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俊
近几年来教育部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系列文件,试图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外生方式引导和推动各类高校课程思政行动与发展,然而目前一定程度而言,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着以功利化的行政手段推进、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思政场域缺失、教学标签化实施、元素“强融”“硬融”等一系列积弊。如何破解课程思政实施所处的教育升级跃迁困境,激发基层学校内生动力,回归立德树人的育人本源,成为目前一个亟待研究并解决的课题。本文以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为例,将经济学领域内生增长理论引入课程思政领域,结合有关文献与实践作综述,试图阐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以及内生发展模型,描绘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然图景,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发展提供一个“自下而上”的内生发展所遵循的模型框架和路径选择。
当前职业院校课程价值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致德、致智、致知和致技教育等),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类型性、层次性与位阶性,体现了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然而课程内生发展实践中,存在对类型化特征以及专业化培养目标的偏颇解读问题,忽视价值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之间的“迁移”规律,忽视学生价值、思想、伦理、素养、态度、情感和品格的建构和发展,一度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技术与伦理的背离和人的教育内卷式“异化”等失衡问题[1]。价值塑造是职业院校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育的阳光和土壤,更是涵养和滋润知识和技能进阶的内生源泉与动力。推动价值塑造、知识(技能)培育和能力一体化融合人才培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是国家教育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与国家长治久安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3]。
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教育的工具理性走向日益突现,专业划分愈来愈细,课程实施凸显为唯技单修的教育功能,导致科学与人文、学识与品德教育日益对立与分割,产生外生思政(强调课程主辅关系,重在课程组合,思政元素始终是“外来品”)与内生思政(强调思政育人内蕴于课程,重在挖掘育德元素,激发课程内在的思政功能)的“二元”对立问题,从而引发知识(技能)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分离、能力培养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脱节问题[4]。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嵌入或融入的组合关系,而是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内生关系,正如“把思政基因的‘盐’,放入到专业的‘汤’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味道”形象化比喻[5],“内生型”课程思政更蕴含着对立德树人本质的追求,是对新时代赋予的内生育德使命的价值性回归[6]。职业院校应遵循课程思政的“一体两翼”合力育人使然,各方协同共激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把价值引领、情感交流、社会问题关切等融入课程实施过程,将思政教育真正渗进学生血液、透入学生灵魂。
近年来,职业院校围绕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经验、新典型、新成果,但是,纵观课程思政教育的诸多举措,存在思政目标构建上盲目化、思政元素的选择碎片化、思政教学实施标签化等问题,缺乏深入调查和系统归类挖掘构思,弱化了课程思政的学理支撑,也难以形成系统化的价值引领体系。表现为“大杂烩式”思政与“代庖式”思政。前者试图包罗万象究尽课程蕴含的所有思政元素,缺失思政教育的政治灵魂、层次性分类;后者淡忘专业教学主业,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为一谈,思政元素挖掘常常无中生有、生搬硬套[7],缺失对两类课程“同向”“同行”的辩证理解。鲜明的政治性是“课程思政”的立足点,职业院校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思政育人矢量“同向同行”,但术业有专攻,理应各司其职,思政元素挖掘要处理好课程思政普适性要求与类型性(职业性、专业性)特征的层次性逻辑关系[8]。普适性体现为各类课程思政都蕴含共性的元素,类型性体现为依据职业性、专业性特点的课程蕴含个性化的元素。
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不同程度存在工作系统化顶层设计问题,各部门与各主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问题,各类课程之间相互隔绝的思政教育“孤岛化”问题,客观上造成制度层面思政执行不力、上下部门联动思政不畅、教师之间协同思政不通、课程间思政不(同)行等结果。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分工协作、上下贯通、多元参与、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教师合力育人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9]。破除课程思政的制度壁垒、部门壁垒、专业壁垒、教师壁垒、话语壁垒、跨界壁垒等障碍,创建理念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跨学科、跨部门的三支教学创新团队(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类型团队),打造立德树人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学改革共同体,共挑“育人担”、共研“思政课”、共增“守渠力”、共打“攻坚战”,从自发的“种好思政责任田”变为协同的“种好思政整片田”,单兵作战的“守好思政一段渠”变为联动作战的“守好思政整段渠”[10]。
1.经济领域内生增长的模型构架
思政课程建设“内生发展模型”是受西方宏观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又被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启发而提出的,是一种自下而上依靠职业院校内动力而非自上而下依靠上级行政命令推动的课程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是资本(K)、劳动力(L)、自然资 源(NR)、技 术(TEC)、培 训 技 能(SK)、结 构(STR)、制度变迁(IT)等由多种要素联运推动而构成的函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历了一条由“外生经济增长”到“内生经济增长”的螺旋式演进过程。所谓“外生”经济增长,即“粗放增长”,也称“外延增长”,指仅仅依靠增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来扩大再生产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所谓“内生”经济增长,也称“集约增长”或“内涵增长”,指依靠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来扩大再生产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11]。内生增长理论核心思想强调经济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技术看作是内生的,技术创新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强调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得到了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12]。
