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亮
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多功能湿地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自保护区建立以来,由于生物资源丰富、经营管理有力,核心区内生态系统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生态文明战略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绿色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加速崛起的新引擎。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自然遗产,保护区在推进绿色示范区建设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境内的沿海地带,地跨射阳、大丰、东台、滨海、响水、亭湖等县(市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3′45″—121°18′12″,北纬32°48′47″—34°29′28″。保护区总面积247260公顷,海岸线长582千米,南北长约2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20千米,约占江苏950多千米海岸线的62%。每年成千上万的冬候鸟在这里越冬、夏候鸟在这里繁衍,数百万只各类旅鸟在这里休息、觅食、补充能量,以顺利往返于北极至澳大利亚之间。
植物资源。盐城沿海滩涂因其特殊的气候条件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植被类型和群落演替格局。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保护区内共记录有高等植物128科378属607种,其中蕨类植物15科15属21种、裸子植物6科13属21种、被子植物107科350属56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野大豆、珊瑚菜、野菱和莲等4种。此外,保护区共有浮游植物230种及变种,隶属于5门72属。其中硅藻门53属187种、甲藻门5属24种、绿藻门8属17种、蓝藻门5属6种、金藻门1属1种。
动物资源。保护区内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共记录有哺乳类8目15科40种、鸟类19目52科404种、两栖类1目4科8种、爬行类3目10科27种、鱼类28目94科266种。此外,保护区记录有潮间带动物和底栖动物305种、浮游动物88种,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白尾海雕和东方白鹳等1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脸琵鹭、鸳鸯、白枕鹤、灰鹤、红隼等6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被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的鸟类包括稀有种15种、濒危种7种、易危种11种、不确定种3种,29种鸟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受胁物种。此外,保护区内有中日候鸟保护协定鸟类190种,占协定保护鸟类总数的83.7%;中澳候鸟保护协定鸟类58种,占协定保护鸟类总数的71.6%;越冬丹顶鹤种群数量占全世界丹顶鹤野生种群数量的40%—65%,占国内越冬丹顶鹤种群数量的80%—90%。
保护区秉持全面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理念,致力于科学保护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内的一切生物,全力恢复和发展生物资源。保护区融保护、宣传、教育、执法、科研、养殖、驯化、利用、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成为生态系统最完整、科学研究最前沿、创造价值最为丰硕的世界一流自然保护区。
创新了功能区管理模式。对保护区核心区采取全封闭模式管理,禁止一切人为开发利用的经济活动,保持了最典型、最完整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缓冲区与实验区内的土地所有权不属于保护区,在丹顶鹤等珍稀濒危鸟类集中越冬的10个分布地带设立观察监控点,与当地边防派出所、县(市区)政府及公安部门、沿海各乡镇政府、有关农林渔场圃、各大盐场、闸管所和渔民实行齐抓共保护。每年10月,由兼任保护区主任的市政府负责同志召开联防会议,布置保护任务,落实保护措施,表彰保护有功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保护区内的丹顶鹤越冬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保护区建立近40年以来,始终将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相关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国际组织高度重视。一是编写并出版鸟类图谱。自1984年冬季起,每年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动态进行监测,对越冬丹顶鹤等珍禽进行全面调查,近几年运用无人机对全区境内冬候鸟、夏候鸟进行全覆盖清查,编写并出版了《盐城保护区鸟类图谱》。二是创建人工湿地。结合丹顶鹤等徙禽和雁鸭类游禽等鸟类需水、防干扰、喜食鱼虾螺等特点,参考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和香港米埔湿地保护区生态模式,经国家和省环保部门批准在核心区南北两端创建了两个千顷以上人工湿地。通过人工控制水位的方式,使芦苇和水草得到生长,使鱼虾蟹及各类生物得到繁衍,为丹顶鹤等徙禽、雁鸭类游禽、震旦雅雀等鸣禽营造了最佳栖息地,使保护区成为鸟类的天堂、观鸟的圣地。三是开展人工饲养、驯养。根据保护区内珍禽异兽的特点,保护区从社会引进畜禽饲养“达人”,从国内农林院校引进畜禽专业本科毕业生充实科研队伍,大力开展丹顶鹤、河麂饲养驯养等科研项目。尤其在丹顶鹤繁殖驯养方面取得了骄人科研成果,攻克了越冬地丹顶鹤不能繁殖的难题,创造了一只雌性丹顶鹤产6枚受精卵并人工孵化成功的奇迹。目前,保护区繁殖的丹顶鹤数量已达百余只,为恢复丹顶鹤种群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向国内外宣传推介保护区生态资源和科研成果,将以丹顶鹤为主题的生态保护区打造为江苏的生态旅游名片,吸引国内外游客来保护区旅游。近年来每逢观鹤季节,有近百万游客来保护区观鹤、观鸟、观风景,保护区年旅游收入突破千万元。鸟类博物馆内建有丹顶鹤专题展馆,展示各种鸟类标本200余种。馆内设施先进,模拟生境和鸟鸣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科普宣传、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及观赏价值。丹顶鹤繁育驯化中心有百只人工饲养、繁殖、驯化的丹顶鹤,其中有40只驯化成功。与人为伍的不迁涉种群,便于游客近距离接触与观赏。登望鹤亭可鸟瞰核心区全景,看百只丹顶鹤觅食嬉戏,看万只水禽在万亩水禽湖中嬉戏,气势磅礴,仪态万千。
