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萍WU Xiu-ping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77)
根据《政府投资条例》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精神,按照国资先行、稳步推进原则,政府和国有资金投资的房屋、市政、水利等项目以及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实行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实行工程总承包发包模式的政府和国有资金投资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原则上应在初步设计审批及概算核定完成后进行工程发包。加强初步设计管理和投资概算控制,是政府投资项目及国有投资大型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工程总承包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如何克服现有概算编制质量参差不齐,规范管理并适应新时代下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的需要,在房屋建筑初设领域鲜有提及。本文主要分析在房屋建筑概算中易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背景,并结合现阶段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要求对提高概算编制质量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及建议。
如某省级科技办公大楼,工程在创作过程中,综合了先进的建筑节能设计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成果,集成多种建筑遮阳系统、通风雨幕外墙系统、超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雨水回收系统、中水利用系统、绿色建材、地源热泵+被动式辐射末端系统、生态绿化、智能控制等19 项新技术、新材料,通过9 大节能降耗系统具体进行操作实施,先后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和运行标识、美国LEED-NC 金级认证等12 项国内外高含金量奖项。就是这样一个省部共管项目,最后出现批准的概算严重不足,过程中建设单位不得不停下来进行审查,审计,调整概算。超概除了有人、材涨价因素,工期拖延的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前期概算时间很紧,量价不足,列项遗漏,设计及概算标准是按普通办公楼考虑的,造成过程投资严重超概,工期拖延。
这种现象在建设公共建筑时尤为突出。在上述案例中,初步设计概算先期是按照发改委规定的普通办公楼的标准进行的,没有充分考虑到该工程的科技创新型,建材市场稀有性,造成初步设计概算严重不足。再如本人参与编制的一个陕北古镇改造项目概算,在概算基本完成后,与批准立项投资一比较,概算超立项费用20%,细究原因,立项时估算投资受到建设单位思维的干扰,以镇上农民自建房的标准进行估算,没有考虑到该项目是按现行建设标准及旅游景区定位来要求的,未考虑到地基处理费用,屋面节能、外墙及门窗节能标准,风格标准及附属配套设施。概算出来后,建设单位人为要求压低概算,经过项目设计负责人反复沟通、说服,并由其与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建设单位才同意该概算金额,并不得不先重新上报可研。此种案例在编制概算的过程中发生不少,大部分是由于评审经济指标落后,建设单位人为要求压低概算,导致报批或后期管理过程多费周折。
经调查,建筑设计费用的提成比例一般为设计合同金额的25%~35%左右,但很少从制度上考虑经济专业的分配比例,概算需要从设计人员产值中分割或设计院所管理成本中支出,分配比例可见表1。在整个房屋建筑设计行业,建筑经济专业被默认为副专业,或根本不设该专业。初步设计成果很少由于概算编制质量问题受到行政、经济或信用制裁,而基于设计利益驱使,设计所极力挤压概算编制成本,很少有动力编制概算精品,概算处于初步设计生态链最末端,造成优秀概算人员的缺失。
表1 某设计院各专业产值分配比例
