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品,陈芳芳
(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广州 510410)
小儿哮喘是儿童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表现为高气道反应及气道慢性炎性反应,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哮喘缓解期是指哮喘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该阶段对患儿采用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预防患儿复发,具有独特的优势[1]。中药穴位敷贴是中医疗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将中药外敷在特定的药物穴位上可激发经气,起到疏通经络,达到“治未病”的目的[2-3]。然而中药穴位敷贴会对皮肤造成一定刺激,导致患儿出现皮肤过敏,从而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加上部分患儿及其家属对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原理缺乏认知及了解,导致定期回门诊随诊、换药的依从性下降,影响患儿治疗效果[4]。延续护理是将护理服务从院内转移至院外,确保患者居家期间仍能获得系统化健康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5]。然而传统延续护理受患者时间、空间及医护资源的影响,导致延续护理难以有效开展。近年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化的延续护理能有效打破患者时间、空间的限制,确保患者出院后仍能获得有效的随访[6]。本研究为了能提高小儿哮喘患儿门诊中药穴位敷贴依从性,对患儿实施信息化延续护理,并获得理想的效果。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在门诊就诊行中药穴位敷贴的小儿哮喘缓解期患儿106例。纳入标准:①患儿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版)》[7]对哮喘的诊断标准;②中医符合《中医儿科学》对哮喘的诊断;③患儿年龄6~13岁,具备一定认知能力;④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患儿;②合并其他呼吸道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③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6~13岁,平均(8.52±1.38)岁;病程1~8 年,平均(4.22±0.98)年;对照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6~13岁,平均(8.49±1.42)岁;病程1~8 年,平均(4.39±0.91)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均接受中药穴位敷贴,敷贴组方:白芥子、吴茱萸各1 g,甘遂、细辛各2 g,苏子4 g,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凡士林和姜汁,制备成5 g/粒的药丸备用。将药丸固定在透气胶布上并敷贴在双肺风门、肺俞、膏盲等穴位,每次敷贴4~6 h,每10天贴1次,共敷贴9次,若敷贴期间出现皮肤红肿情况可采用碘伏或龙胆紫防感染。对照组治疗期间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行常规口头宣教,告诉患儿及其家属穴位敷贴原理、穴位敷贴的注意事项及遵医用药的重要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信息化延续护理干预,干预手段包括微信、问卷星、易企秀等,具体措施如下。
1.2.1成立延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儿科门诊主治医生1名,责任护士3名,其中主治医生负责对患儿实施中药穴位敷贴,责任护士负责实施护理干预方案,收集相关资料,并与患儿家属做好沟通及协调。
1.2.2延续护理措施:①建立随访方案:患者首次接受治疗时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扫描“小儿哮喘”微信群,指导患儿及其家属登陆入群,每天通过微信群向患儿及及其家属推送小儿哮喘居家护理管理相关信息,记录患儿每次采用中药穴位敷贴的情况。同时利用易企秀平台为患儿制作相关知识素材库,利用问卷星制作疾病知识问卷,指导患儿及其家属遵医嘱完成相关问卷。②监督干预:每天有1名责任护士负责关注及引导群内小组成员在微信群中进行互动交流,监督患儿每天在微信群中打卡情况,即在微信群中进行签到,若患儿连续3 d未在微信群中打卡,则电话联系患儿及其家属,了解患儿未能打卡的原因。应用易企秀制作8大主题知识素材库:哮喘缓解期概念、哮喘缓解期注意事项、哮喘急性发作诱发因素、中药穴位敷贴的原理、中药穴位敷贴效果、中药穴位敷贴不适反应、预防措施及定期门诊随诊的重要性。每个主题400~500字,以动画的形式呈现,每周将1个主题动画发至微信群,让患儿及其家属自行观看。根据8个主题知识素材及问卷星功能制作哮喘患儿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并于第1周及第4周发送至患儿家属,让患儿家属督促患儿完成问卷相关内容,并根据患者知识掌握情况找出薄弱的环节,并针对患儿薄弱知识点给予针对性健康指导。③病友支持:每周邀请1~2名遵医行为良好且预后理想的患儿及其家属在微信群中分享治疗心得体会,并回答群里患儿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并给予患儿及其家属支持及鼓励。④电话随访:责任护士每周对患儿进行一次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了解患儿饮食情况、遵医用药情况、中医穴位敷贴治疗期间不适反应及处理方法,对于遵医行为理想的患儿给予表扬,对于遵医行为较差的患儿强化教育。同时了解患儿及其家属微信使用情况,对于不能熟练掌握微信使用的患儿及其家属单独对其进行讲解,以便其能更好地借助微信学习相关疾病知识。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疾病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及家属治疗满意度。①疾病知识:采用自拟的《哮喘患儿疾病知识知晓问卷》对患儿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哮喘发病机制、哮喘缓解期注意事项、哮喘急性发作时表现、哮喘急性发作应对措施、中药穴位敷贴原理、中药穴位敷贴不良反应等6条目,每条目患儿答对得“2分”,答错或放弃回答得“0分”,总评分0~12分,>10分为知晓。