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斯坦纳翻译理论的临床医学文献译后编辑课程设计与实施

2022-08-20 05:25阮俊斌赵学旻罗瑾琰
医学教育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文献

阮俊斌 赵学旻 罗瑾琰

(1.上海健康医学院外语教学部,上海 201318;2.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上海 201318)

随着医疗健康行业逐渐从“医疗服务”向“健康服务”转型,新医疗技术、分级诊疗模式、互联网医疗等,正在极大地改变行业发展方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期职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1]。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指明,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由此可见,全球化的医疗水平的发展对医院和医师的专业学术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学习技术要求日益增强,并且使提高医生的话语能力也成为了培养临床医学生的重点。

但是,大部分临床医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后,未能兼顾好医德修养、医学知识和学术汉英能力的同步培养措施,主动培养阅读医学学术报刊、医学国内外先进文献、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汲取国外先进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基于此,通过友善的国际交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递中国临床医学发展的声音,以达到在现代社会中共享精准的医学知识、以人为本的服务病患意识、实现健康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成为了该专业价值引领和回归的核心体现。但鉴于神经网络机器的临床医学文献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亟待培养该专业方向医学生的译后编辑(med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MMTPE)能力,从而实现培养临床医学工作者在诊疗服务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目标。

本文以斯坦纳翻译理论中提出的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语言的翻译方式对国内外医学文献、医学科普、医学标准等机器翻译的材料进行语义阐释,通过对标的ISO 国标的译后编辑要求,提出有效临床专业英汉翻译学习的发展原则,建构以TACTICS-M-MTPE 框架为基础,梳理和研究临床医学专业译后编辑能力培养的发展脉络,提出课程设计理念及展现相应实施效果,作为探索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文献利用价值引领和回归的方式,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适应新的趋势和技术,在培养兼备专业知识、语言技能和编辑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对他们自身职业价值观教育,促使医学生基于对生命存在的体悟提出具有价值存量的有效解决方案。

1 斯坦纳翻译理论的价值引领与回归作用

1.1 理论内涵构建与临床医学外延拓展

从文献翻译的角度解读临床医学专业的价值取向问题,可以发现在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价值观与意识理念、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内容重点。斯坦纳翻译理论认为译者是具有主体性的,整个阐释过程包括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 和补偿(restitution) 4 个步骤[3]。

首先,“信赖”是指具有翻译价值和意义的文本不仅应具有事实依据,而且译者主体的认知经验会在该事实信息承载的基础上实现有意义的合理叠加过程,并进一步深化理解和解释做准备。临床医学专业工作者要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选择并进行课题设计,就是依据国内外文献检索的信息处理文本、助其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其次,以斯坦纳提出的“侵入”是指在译者从本土的语义场出发,挖掘到文献的深层次意义后,应适配相应的表达,以受众群体的目的语为导向,寻求解读文献中突破文字表征的深层次含义。临床医学工作者解读临床医学科研文章的国内外文献类型是从本身对学术掌握的基础出发,并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将既有信息分类、消化、整合,为临床医学专业文献解读提供新的破译思路,夯实有效做好医学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

此外,根据斯坦纳的说法,“吸收”本质上关照了“译本接受”问题[4]。因此,译者能再现文献的信息与风格,是将原文信息意义深化的表征形式,培养了以内容为基础的科研思维转换能力。临床医学专业工作者建构科研思维转换能力,体现了临床医学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培育医疗新技术的先导措施。

同时,斯坦纳提出的“补偿”理念,是解决语言、文化表述中不可译的制约因素,是达到原文与译文的平衡与对等措施。临床医学生通过在翻译文献过程中理解文献背景,进而促成目标语读者通过理解译文获得有益的临床体验。

1.2 理论应用与译后编辑价值向量

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医学生学习医学译后编辑过程,在本身具有基本语言质素和掌握机器翻译规律的基础上,更能专注于医学的词汇、语域,满足学术价值、道德价值引领与回归的特殊需求。由于他们对医疗健康的专业语言图式有独到的探索与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满足在临床实践中患者或资源提供者的主、客观交互作用型需求。