一直以来概算的编制培训游离于部门、行业管理之外,造成编制水平参差不齐。各地造价管理站主要负责工程量清单计价阶段的工作,前期决策性的初步设计与概算由发改委管理审批,但发改委却缺少自己的数据库,各种政策文件的编制是落后的。如《陕西省建筑安装工程概算定额》(2015)概算安装定额子目还有电线定额,但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深度规定(2016 版)》深度要求,电线、埋管设计等不属于初设阶段的深度,概算定额深度与初设设计深度要求深度不符,只能凭概算人员根据自身经验自行设计确定工程量。概算定额没有起到概略计算的作用,定额编制严重落后,造成责任划分困难,准确度也不高。
比较一下《建设项目设计概算编审规程CECA GC2-2015》(简称《概算规程》)与《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深度规定(2016 版)》(简称《设计深度规定》)(见表2),可见矛盾一:造价协会对初步设计概算深度是按照清单编制预算阶段深度要求,初步设计图纸不可能达到施工图阶段的深度;矛盾二:根据《概算规程》6.0.2 条:设计人员要提出满足概算文件编制深度的设计技术资料,但依据《设计深度规定》3.10.3 概算编制须依据:1)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设计人员很少有动力去满足概算的设计技术资料要求。在设计深度无法达到概算深度要求时,概算的质量无从谈起。
表2 《概算规程》与《设计深度规定》比较
由于概算市场有限,利润挤压驱使,很多设计院所用预算人员去编制概算,但概算与预算偏向不同,概算着眼于项目整体,需要有较强的项目专业构成、单位工程分部、分项构成理念,预算偏于按图计算,着眼于细部,用未经培训实践的预算人员负责编制概算经常会出现捡着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造成概算偏离。
房屋建筑设计行业比任何其他行业设计都开放,大小设计院所林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设计工期都被建设方压得很紧,设计人员常常挤压后期概算编制时间。笔者曾亲历过一件事,一个档案馆初步设计,而且各种现有绿色建筑理念全部体现,项目负责人在星期三下午水电暖还没有方案的情况下,要求星期五早晨确保提交概算,而且项目负责人拒绝沟通及解释,在沟通无果后概算工作移交别人,在此情况下编制的概算质量可想而知。
项目负责人除了要沟通技术上需要的功能和规模外,也应该沟通经济要求,或者概算沟通工作前置,使建设单位了解估算、概算、工程量清单最高限价、合同价、结算价的区别,特别是了解概算的作用和概算编制时间,获得建设单位的理解和支持,获得较合理的合同费用与工期,使得概算人员的劳动获得合理报酬,概算工期获得保障;并提请建设单位提前准备好已获得资料,为概算编制赢得充裕的时间,收集资料有:①初步设计的的上位文件: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供电、市政规划等;②征地费用及拆迁补偿费用及前期已发生费用或已经签订合同确定的费用;③项目安排:如项目资金筹措情况、工期安排情况、项目范围等。
建设单位其他要求:项目管理大纲及招标采购方案以及提出拟用设备材料档次,特别是装修工程及弱电工程等。根据招标采购方案,提前与建设单位沟通概算编制方案,如对高低压配电系统、其他系统设备、景观工程、燃气工程、单独的亮化工程、厨房设备费用、光伏发电系统等专项设计通常进行设计及采购分包,需要分块概算,便于单独分析及后期管理。
房屋建筑初设建筑与结构图纸中,按行业惯例不提供工程量,相比于其他工业行业,如水利、电力,煤炭等工业项目初步设计图纸提供较详细的工程量,建筑设计经济性深度是不足的。因此,应该借鉴其他工业项目初步设计要求,加深设计深度要求。例如由设计人员提量,充分利用其已经了解工程及现行设计软件功能提量的优势,提高提量速度,使得概算人员将更多精力放于价格比较及项目概算整体控制上。如根据调查,结构软件提量准确度可以达到80%,其余20%可以根据经验调整;如屋面、外墙面、窗户可以根据前期节能计算过的建筑体型系数、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外墙、屋顶、外窗等由设计中直接获得数据,避免概算人员二次计算,加快概算编制速度,提高准确率。
反之:概算人员也应该及时为设计优化方案提供经济依据。
例如某产业园区整体设计方案为玻璃幕墙外加铝板装饰条,概算草稿出来后,该部分分摊到每平米建筑的单价为1000 元/平方米,10 万平米园区光玻璃幕墙一项达到1 亿元,致使总概算超过批复估算,经与建设单位多次沟通比较后,将园区办公楼和主要沿街建筑外墙方案按照该方案但装饰条调大间距;园区内建筑及生产性建筑改为砌体做保温后做外墙真石漆,每建筑平米约为350 元,将概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发现初步设计概算不符合估算预期,应及时与设计人员及发包方进行沟通,以确定是否概算方案或建设单位要求。
从现实情况看,设计+经济管理的模式是建设单位迫切需要的。设计和经济专业高度融合有利于设计人员与概算编制人员交流项目投资理念、设计理念、互相学习设计构造、建筑经济知识,有利于个人及企业向工程总承包方向转型,也有利于全过程工程咨询人才的培养。