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11,信度系数为0.858,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②治疗依从性:采用自拟的《哮喘患儿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包括遵医嘱完成中药穴位敷贴疗程、遵医嘱饮食、遵医嘱运动、遵医嘱进行日常生活管理、遵医嘱定期门诊随访等5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分,总评分5~20分,>15分为依从。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01,信度系数为0.878,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③呼吸功能: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两组呼吸流量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吸容积(FEV1)。④家属满意率:采用本院自拟的《儿科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从治疗效果、护理服务、健康宣教、医疗费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分,总评分25~100分,>90分为满意。
2.1两组患儿疾病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率及家属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患儿疾病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率及家属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疾病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率及家属满意率比较[n(%),n=53]
2.2两组干预前后呼吸功能相关指标比较:两组干预前PEF、FVC、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干预后PEF、FVC、FEV1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呼吸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3.1信息化延续护理可提高缓解期哮喘患儿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知晓率及治疗依从性:哮喘患儿由于年龄较小,患儿心智发育不完善,导致患儿对疾病的认知存在一定不足,使患儿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及抗拒情绪,影响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积极性[8]。尤其对于门诊治疗的患儿由于缺乏系统化的护理指导,导致患儿中途容易由于认知偏差而放弃治疗,影响患儿治疗依从性[9]。近年随着信心化技术的发展,微信已成为患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显示信息化延续护理可提高哮喘患儿对中药穴位敷贴的相关知识的认知,从而提高患儿遵医行为。分析可能由于信息化延续护理体现了护理个性化及连续性,如责任护士根据问卷星调查结果充分了解了患儿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从而针对患儿疾病知识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健康指导,从而提高了患儿对疾病的认知及了解。此外,通过建立延续护理小组,确保患儿居家期间仍能获得专业化健康指导,确保患儿护理连续性,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每周向患儿发送主题动画片,可提高患儿对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的认知,从而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10]。
3.2信息化延续护理可改善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缓解期患儿呼吸功能:穴位敷贴是采用特定的药物刺激患儿相关穴位,起到调理脏腑及温经通络的功效[11]。本研究敷贴药方中苏子、白芥子具有止痛、通络、散寒及温中功效;细辛、吴茱萸可通窍、解表;鲜姜汁可活血、驱寒,诸药合用具有祛痰驱邪、平喘止咳之功效[12]。同时选取肺俞、风门、膏盲穴能让药效通过经络直达肺腑发挥药理作用,从而起到去除病根、控制病灶的功效[13]。本研究中两组患儿治疗后PEF、FVC、FEV1等呼吸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说明中药穴位敷贴在改善哮喘患儿呼吸功能方面起到较好的效果。然而,患儿皮肤敏感,中药穴位敷贴期间可能容易出现红肿及瘙痒等症状,加之患儿及其家属对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机制缺乏认知及了解,导致患儿未能遵医嘱完成相关治疗,从而影响患儿行穴位敷贴治疗效果[14]。本研究显示信息化延续护理可促进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患儿呼吸功能。分析可能由于信息化延续护理能让哮喘患儿更好地认识中药穴位敷贴的原理,并通过同伴支持的健康教育方式增强患儿康复信心,从而提高患儿治疗积极性,因此使患儿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改善患儿呼吸功能[15]。
3.3信息化延续护理可提高哮喘患儿家属对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化延续护理能有效提高哮喘患儿家属对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的满意度。分析可能由于信息化延续护理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加强了沟通,使患儿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期间能获得系统化的健康指导,从而减轻患儿用药期间预后不确定感,增强了患儿治疗信心,并能及时满足患儿治疗期间护理需求,从而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及治疗效果的满意度[16-17]。
信息化延续护理能有效提高门诊哮喘患儿对疾病的认知及了解,从而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功能,提高家属治疗满意度。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选患儿均为学龄儿童,患儿年龄较大,关于信息化延续护理是否能有效提高6岁以下哮喘患儿治疗依从性在日后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