2.课程思政内生发展的模型构架
借助于经济领域内生增长理论与学者褚宏启教授研究成果[13],结合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可确定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要素的构成(如表1)。其中教育技术、教育技能两内生要素是解释课程建设行动可持续发展与改进的关键。因为物质资本投入会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进而促进思政教育技术的进步,同时,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各种类别的学习与培训也会内化为更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技能[14]。把思政教育技术与技能两要素内生化为可操作化具体要素,从而构建了课程思政建设“内生发展模型”(如图1)。
表1 “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要素
图1 “课程思政内生发展理论模型
首先,模型内涵的界定。主要指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各种内在要素投入及其融合与相互作用的发展表达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通过怎样的要素组合,以挖掘师生中潜藏着的巨大的课程思政需求和内在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同向共进、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其次,模型要素的融合性。主要指职业院校思政育人“五主”(校园文化“主阵地”、思政实施“主题年”、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内生要素激发融合起来的组织结构,强调关注课程教学的内在发展规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挖掘师生具有的课程思政生长内在空间和可用资源。再次,模型内生的机制要义。主要指构建课程生成、教学推动、学习活动、诊断改进等各思政环节(包含思想、价值、道德、情感体验等内涵)与思政内容之间的关系及其价值塑造、知识(技能)传授和能力培养一体的内生机制,形成所有院系、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师、所有场景都承担思政育人责任,守好自己思政教育“责任渠”、种好自己思政教育“责任田”,从而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思政教育大格局。最后,模型的理论适切性。用内生发展理论诠释课程思政的内涵要点,是向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思政课程体系的基础与前提,向下内生扎根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现实要求与理论“指针”,实现了“自下而上”的思政育人转换,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把控,避免课程思政发展过程中深陷主体迷失与教育功能异化的困境,更加彰显了职业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和作用[15]。
内生发展模型本质指向课程思政“自我导向”的激发过程,需要从“五环节”(思政目标、思政元素、思政载体、思政形式、思政考核)顶层设计、思政课程体系构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培育等方面为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激发提供主体实施条件,最终形成“组织赋权”“思政认同”“协同参与”“课程生成”“教学行动”“学习活动”“诊断改进”等理论模型的要素(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思政内生发展理论模型的要素诠释
协同育人是思政建设的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是推进课程思政内生发展的前提。围绕“学校有氛围、学院有特色、育人有目标、专业有特点、课程有品牌、教师有榜样、教学有范式、讲授有风格、活动有场景、成果有固化”的思政建设目标,依据协同育人“乘数效应”,构建“一核四层五维纵横融合”课程思政立体协同育人体系(如图2),形成“党委引领-部门推进-院系组织-专业设计-教研室研究-教师执行”的“六位一体上下贯通”思政实施责任主体的合力,推行课程思政“点线面体”(点:一门课一挖掘;线:一类课一布局;面:一专业一特点;体:一院一特色)整体化、纵深化和立体化方案,打通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一核”是指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思政育人核心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层五维”是指从“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师”四个层面分别围绕五个维度(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评价)开展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中层执行和实施落地,制定与落实学校实施方案、二级学院实施计划、教研组实施进程与教师课堂教学,形成“三全”协调育人体系[17]。“纵横融合”是指课程思政时空立体协同育人体系的架构方式,即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依托,将思政实施“三育”要素(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结果)在纵向上层层推进,横向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进,构建一个纵横融合的立体协同育人体系。其中纵向推进的育人体系,即指学校层面顶层设计中定位思政元素,设计“人才思政”;学院层面细化执行中凸显思政元素,打造“专业思政”;教师层面落地做实中注入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横向融合的育人体系,即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横向贯通:“任务共担”——在组织思政课教师对非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政素质培训、教学进行分类指导基础上共同承担课程思政教育任务;“内容共创”——共同研究、提炼、加工、总结思政元素,共同研究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方法和技巧;“成果共推”——共同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并与思政课的成果融合共推共享,助力形成学校课程思政成果[18]。
图2 “一核四层五维纵横融合”立体协同育人体系