概算负责人必须具有项目观念和项目管理思维,编制概算时合理分块。如对公用高低压配电部分要由供电部门单独设计审批,水泵房系统、换热间系统等设于地下车库内还是单独设立对单项工程经济指标影响较大,为便于项目间横向比较,应单独分块概算。
概算编制人员要善于总结,加强交流。要特别注意可能漏算的部分:如用地红线外至接入点水、电、暖、通讯、道路等接入方案,费用如何承担,在概算中应该明确说明。
概算人员通过与设计人员的充分交流学习,会提前关注到设计专业前沿及发展,如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的构造及价格水平,做好知识储备,并在初步设计未关注时依然做到全面完整和预设说明。
西安某元器件产业基地工程,项目总用地171025.1平方米(256.54 亩),规划新建总建筑面积250377.54 平方米,其中包括:1# 厂房106203.01 平方米;2# 厂房101588.06 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含人防工程)42586.47 平方米及室外工程,位于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雁塔区电子正街西侧。项目编制概算前期,概算人员汇总专业问题给甲方:①土方定额价格严重不足,2014 年该地区现有市场价格为挖土外运为90 元/m3,现概算拟用市场价格并请建设单位就近考察土方当期(2020 年9 月份)开挖外运市场价格;②办公家具是否属于本次投资范围;③该项目预估9 亿,工程是否需要贷款,如果需要,请预计自筹额度及贷款额度。经过提示,建设单位提前介入市场调查,了解到目前土方开挖外运市场价格已经达到140 元/m3,比定额要高出4 倍多;办公家具不计入本次投资范围;并且提前盘点资金,着手财务策划,确定融资贷款2.5 亿元。在初设工期紧张情况下,通过与甲方沟通延长概算时间,概算人员提前穿插入设计工作中,确保在初步设计完成的第三天即完成初步设计概算。并到目前工程基本完工,未发现超概算现象。
通过三方协调提高、沟通学习的办法,提高了概算编制质量,并对三方管理和能力都有提升。有助于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进入项目管理角色,增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协同性,继承性,提高项目投资管理水平,节约资金、提高效率;提高了设计经济性,并保证了设计工期;有助于概算人员以设计思维超前预判经济性,完善初步设计深度不足问题。
鉴于目前设计院“重设计、轻经济”、“专业分片、后面拼凑”的经营管理模式,严格审查初步设计深度问题,促使其提高概算编制管理水平,鼓励探索初步设计阶段协同实时造价管理模式,利用BIM 等新技术实现设计可量化、动态化、同步化,将造价管理纳入设计的管理流程中,实现同时设计管理、同时经济控制的动态管理,达到最终完成的初步设计即为方案经济最优、投资目标明确的设计,从源头解决概算失控问题。
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理顺责任,按照物价水平及工艺技术,及时修改概算指标、概算定额等文件,一套定额用10年已经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的发展。概算编制管理应该纳入上层制度的统一管理中,政策文件更应该在主要指定网站及时发布,已经落后或自相矛盾的文件应该及时废止。
建立初步设计编制单位及个人公示、公告制度,建立信用档案制度,及时将设计单位及个人的执业记录推送至信用平台,有利于促进设计及工程投资管理的良性发展。对于由于初步设计概算编制质量问题造成投资决策失误或管理困难的设计及建设单位,应给予处罚。信息披露及信用动态管理制度,有利于营造设计及概算控制质量至上的市场环境,为设计、概算人员营造一个社会展示、社会评价、社会激励、社会监督的平台,为建设单位提供一个选择了解行业信息、择优选用设计、咨询单位及个人的平台,促进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初步设计概算是项目投资决策、控制的关键环节,初步设计概算只有同时纳入设计管理中,才有利于提高概算质量,促进工程投资的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有利于加强政府及国有资金的投资管理。只有建设单位、设计咨询单位、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各参与方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合力改进,才能真正提升项目投资管理水平,确保投资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