在AI 智能时代,对于医疗健康产业中的医学译后编辑能力的界定,国内外多位临床专业的从业人员范围、学科特点和技术规范阐述了各自的观点。Pecina 等[5]提出了研究跨语言环境下的用户搜索查询的机器翻译(MT)医学领域的信息检索(IR)方法,包括医学信息译后编辑方法、训练和调整、智能训练数据选择、优化词组表配置、复合拆分以及将同义词用作翻译变体等,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在Lucene 搜索引擎中BM25 检索模型。Turner 等[6]学者提出,地方公共卫生部门在为英语水平有限的人群提供服务时,通过机器翻译及译后编辑策略,可提高多语言公共卫生材料的可用性。Grusona 等[7]认为,精密医学发展离不开挖掘健康数据,而通过机器翻译并进行译后编辑,是利用数据科学(DS)不断变革中实现其价值的最佳方式。在医疗保健领域,DS 成功展示了形象放射学、病理学和皮肤病学分析,帮助基因组学分析加快诊断速度,提高了并行度的准确性,增强了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吸收容量。Way 等[8]明确了机器翻译(MT)可以帮助人们吸收以不同语言发布的信息,并翻译成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英语,来促进症状识别、预防和治疗做法等。

虽然国内对医学译后编辑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但国内学者李梅指出,为提高机译质量,可以通过机器翻译的二次加工完成译后编辑的自动化处理,过滤由于机器翻译而出现的典型性错误[9-10]。有学者[11-12]提出了探讨了译后编辑者的培养途径,以适应全球化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并认为译后编辑大多是行业内从业人员。谢柯和覃海晶[13]认为,转化医学启示下产生的翻译转化研究同时具有超学科性。特别是随着国内对行业译后编辑认识加深,如由腾讯、华为等知名公司来冠名的全国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大赛等涉及译后编辑人才培养的大型赛事,更是吸引不少非语言专业的选手加盟。

当今时代,由于国际的医学信息流动迅速频繁,各种形式的医疗健康产业在海量流动的信息支撑下发展壮大,医学院的教师也开始借助各类资源培养在医学方面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中坚力量,实现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领与回归。Eszenyi[14]以案例研究作为教学基础素材,探讨了语言、跨文化、信息挖掘、技术、主题和翻译服务提供能力。Schopper 等[15]认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医学教育中培养交流技能,需要在角色转换期间专注于提高技能的翻译水平;医学生的职责是认真研究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并通过专业合作、有效沟通,提高译文的翻译质量。周恩[16]进一步指出,医学翻译人才培养需要直接与市场对接,并以职业的现实需求为依据。郭子凯和陈晨[17]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提出有必要建立包括译员、医学顾问和语料库制作人员的医学翻译团队。郭聪等[18]认为,新时代语境的译者在国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翻译中,与医疗团队协同合作,扮演了共同决策者、和谐医患关系共同构建者、中国经验共同传播者等角色。

但是,对于结合医学翻译的课程,通过有效解读具有临床实用性的国内外文献基本理论与临床诊疗方案,培养集医德人文意识、技术学术意识为一体的临床医学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完整体系,尚无明确的培养框架和方案。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在培养体系中,利用语言工具,通过培养医学译后编辑的方式,达到体现临床医学实践应用价值的目的。

1.2.1 临床医学文献译后编辑中的学术应用价值取向

根据2009 年Elias G.Galayannis 和David.F.J.Campbell 教授[19]勾勒出的知识生产模式知识创新体系,即“分形研究”和所涉及的“创新体系” 相互关联,并且主要由“知识创造、传播和使用的创新网络、知识集簇”3 个方面构成的理论,从临床医学专业译后编辑的学科分形角度分析,可见其是以语言学科结合医学学科混合建设而成的,其创新性在于以医学专业知识作为基点,借助机器翻译与人工相结合的平台,通过多层次、多节点医学与语言的异质交互过程,最终形成在一定规范体系内,可协同演进的交叉知识群落,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质。

