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跨学科实践”策略研究

2022-08-23 07:34潘书朋汤金波
物理实验 2022年7期
关键词:乐器物理实验

潘书朋,汤金波

(1.玉皇中学,山东 莱州 261400;2.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3)

目前,各学科边界日益模糊,学科融合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 各学科的交叉点往往就是学科新的增长点,不同学科通过相互影响、融合发展能够解决复杂多变的应用型问题,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超学科知识.

“跨学科实践”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课时的10%,与4个一级主题(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的内容密切相关[1]. “跨学科实践”是基于2种或2种以上学科的核心概念和能力,以整合的方式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学生通过把不同学科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整合到一起,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项目主题的理解,最终实现心智的转换[2].

在“跨学科实践”主题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采用“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本文基于物理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现状,以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发展为例,尝试探索“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跨学科实践’策略研究”. 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应用型问题,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合作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课程标准关于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内容要求有如下建议[1]:发现日常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践行安全与健康的生活;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和规范个人行为,践行低碳生活,具有节能环保意识.

创新实验1:不起雾的镜子

黄梅季节,天气又闷又热,车上也很潮湿,开车时后视镜总是起雾,造成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见图1),而老司机的后视镜却很少起雾. 为了探究此问题,设计了实验进行真实情境模拟.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准备1盆热水,然后用洗洁精涂抹镜子中央,涂抹均匀后用纸巾将洗洁精擦拭干净.

2)将处理后的镜子放置在热水上方,片刻后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镜子的周围被蒙上了水雾,而涂抹过洗洁精的部分没有水雾.

图1 起雾的后视镜

普通镜子的表面具有亲水性,镜子会起雾,是因为热的水蒸气碰到镜子表面,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 洗洁精的主要成分是半亲水半亲油的活性剂,当洗洁精被擦到镜子上时,亲水部分与镜子亲和,亲油部分则裸露在外表面,相当于给镜子镀上膜,使其不再亲水,所以不会起水雾.

该实验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提升探究能力并形成科学创新型思维.

2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的融合

课程标准关于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的内容要求有如下的建议[1]: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和制作技能,能把自己的创意做成作品;调查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工程技术发展的作用;了解物理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习.

创新实验2:用磁悬浮和传感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4]

“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理性化实验,传统实验中存在如下弊端:a.抽气机的噪声大、干扰大;b.电铃放在底座上,会通过底座传声. 导致实验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影响学生的认知. 针对传统实验中的问题,进行如下改进:

实验器材:磁悬浮展台、硬塑料罐、蓝牙微型扬声器、冰箱压缩机、压强传感器、带实验软件的计算机、智能数字实验盘.

实验步骤:

1)按图2所示将装置连接好,放置在安静的环境中.

2)打开智能数字实验盘,同时打开计算机中的实验软件,用冰箱压缩机抽气,观察声强与气压的关系.

3)根据软件记录的图像进行分析和推理.

图2 实验装置

改进后的创新实验有如下优点:

1)使用冰箱压缩机抽气时,噪声小、对实验影响小;

2)使用磁悬浮展台可以实现发声体脱离底座悬浮,避免固体传声;

3)运用传感器,实验数据精准,可以直接通过数字化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得出图像,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采用传感器等进行数字化信息系统采集数据,具有实验过程可视化、实验设计重点化、数据采集和处理智能化、教学过程现代化的特点,已经成为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技术支撑,也是中学物理实验面向现代化,提升实验档次的重要途径.

3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融合

课程标准关于“跨学科实践”主题的要求有如下的建议[1]:能体会物理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乐于思考与实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践行健康生活;具有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创新实验3:研究天然气燃烧后是否产生温室气体[5]

实验器材:隔热手套、烧杯、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为Ca(OH)2].

实验步骤:

1)使用天然气灶台点火,并把火焰调至最小.

2)戴上隔热手套,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稍后可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说明有H2O生成.

3)取下烧杯,擦干烧杯内壁上的水珠,再将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倒入烧杯内,充分摇晃后倒掉,此时烧杯壁上有残留的石灰水.

4)再将此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上的澄清石灰水水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结合化学知识,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CH4,燃烧时会产生H2O和CO2. H2O可以利用液化的方法显示,CO2可以利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2+Ca(OH)2=CaCO3↓+H2O]. 其中CO2是温室气体,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会向大气中排入大量的CO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5].

课程标准在“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内容中有“分析能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收集资料并举办报告会,讨论能源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对当地现状的调查,提出应对建议.”因此,学生在学习“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天然气燃烧后是否产生温室气体”的自主创新实验.