建设绿色示范区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保护区虽为国家级保护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地,各方面管理比较规范,但对标绿色示范区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系统性建设,当前保护区发展还面临很多现实难题。
沿海经济开发与湿地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盐城市自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以来,经济开发加速与湿地生态保护间存在一些矛盾,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以保护区实验区内建立或正在建立的射阳港电厂与码头、大丰港口开发区风力发电项目等为例。这些重大项目犹如横在鸟类迁徙通道上的“拦路虎”,影响了保护区内鸟类的正常生活;同时,这些重大工程产生的噪声、扬尘、固体废弃物、废液等,对湿地生态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外,经济发展带动土地需求量快速增加,保护区的滩涂湿地成为农业用地和港口建设用地,生物多样性的生存环境因此遭到持续破坏,生物物种及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保护区环境污染源尚未得到根本治理。保护区湿地的水质清洁程度直接影响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水质成为影响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关键因子。近年来,保护区内水资源遭遇各种污染。一是居民生活垃圾污染。保护区范围覆盖响水、滨海、射阳、亭湖、大丰和东台等县(市区),保护区面积较大,区内涉及乡镇较多,生产生活垃圾排放致使水体污染严重,保护区自我净化、自我循环能力减弱。二是大面积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等活动带来的污染。随着鱼塘、虾塘等养殖面积增加,水产养殖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污染源,保护区内的丹顶鹤、麋鹿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繁衍受到严重威胁。三是美国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在保护区湿地区域快速繁殖。据初步调查,美国互花米草地表覆盖率已达到核心保护区域的24%(约5400公顷)。外来入侵物种的快速繁殖直接导致了滩面增高,潮水不能像以往那样对碱蓬植被周期性淹没,从而严重威胁碱蓬植被在核心保护区域的正常生长,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进而对在这片湿地栖息的野生动物造成不利影响。
资金投入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近年来,江苏虽然逐年增加保护区经费,但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相比仍显不足。一是保护区基础条件薄弱。目前保护区仅初步设置了界桩、指示牌以及区碑,投入使用并运行管护站5个,设置保护区观察点10个,但仍难以满足保护区管护需要。二是湿地管护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科技支撑基础薄弱是制约湿地保护修复成效的关键,湿地保护修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技支撑体系。相应的科研设备缺乏,导致保护区在资源调查、科研监测、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只能依靠相关部门支持。三是科普教育不够广泛。湿地保护是新型生态公益事业,公众对湿地的功能和价值还缺乏深刻认识。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行推圩还湖、退渔还湖等工程,但在湖区周边仍发现一些新增养殖坑塘,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形成了较大威胁。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通过培育绿色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实施绿色管理、推广绿色科技,构建以绿色为主题的立体化治理模式,解决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建设问题,着力打造绿色示范区。