教师是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树立共同体思维,建构成长共同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核。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是一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从“四有”好老师到“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标准提出,都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政治立场坚定、育人能力精湛、师德修养高尚的能力培养的前瞻性要求。依据目标性、层次性、差异性、类型性原则,以及教师思政能力内在发展的现实要求,构建出由目标、内容、路径和评价组成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实施架构[19](如图3),加强教师“四在”内生育德意识培养:明确思政理念,强化育人认知;勇担思政使命,促进品德修养;深挖思政元素,培育融合教学能力;凸显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水平。首先,凝练思政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人知融德”互动的专业(学科)育人思维。“人知融德”互动体现为课程思政新知识与学生已建构的品德知识、学生品德锻炼实践与思政新知识的相互作用与互动融合,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核心价值、科学思维习惯和正能量处事方式,在跨学科(课程)交流中激发课程思政的教学灵感,找到课程思政教育中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特色”,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其次,优化思政教学内容,提升教师一叶知秋的社会理性育人精神。社会理性教育其重要意义在于跨越个人私欲,养正气、习正知、育正见、树正能(量),教师要强化自我社会认知、公共精神、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与具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社会理性精神培养,打造社会实践“行走的课程思政课”的育人品牌,培养学生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四个自信”“四个认同”的价值意识,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始终朝着立德树人方向发展。再次,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促使教师遵循“盐溶于水”有机融入的育人原则。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明确课程思政元素的生成逻辑,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与德育知识的“触点”与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上的“同向同行”,并在虚实结合、学思顿悟中提高育人质量。最后,持续完善教学评价,提升教师基于思政目标与实效的反思能力。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着力管理者评价侧重于价值引领的“行”,学生评价侧重于育人知识的“学”,教师自我评价侧重于育人成效的“诊”,同行评价侧重于育人技巧的“教”,技术工具评价侧重于精确评价的“准”,形成各标准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数据流精准评价系统,促进课程思政个性化教学的发展[20-21]。
图3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实施架构
课程是思政建设的“主战场”。秉持“思政寓于课程”与“课程承载思政”的建设理念,通过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等思政元素“挖掘—转化—融入”,推进思政育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既形成“惊涛拍岸”的育人声势,也内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依据思政元素内在精神元素与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将思政课程元素内涵构建为“一心三维”思政元素融合框图(如图4),并细化为“政治认同”“国家情怀”等二十一个具体实施元素,以此框图可更准确理解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圭臬。其中“一心”即指以立德树人、增强“四个自信”为课程思政工作中心,“三维”即指课程思政元素内容挖掘的普适性、职业性、专业性三个维度。其中普适性元素是指所有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均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五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把重心落实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公共参与”等内容上;职业性元素是指依托职业教育类型化特质,围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课程思政内容侧重于“知行合一”,把重心落实职业操守、职业情怀、职业能力、职业精神、技术思想、劳动意识、工匠精神等培养上;专业性元素是指在依据专业(学科)概念特征、结构特征和逻辑特征,从“专业自信、专业伦理、专业思维、专业操守、人文素养、生态文明”等方面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体现学科和专业的差异性(如表3)[22]。
图4 “一心三维”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框图
表3 “专业课思政元素归类
课堂是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当下场景时代的“五力”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支持下“云+网+端”的智慧混合学习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工具和手段,体现了现实、沉浸、体验、互动的学习功能,突显了人与技术的契合关系,始终体现为学生对生命、职业、学业意义追求与生命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此,设计混合式智慧教学课程思政教育融摄联动模式[23],构建集问题分析、思想交流、价值传递、成长分享于一体的集成式、互动式、立体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打造快速链接、无缝衔接和轻松访问的共享环境,突出学习活动的“属人性、人为性、为人性”修炼,绵延出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与使命意识,消弭各种技术载体和不同学习空间所造成的隔阂感,使课程思政教育突破时空局限,和谐共生,自由释放,自然绵延生长[24]。首先,在课前线上线下智慧支持自主系统中导入思政教育。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资源发布”等师生线上学习活动行为流程,实现智慧导学,体现基本思政知识与技能预学活动中的潜能绵延生长。其次,在课中线上线下智慧交互共进系统中融进思政教育。精致实施“场景创设”等师生线下学习活动行为流程,实现智慧研学,体现进阶思政知识与技能探究活动中的心灵交融。另外,在设计课后线上线下智慧合作开拓系统中拓展思政教育。精益推进思政教育“成果发布”等师生线上学习活动流程,实现智慧促学,体现高阶思政知识与技能拓展提升中的内化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思政教学技术“智能化”、教学情景“变现化”、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评价“精准化”[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