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伟
(南昌地铁集团运营分公司,江西南昌 330038)
由于城市地面道路交通负荷的与日俱增,地下空间建设和使用步伐日益加速,各城市的地铁建设总量日益扩大。地铁线路的增多使其运营管理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地铁运营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有着重大意义。目前,中国的城市地铁运营管理工作大多以“一案三制”体系为依据,通过综合运用管理机构、控制流程和管理机制等各方面因素,对各种资源进行调度,从而有效应对运营突发事件。所以,很有必要对城市地铁运营的应急管理工作加以研究。
应急管理(EM)机制是指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防范、监测、处置和修复管理机制。依据目前《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应急管理机制的定义,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基于突发事件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具体可以界定为四大阶段,即突发事件的防范准备阶段、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阶段、突发事件的产生与处置阶段,以及突发事件的善后与修复阶段。在突发事件的防范准备阶段,要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和人员队伍架构,制定应急管理保障预案,并针对应急保障预案开展仿真训练。在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阶段,主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监督管理对象的生产经营状况实施监视,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早发布告警。在突发事件的产生与处置阶段,政府则按照应急预案,适时组织人员和物力,进行抢救和事态安全管理行动。在突发事件的善后与修复阶段,对紧急事件的处理情况做出分析总结,进行善后和补救等事宜,并按照应急处理程序,对应急预案进行适当调整,以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工作力量。目前的中国地铁运营应急管理工作主要以“一案三制”体系为基石,即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建立工作,是在2003年“非典”暴发以后开始启动的,最终建立了“一案三制”应急管理制度。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领域:程晓卿等人按照“一案三制”的思路构建了中国高速铁路应急管理制度,并系统阐述了中国高速铁路应急管理工作的体系、机制、措施等;刘光武则通过研究广州市城铁运营的实际状况,阐明了建立广州市安全预警和应对信息平台的具体目标;彭玲云等利用PDCA 理论,构建了城市运营的安全管理机制体系,以实现提升城市运营安全性的总体目标。这些研究者各自以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地铁运营应急管理工作开展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城市地铁运营应急管理工作的进展;但是上述研究成果都是从宏观层面上开展,并且只研究了事前的应对预案方面,而针对应急决策信息系统和事中、事后的应对预案等方面的具体研究成果却很少。因此,本文根据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立了中国地铁运营应急管理体系。
地铁运营风险一般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工作人员。在影响地铁运营安全性的各种因素中,人员因素占比约80%,人员因素包括乘客和工作人员两个方面,可能因乘客对地铁设备的恶意损坏或工作人员的操作疏忽,致使风险产生,所以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可以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性。二是机械设备。包括地铁系统中的所有机械设备,涉及地铁本身以及列车的所有附属设施,具体分为电力控制系统、动力照明控制系统、通风排烟系统和地铁列车运营控制系统等。任何与地铁系统相关的机械设备出现问题,都会对地铁的运营安全性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与养护,对于地铁的安全工作有相当大的意义。三是环境。包括地铁体系中与人员因素及机械设备因素相关的全部成分,一般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与工作人员的关联更为紧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工作环境和工作区域。而外部环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环境,例如地震诱发的城市地铁隧道围岩构造变化等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环境,而落轨轻生等不良行为诱发的社会事件属于经济社会环境。优化内部环境和防止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提高地铁运营的稳定性,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四是管理工作。这是保证地铁运营安全性的最重要因素,涉及地铁的经营管理水平、应急预案的时效性等方面。如果管理能力和职能不足,对可预测事件不能及时进行排查与管理,将诱发社会风险事件;如果管理工作在所有环节中均有良好表现,并贯穿整个地铁安全运营的全过程,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地铁运营面临种种风险因素,可针对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人员因素,应加强对工作人员和乘客的安全教育,完善事中应急及事后善后系统;对于机械设备因素,应完善硬件措施;对于环境因素,应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全方位的视频监控系统;对于管理工作因素,应构建综合性的信息平台、构建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系统。下文将详细阐述相应的解决措施。