丰富“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内涵,培育绿色文化。保护区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区域。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数百万水鸟迁飞的必经地带,黄海生态区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据估计,至少有200万只涉禽在北迁期间会在这里停留,占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迁徙涉禽总数的40%;而南迁期间也有大量涉禽经过这里,数量至少有100万只。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受威胁水鸟物种数量,高于世界上其他7条主要鸟类迁徙路线。保护区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生物保护关键区域。保护区要充分发挥独特生态优势,通过丰富“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内涵培育绿色文化。组织开展湿地生态文明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凝练具有保护区特色的绿色文化,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盐城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盐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开发,推出具有湿地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支持社会团体开展湿地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发挥各阶层、各部门、各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为契机,开展生态旅游区、生态农场、生态镇(村)、绿色学校社区等主题创建活动,加强生态科普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绿色发展。发挥沿海湿地资源优势,发展滩涂林业、沿海畜牧业、耐盐蔬菜,打造国家沿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高排放、高耗能行业,着重抓好现代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重点领域。实施污染减排工程,强化结构减排,落实工程减排,推进科技减排,完善管理减排,实施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推行循环绿色生产方式,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大湿地沿海、沿路、沿河绿化力度,向湿地范围内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抚育改造、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等工程重点倾斜。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盐城北段生态景观林带生态景观廊道、新通车国省干线公路湿地两侧绿色通道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依托盐城红色资源,将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与湿地生态资源相结合,开发“红色+绿色”主题旅游项目,在引导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参与红色文化活动和绿色生态体验的同时促进保护区绿色发展。
健全制度体系,实施绿色管理。保护区具备实施绿色管理的良好基础,要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的理念融于绿色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建议成立由当地政府、林业、水利、水产、环保、农业等部门组成的绿色管理委员会,协调和解决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监管更加有力、保护更加严格的机制。在保护、恢复、发展生物资源和不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强化湿地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加大湿地保护执法力度。对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加强分类管理,严格实行“核心区严禁旅游开发、缓冲区限制开发、只有在实验区才能进行保护性开发”的管理制度。在保护区内大力植树绿化,将其林木覆盖率提高至65%以上,以达到降音、降尘、隔人、护鸟的目的。在响水的灌东盐场,滨海的新滩盐场,射阳的芦苇公司,大丰的海丰农场、大丰林场和东台条子泥保护区等丹顶鹤集群越冬地段设立湿地保护工作站,确保滩涂湿地系统不被破坏,迁徙鸟类安全路过,同时保证丹顶鹤等鸟类能安全越冬。加强湿地监测、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在生态监测站建设和监测技术研发基础上,重点开展生态定位监测站和湿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运行效能,推广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是绿色理念的重要支撑,要大力推广保护区绿色科技。一是与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保护等国际组织,大专院校等国内科研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争取各方研究力量的支持与帮助,提高保护区绿色环保科技研究和应用水平。二是结合国家战略与保护区实际需要,针对性开展绿色专题科学研究。在结合国家战略方面,重点组织开展湿地保护与碳中和、碳排放、碳达峰的关系研究,确定保护区湿地对碳中和、碳排放、碳达峰的贡献量,增强公众对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为发挥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作用打下良好基础。在结合保护区实际需要方面,围绕丹顶鹤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变化、麋鹿种群变化及其影响、退化候鸟栖息地生态修复机制、外来入侵物种预防和控制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体现保护区特色、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服务国家战略的绿色核心技术体系。三是集成专业优势和行业优势,将已有绿色科研成果应用于湿地保护实践。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功能评价和价值评价等重要成果转化为相关技术标准,通过推广绿色科技丰富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