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晶,葛永勤,吕 亚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江苏 无锡 214000)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感,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干预,会促进疾病的恶化与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用治疗手段之一,但部分患者对手术方式认知不足,且对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疑虑,使其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影响手术开展与术后康复[2-3]。因此,需给予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效干预,以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进程。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干预措施分别从3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干预视角更为全面,从患者实际心理状况、生理功能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更加具体的干预措施[4-5]。为探究基于“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将“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干预中,并与常规干预措施进行对比。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年龄20~60岁,平均(45.31±4.38)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2.04±2.19)个月;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或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17例;疾病严重程度:中度24例,重度30例;婚姻状况:已婚35例,未婚19例。观察组年龄20~58岁,平均(45.03±4.27)岁;病程6~23个月,平均(12.11±2.15)个月;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或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20例;疾病严重程度:中度25例,重度29例;婚姻状况:已婚37例,未婚17例。纳入标准:具备正常交流、认知能力;无腹腔镜手术禁忌证;患者与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伴随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或子宫恶性癌肿;合并精神疾病;存在活动性出血情况;伴随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基线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措施:医护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基本手术操作宣教,使患者充分掌握手术治疗相关知识;每日定时与患者交流,通过鼓励性语言疏导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面对手术治疗;对手术部位皮肤表面进行消毒处理,术前引导患者禁食、禁饮。
1.2.2观察组:在常规干预措施中应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①冥想训练:设置冥想训练室,为患者营造良好治疗环境,确保室内环境足够舒适、安静;在患者进入冥想训练室后,协助其采取平卧位,同时安排专人开展适合当下情景的冥想引导词。训练时间为20 min/次,1 次/d。②认知导向干预:医护人员将患者及其直系亲属组成小组,尽量为其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给患者及其家属分发空白记事本和黑笔,要求其记录在教育过程中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在教育结束后,引导患者和家属各自阐述所学信息。在阐述时,医护人员用手机录制视频,将视频发送给患者与其家属,叮嘱其每日睡前观看视频巩固当日所学内容。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每日定时阐述昨日所学知识,并指出彼此的不足之处,使患者与家属能够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健康教育时间为20 min/次,1次/d,直到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当日。③情景交流:在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并掌握一定相关理论知识后,医护人员根据手术流程构建现场情景,引导患者与家属进行情景角色扮演,要求其设身处地地考虑相关事件,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医护人员在一旁详细记录患者与家属在情景交流过程中的表现,等到情景角色扮演结束后,现场点评患者与家属的表现。情景扮演时间20 min/次,1次/d。
1.3观察指标:①医护人员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价[6]:SAS量表共有20条项目,采用1~4分评分,总分为20~80分,该量表以50为分界值,其中<50分表示无焦虑,评分越高说明焦虑越严重。SDS量表共有20项条目,采用1~4分评分,总分为20~80分,该量表以53为分界值,其中<53分表示无抑郁,评分越高说明抑郁越严重。②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完成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③不良事件包含感染、皮下血肿与肩酸背痛,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上述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④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测评[7]:SF-36共有8个领域,即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与精神健康,每个领域总分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2.1两组治疗前后负性情绪比较: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分别为(49.21±4.04)分、(50.03±4.1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分,n=54)
2.2两组手术完成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观察组干预后手术完成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下床活动时
间分别为(56.05±9.35)min、(14.94±1.29)h、(8.47±1.22)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完成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54]
2.4两组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与精神健康8个生活质量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n=54)
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在应用过程中造成的创口较小,其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该术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月经失调、痛经或性交痛等现象,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腹腔镜的使用能够有效避免机体盆腔脏器长时间暴露,减轻手术对脏器的干扰,改善手术治疗效果[8-10]。然而,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疾病本身、治疗方式等认知水平较低,导致其在术前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给手术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11]。随着现代临床医学诊疗思维的更新迭代,传统医学模式逐渐被取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开始被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所接受,在临床上取得一定成效,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不良心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2-13]。
本研究结果说明,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干预措施可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原因为该干预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会引导患者进行冥想训练,使其进入冥想状态,在冥想中获取足够的安全感,同时还能够平息其躁动不安的内心,从而逐渐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14-15]。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干预措施可缩短患者手术完成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原因是在干预过程中,医护人员将患者及其家属划分为1个小组,根据小组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及其家属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其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缩短手术耗时,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积极参与度,确保术后康复训练的进行,缩短其术后排气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1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原因为该干预模式的应用能够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与认知,使其积极配合围手术期相关干预的开展,避免感染、皮下血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17-18]。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原因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分别从3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感,确保术后各项干预措施的开展,逐渐增强其功能,进而逐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9-20]。
综上所述,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应用于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患者的干预模式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其手术完成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