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爱玲,何路遥,曾端,和申,李睿,禹顺英,李华芳
抑郁障碍(MDD)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反复发作的重性精神障碍疾病,世卫组织预计,至2030年其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一大原因,其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差异很大,总体上约为6%[1];其发病的具体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但神经发生和神经可塑性可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自噬是一种保守的溶酶体降解途径,在神经发育和突触可塑性过程中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发育异常和突触功能障碍,对中枢神经系统至关重要[3]。Beclin 1是一个重要的自噬标记物,其在自噬的早期成核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人脑海马和额叶皮质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4]。近年来研究发现,在MDD患者血液单个核细胞和MD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中,Beclin 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5-6];基于这些发现,假设Beclin-1可能是预测MD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经本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8-39),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探讨Beclin 1在MDD中的作用,以期为MDD临床诊断提供新的分子标记物。
1.1 对象
病例组:为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本中心门诊或住院的MDD患者;入组标准:中国汉族;18~70岁;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确诊,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MDD诊断标准;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7分;性别不限。排除标准:经MINI确诊,符合除MDD外的 DSM-Ⅳ轴 I 诊断;有重大躯体疾病者;严重自杀倾向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患者。对照组:为同期招募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健康职工和学生;入组标准:中国汉族;18~70岁;性别不限。排除标准:符合DSM-Ⅳ的任何一项精神疾病诊断;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有严重躯体疾病;严重自杀倾向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收集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收集入组对象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受试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病程等信息。HAMD-17评估临床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该量表包括抑郁情绪、有罪感、自杀等条目。评判标准:<7分为正常,7~17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1.2.2 血浆Beclin 1浓度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于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EDTA采血管中,轻摇混匀防止血液凝固,4℃,1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于-80℃冰箱中保存备用。使用Human Beclin 1 ELISA Kit(Novus,NBP2-69959)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人类Beclin 1浓度。该ELISA试剂盒采用了Sandwich-ELISA原理,试剂盒提供的微酶联免疫吸附板已预先涂有人Beclin 1特异性抗体,将标准品或样品加入酶联免疫吸附微孔中,并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只有含有人类Beclin 1、生物素化检测抗体和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物的孔才会呈现蓝色,加入终止液终止酶-底物反应,颜色变为黄色。用分光光度法在450 nm的波长处测量光密度(OD),OD值与人Beclin 1的浓度成正比,通过将样品的OD值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可以计算样品中人Beclin 1的浓度。
2.1 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病例组41例患者、对照组47名健康志愿者入组。病例组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2.2 两组血浆Beclin 1水平比较
血浆Beclin 1水平病例组为(0.61±0.24)ng/ml,对照组为(0.61±0.24)n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7,P=0.20)。两组男性间及女性间血浆Beclin 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血浆Beclin 1水平比较
2.3 病例组中人口学因素对血浆Beclin 1水平影响
病例组中不同性别、有无MDD家族史及吸烟史患者间血浆Beclin 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人口学因素对血浆Beclin 1水平影响
2.4 MDD患者血浆Beclin 1水平与临床特征相关性
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MDD患者血浆Beclin 1水平与总病程及HAMD评分无相关(r=-0.21,P=0.20;r=-0.17,P=0.33)。
自噬是真核细胞中一个重要的溶酶体降解和循环过程,负责维持细胞功能和细胞存活的稳态。自噬过程在神经元和脑细胞中起着细胞保护作用,其通路的异常可能导致神经元发育和突触可塑性过程中的细胞交通堵塞,导致神经发育障碍[7-8]。有证据表明自噬诱导对产前应激引起的抑郁样行为和认知障碍有作用[9];抑制自噬被证明可以减弱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诱导[10]。这些研究都表明,自噬和抑郁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而对调节自噬核心[11]的Beclin 1基因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少有报道。
本研究应用ELISA方法检测了41例MDD患者和47名健康对照者血浆Beclin 1水平,比较后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7,P=0.20);对两组男性间和女性间血浆Beclin 1水平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0.49,P=0.62;Z=-1.11,P=0.27);一项西班牙人群小样本的研究[5]发现,重度MDD患者血液单个核细胞中自噬基因Beclin 1表达升高,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为研究对象不同;他们的研究只纳入女性MDD患者及女性健康对照者。Beclin 1位于17q21,在人脑海马和额叶皮质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众多研究[12-14]发现,Beclin 1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阿尔茨海默病(AD)、Macado joseph病和精神分裂症。Beclin 1在早期AD患者的大脑额皮质灰质和内嗅皮质表达降低[15];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死后大脑海马中Beclin 1表达也特异性降低,而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未检测到差异[14]。以上研究表明Beclin 1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由于尸脑取材限制,本研究先检测了MDD患者血浆Beclin 1水平,虽未发现差异,然而血浆Beclin-1的细胞来源尚不清楚,血浆Beclin-1水平是否反映人脑的真实水平还需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初步研究,局限性在于样本量相对较小,以后还需收集与病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完善人口学特征和混杂因素的控制等,在更大的样本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另外血浆Beclin-1的细胞来源尚不清楚,血浆Beclin-1水平是否反映人脑的真实水平还需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