基于以上论述,这种协同性跨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在促使临床医学专业涉及的影像学、血液动力学等学科之间交融合作的同时,也使知识生产的主体即医学发展需求方或知识生产方之间进一步加强协作,促进了知识生产在技术上和认知上的质化转型,成为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学科需求量化需求的创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探索空间,是充分利用了斯坦纳所提出的“吸收”文献信息和“补偿”学术价值存量的方式来完成对医学知识生产的延伸和创新。基于此,在AI 智能时代,以机器翻译为基础的融合项目为导向的译后编辑教学是指导临床医学生进行学术深度学习和探索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1.2.2 临床医学文献译后编辑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临床医学专业推崇全面尊重人本需求,以体现人的价值作为首要因素,掌握临床医学文献以系统、思辨的思维方式和勇于质疑、批判的学术精神为基础,并注重医学生将医学与人文知识交融的过程,指导临床实践。

基于此,在根据机器翻译的文献进行译后编辑,李梅[20]认为要“使译文达到可与高质量人工翻译媲美程度,采用重度译后编辑的方式”,以解决简单的汉英翻译在不同的场合可能出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实现斯坦纳所提出的从“信任”文献的信息贡献度,到“吸收”为病患服务的意识过程。

1.2.3 临床医学文献译后编辑中的职业伦理价值取向

基于临床医学文献,培养医学生的译后编辑能力,使之成为懂学科、晓人文、熟语商、有素养的综合人才,是将智能与人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体现出该职业价值伦理特色。

崔维霞和王均松[21]指出,在加强学科专业语料库资源共享服务,这对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而言,是一个有利条件。同时,该也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译后编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运用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现代化语言与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加强学术资源、人文资源的再利用和再解码过程,也是斯坦纳所提出的在“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对机器医学文献文本语言的“侵入”后的文化再“吸收”和价值再“补偿”的过程,领会临床医学的职业价值引领的方向,实现对职业的价值期待和对自身素养提升的价值回归。

尽管医学院校由于智能技术、设备的短缺或专业实训的条件限制(如专业医学语料库建设不足),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利用、师资队伍稳定方面存在差距,但亦可通过改良后的译后编辑课程,辅助临床医学生拓展对医学文献的解读能力,并自发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逐步加强其人文精神和职业精神乃至社会责任感,体现出该职业的内涵特色和意义。

2 医学译后编辑系列课程的价值体系体现

2.1 MT 文献译后编辑与临床医学生培养的价值耦合

Jakobson[22]提出,在交际过程中读者思维角度、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等效性的角度来看,机器翻译出的文献(统称MT 文献)语言,尚未能完全满足行业所需要的精准信息。换而言之,在翻译须保持“功能+忠诚”的前提下,机器翻译后的译文接受者的预期,才是医学文本创作者和译者的最终判定,既强调译本的应用性,又不脱离临床实践的真实需求。因此在现阶段,对医学文献机器翻译仍然需要人工的检查,以确保实现翻译质量的几个参数:语言准确性、文本可理解性、临床实践的行文风格。只有经过医学行业相关的译后编辑对机器翻译的结果进行修正与改良,才能有效阐述并实现原文发送者的意图,提高机器翻译结果的效率和质量。所以,临床医学文献的译后编辑课程作为提高机器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也有望成为一种临床医学生职业拓展的能力之一。

基于此,医学院校重视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译后编辑能力,有利于这些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开拓领域继续深造。阮俊斌[23]提出了三层多阶模型的医学译者素养研究模型,即“双(多)语言+医学内容+学术思维+专业项目+职业认知”的职业拓展模式,让医学院的学生能以专业为基准线,利用专业语言与项目优势,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利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优势,在情境教学中提升多元素养,培养实际专业应用能力。

