,直播的粉丝积攒多了,以后是不是有可能转到影视娱乐圈?他放下手里的筷子,一脸淡然地笑了,仿佛我是个幼稚的小孩子:“想什么呢?北京是个大城市。”

不过,去地铁站的路上,李恪又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他告诉我,大不了就回老家干超市。魏公村的三环路上,车子又堵起了长龙,一个骑着单车的大姐夹在了车流中间,大概是无聊,她一条腿跨过来支在地上,带着点儿好奇朝我们看过来。

李恪还像任何一个新来的外国人一样,脸上露出了笑容,跟她打招呼:“你好!”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在工作中,看到中国》)

猜你喜欢
伊尔库茨克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情报站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