4 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4.1 初中物理与学科德育的融合

学科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体现,源于创新德育途径和提升教学价值的需要,从根本上破解智德分离、智情分离的问题. 集德育内容目标和教学规律为一体的学科德育,是崭新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终结“教书”和“育人”的分离.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突出教学的育人价值,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从“做题”“做事”向“做人”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

创新实验4:自制欹器[6]

水满则溢,月圆则缺,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这些自然现象中,先哲们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满招损,谦受益. 为此,鲁国的有识之士在鲁桓公的庙中安装了欹器(图3),藉此警示后人“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图3 古代欹器

为了感悟古人的智慧,领略科学的魅力,利用矿泉水瓶自制简易欹器. 具体操作如下:

1)在空矿泉水瓶靠近底部的位置,左右各扎1个小孔,并用细线系好,瓶口向下,然后向瓶中加入少量红色液体,可观察到瓶口向上竖立起来,稍微有点倾斜.

2)继续加水,可观察到瓶子稳稳地竖立[见图4(a)].

3)在此基础上继续加水,则瓶子不再稳定,而是发生倾斜导致瓶口向下,瓶内的水全部流出[见图4(b)].

(a)竖立

最初没有加水时,空矿泉水瓶倒立着. 加入少量水之后,整个瓶子的重心在矿泉水瓶的下部,所以瓶口在上方竖立起来并逐渐稳定. 当水量逐渐增加,重心逐渐上移,瓶子则不再稳定,当瓶中的水量增加到一定量时,重心过高使瓶子发生倾斜,从而导致瓶中的水流出.

该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学无术,腹中空空,就不能自立;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知识,才能立得稳、站得直;学无止境,不能自满,自满就会跌倒,前功尽弃.

类似于“欹器”这种翻斗式的容器已被广泛应用,例如矿山的矿车,厕所里定时冲洗的翻斗,气象观测雨量计内的计量容器,等等,都是根据这种构思设计的. 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些翻斗式容器的工作原理,并尝试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几个有创意的小制作来说明“重心越低越稳定”的道理.

新时代的德育,要用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强国之志[7].

4.2 初中物理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著名美学家蒋勋曾说: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竞争力的水平. 因为审美不仅代表整体思维,也代表细节思维. 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其审美能力. 音乐、美术都属于艺术范畴,其功能不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在传播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的高雅情趣. 体育在带给学生健美体魄的同时,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4.2.1 设计并制作乐器

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古代,人们用动物的毛发制作弦乐器,用骨头制作哨子,用动物的角制作喇叭. 如今,乐器已改用木材、黄铜、银和尼龙等来制作. 教材中的“声现象”探讨了声音的性质,学生能从课本中学习到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为了加深学生对声音的理解,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简单的乐器;制作并修改乐器;用制作的乐器演奏1首曲子.

实验内容:

1)学习本章内容,并准备乐器的制作.

2)为了按时完成乐器的制作,进度安排如下:

a.学习完第1节课本知识后,寻找能够发声的材料.

b.学习完第2节课本知识后,收集拟制作乐器的材料.

c.学习完第3节课本知识后,设计并且制作乐器.

d.学习完第4节课本知识后,测试制作好的乐器,修改并多次校准.

e.用制作好的乐器,练习演奏乐曲.

在学完“声现象”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制的乐器,让学生描述乐器的制作过程,分享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并演示自制的乐器.

在物理教学中融合艺术教育的元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还能让学生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更强的生命活力. 因此,加强体育和美育(主要是音乐、美术)教育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4.3 初中物理与化学学科的融合

化学同物理一样,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物理、化学都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如果在教学中将二者融合,可以给学生展示更加丰富的实验现象,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理化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其科学精神.

创新实验5:空气的浮力[8]

在学习“浮力”内容时,设计了创新实验证明空气浮力的存在,实验如下: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薄荷糖、气球、可乐瓶、砝码、皮筋.

实验步骤: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

2)将装有薄荷糖(2粒)气球的出气口与装有可乐的瓶口相连,并用皮筋缠紧(避免薄荷糖掉入可乐中),再将其放在天平的左盘[图5(a)].

(a)薄荷糖未掉入瓶中 (b)薄荷糖掉入瓶中图5 空气浮力实验

3)在天平的右盘增减砝码,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再次平衡.

4)将气球中的薄荷糖迅速倒入可乐中,观察到可乐迅速“沸腾”,瓶内产生大量气泡,随后气球迅速膨胀[图5(b)],天平左盘升高,刻度盘中间的指针向右偏转.

薄荷糖与可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CO2充满气球,天平失去平衡验证了空气浮力的存在.

“验证空气浮力的存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实验,该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设计时,将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结合,符合新课标“跨学科实践”的课程理念.

在生活中用心观察、思考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或理解不深入的知识,把理化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不断进行改进,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跨学科实践”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征,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及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提高学生跨学科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在认真研读《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梳理物理学科知识特点以及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在具体应用情境中突破学科边界,使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融合,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环境中探索科学知识,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

猜你喜欢
乐器物理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只因是物理
学乐器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留言板
乐器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