那么,依照美国学者Timperley 提出的译者专业学习原则,首先是以能力培养为基点,即建立TACTICS 框架,即targeting valued outcomes(目标能力)、analyzing established effective practice(分析能力)、clarifying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情境化能力)、translating established effective practice &Interpreting resulting outcomes(笔译和口 译 能 力)、commenting on transformations &suggesting next steps (改变和建议的能力);同时以职业价值引领与回归作为专业基点进行衍生。根据ISO 的译后编辑国际标准和医学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掌握医学专业与翻译方法与翻译技术的MTPE 医学生,进一步提出了以临床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素养培养计划,即TACTICS-MMTPE 的价值引领与回归培养框架(图1),以此来定位临床医学生译后利用文献为载体,提高其自身价值向量的目的。

图1 TACTICS-M-MTPE 的价值引领与回归培养框架模型

根据以上模型,以TACTICS-M-MTPE 模型为载体来培育临床学生对医学文献的价值认知是可行的,但在当前,应用型医学院对临床医学生文献译后编译能力与价值取向培育之间的认知还有差距,尚需为其存在的耦合性,寻找融合点。

2.2 临床医学文献译后编辑课程构建

根据2017 年颁发的《Translation servicespost-editing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Requirements:reference number 18587:2017(E)》ISO 国标译后编译国际标准(以下简称“ISO 国标”)[24],译后编辑人员需要具备6 项基本能力指标,即翻译能力(内容理解和内容生产),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本识别能力(知识应用),研究、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源语言内容、产生目标语言内容、使用研究工具、开发有效地利用可用信息源的合适策略),文化能力(关于行为标准的知识和利用),技术能力(执行技术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技能),领域能力(呈现以源语言产生的领域内容)。基于此,本文从确定临床医学文献内容素材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探讨其价值引领与回归的路线图。

2.2.1 内容素材的价值引领与回归构建

根据不同临床医学专业文献,以价值引领与回归构建为基础,课程架构路线为:临床医学类普通及特殊文本及其术语整理;译后编辑工具研究(开发医学翻译记忆库);人机交互编译素养(提高医学编译的过程及产品质量评估);项目思维和以人为本、为病患服务意识;跨文化识别与医学跨学科意识,满足不同病患的需要和诉求。对医学生进行临床医学文献译后编译能力的培养过程,不仅是如何接受、储存、提取、转化和传输信息并形成学习或工作记忆的过程,也是考验医学生对动态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适应的过程。

(1)机器语料译后编辑的学术价值引领与回归

原文:Such stimuli include hypoxia,usually when arterial oxygen tensions are less than 60 mmHg,and stimuli from inflamed lung parenchyma,as occur in bacterial pneumonia or alveolitis and that drive the respiratory centers of the brain.

谷歌 MT:此类刺激包括缺氧(通常在动脉氧分压低于 60 mmHg 时)和来自发炎的肺实质的刺激,如细菌性肺炎或肺泡炎并驱动大脑的呼吸中枢。

译后编辑:兴奋呼吸中枢的刺激(因素)包括动脉氧分压低于60 mmHg 时的低氧、细菌性肺炎、抑或肺泡炎时肺实质产生的炎性产物。

根据上述ISO 译后编辑的指标,机器翻译目前在对临床医学术语已经能做到基本识别,但是基于上下文贯穿的性能尚不完整,未能根据上下文完全明确临床体征表述。临床医学生在对该句的人工编辑的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知识,确定造成刺激因素的“兴奋呼吸中枢”的概念。此外,机器译文在句式和语义表述中,如“驱动大脑的呼吸中枢”一句完全不符合医学中文文献的表述方式,且不能体现简洁、精准的特点。从斯坦纳翻译的原理角度观察,针对临床医学的机器翻译文本,缺乏系统的“吸收”与“补偿”过程。这就需要通过具有临床医学背景的学生利用相关知识补给,完成对专业文献的解读和破译。此目的无疑加强了医学生研究、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和人机交互编译素养,增加了医学生的专业学术领会过程和学术价值的回归意识。

(2)机器语料译后编辑的人文价值与职业伦理价值回归

临床专业译本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职业价值内涵升华和异质文化价值的回归。但是,机器翻译往往不能完全破解其中的临床治疗中所孕育的人文内涵,致使文章破译受阻,达不到从临床文献中了解临床效果的作用,这一点在中医临床文献翻译中可见一斑,须采用斯坦纳提出的人文“补偿”的方式,在译后编辑的过程中予以完善。

原文:中医临床实践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的原则。

谷歌 MT: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mphasizes the principles of adapting measures to time,local conditions and individual conditions.