工作人员和乘客的安全意识缺失,是很多紧急事件中导致严重后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应该在地铁的日常运营流程中加强对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力度,让他们了解基本的逃生技巧,并且学习怎样应对紧急情况。工作人员可通过广播、传单等方式,帮助乘客了解应急撤离的途径以及应急救援的方法,从而引导乘客及时反映地铁运营中出现的各类安全隐患,更多地参加紧急情况的处理。
一方面,当地铁在运营过程中已经发生意外安全事故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迅速对风险事故严重程度做出判断,及时联系支援部门,评估需要配备的救援人力数量及需要采取的救援措施等。在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查找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排查隐患,对事故现场进行实时监督,及时掌握救援现场状况,及时向消防、公安和医疗等相关部门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及时搜集人员伤亡情况,对现场状况进行拍照或录像记录,并进行汇总及分析。
保证地铁车辆所采用的保险装置及阻燃材质等均达到规范要求,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安全线上完成安全门的统一整改,以防止地铁运营中出现坠落事件。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车辆的检测和保养工作,对设备的计量监测系统加以主动的建设和完善,以在提高综合服务质量的同时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
建立安全监管体系应该围绕着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展开,通过整合地铁体系内的各种监测设备,对地铁运营的全过程实施全面监控,以达到主动防范风险的目的,也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供电管理、火灾报警管理、防汛管理、空气监测管理、手动票务、灯光控制、播音与录像监控管理等系统的全面监控是保证城市地铁运营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国内外机构对此均十分重视,不但相继建立了类似监控系统,而且也在对监控系统加以完善,力图在第一时间找到并迅速消除风险的苗头。
建立综合性的公众信息网络平台必须兼顾以下多种因素:公共数据项规范与数据标准、数据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系统、数据信息交换体系框架、综合信息展示网络平台等。首先,公共数据项规范与数据标准。在地铁等安全信息系统之间资讯的交换需要用公共数据项来实现,但要想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交换,就必须建立一种规范标准,以保障各级各类数据信息内容和格式的统一。其次,数据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系统。在企业级状况下安全信息系统中各种数据的存储与交换主要是由中心数据库系统实现的,而当前在我国的地铁管理中,主要采用的是分布式数据库与企业服务总线。再次,数据信息交换体系框架。是利用网络服务传递信息并获取资料,该框架的优势就是不受数据库结构形式的限制。最后,综合信息展示网络平台。其主要作用是向管理人员展示综合信息,方便管理人员快速掌握地铁安全数据。在建设全国地铁安全生产综合资料平台的过程中,要明确信息源,即原始资料来源,以避免数据信息上的重复。各种地铁安全信息系统对定位有着不同的表述,如位置、地名、网址和线性距离等。位置即GPS 位置,但是这一表述对于地下地铁设备而言比较困难,毕竟地下没有GPS 信号。地名主要是人们熟知的名称,如车站、商店名称等。网址即邮政网址。线性距离即按照线性网络中距起始地点最近的一段距离来进行定位,其在轨道设备中应用较多。
在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的设计流程中,包含三层架构方案:物理学层、视图显示层和数据库系统层。物理学层通常是面对操作系统的,最重要的任务与功能便是对所有应急预算文档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物理保存。而视图显示层基本上是面对广大使用者的,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实现预算文档的现实化并且建立使用者的控制页面。而数据库系统层则是联系视图显示层与物理学层的中间环节,详细地记载着全部的物理学层文档查询信息和视图显示层展示信息,还在二者之间形成一条高效的统计信息通道。也正是应用这种信息通道,有效地完成了下层物理学层和顶层视图显示层的同步操作和彼此联络。采用这种形式构建出来的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更高效地规避了现阶段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缺陷,利用更多的计算机资源有效地实现了多媒体的统一集中管理,并且更加便捷了应急预算文档的检索、更改、调整与管理工作,便于工作人员掌握,提升了沟通效率,还实现了各种综合评估和优化的功能。
地铁作为巨大的城市交通公用设施,风险的发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建立合理的地铁运营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地铁应急管理必不可少。本文在系统分析中国地铁事件的全生命周期特点和“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应急计划扩展成为应急决策知识库,以期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地铁系统应急管理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