译后编辑: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mphasizes the principles of trea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seasonal conditions,local conditions and the patient's individuality.

中医认为,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就是因时制宜。基于此,此处“时”是根据时令气候寒热燥湿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在编辑时应转换为seasonal,而非time,即应根据季节变化诠释“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临床实践的效果。同时,这里的individuality 强调“个性”,即指患者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病史等个体差异性。若使用“individual”只能强调“个人”,与临床实践的语言表征不符。此外,应将治疗(treatment)和患者(patient’s)在句中进行补译,以免造成歧义。这既完成了文化补偿,也考虑到了句法的完整度,凸显了中医临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并从译后编辑的角度完善了中国医学文化的价值回归,同时也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务实的职业伦理。

基于此,对以临床医学文献为基础的译后编辑课程的材料遴选工作,应充分考虑到文本的学术性和人文性,而非盲目选择。

2.2.2 教学方法的价值引领与回归构建

Lave 和 Wenger[25]提出了关于认知与学习的路径元素: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职业需求和应用的需求)、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专业配置与语言配套的需求)、实践共同体(突破文化认知界限和知识动态变化的需求)、学习课程(满足知识和经验传递的需求)、远程学徒(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兼顾的需求)。

为实现TACTICS-M-MTPE 的价值引领与回归培养框架,本文所指的临床医学文献的翻译后编辑课程,一般采用PBL 问题导向、CBL 的内容项目化管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注重遵循从浅层理解到深度学习的规律,深化对文献文本的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规则,从语言浸润、临床技术、医学文化、交际沟通4 个方面出发,列出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训练模块。其中,有语言技能与临床医学技术拓展方向的知识构建,亦有属于教学及临床医学职业观构建,模块之间相互交叉交融,引导临床医学生在情境之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实现适应职业需求的学习迁移过程,使之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引领的起始点,又成为这些价值回归的落脚地。

2.2.3 课程评价实施及评价反馈

整体的医学文献译后编译课程旨在以临床医学文献作为机器翻译的译本,通过临床医学生利用其所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医生职业意识、跨文化见识等能力编辑逐步对机器翻译的文本进行改正,以保证对文献翻译的质量达到符合临床认知的标准,从而真正发挥医学文献的学习价值,引领医学生们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利用专业实现本色回归的作用。

无论是线上或线下,学生在课程中均可通过登陆学院使用的“试译宝”平台,设置的文献译本均来自于机器翻译原始文本,方便学生进行译后编辑的同时,除了把控言风、句法、语义之外,还能考虑到文本的跨文化背景差异、医学知识差距,在整体课程中实际训练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比为1:1。其中,过程性评价涵盖如临床研究、临床用药、病例讨论、影像医学、病例报告等5 个译后编辑方向各占10%;结果性评价为2:3的客观考核与项目考核结合,即临床医学术语综合测试与临床专业文献译后编辑项目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并适时结合临床教师的指导,实现医学人文、临床医学知识、语言转换实践全覆盖培养临床医学生对文献价值的认知能力。

通过对近 100 位参与医学临床文献译后编辑课程的学生应用能力的成绩统计,如图2 所示,利用“试译宝”平台的自动评分功能,按照设置低(基本语句得分点)、中(术语、跨文化得分点)、高(术语、跨文化、伦理常识等多项得分点)三档分值,以总分100 分为上限,分别对学生医学文献的专业价值辨识度、人文价值的领悟度、职业伦理价值的浸润度、句法语义的掌握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取学生实际机器客观判定的前后两次平均分值作为测评指标,即在同一译后编辑的文本模块中,用两项难易程度相当的文献机器文本测译后编辑的效果,发现学生在进行译后编辑的训练过程中各项评价指标有所提升。经用自动评分统计对比发现,临床用药模块中术语修正使用平均增长了15.6%,而跨文化点(英汉医学文化差异)的修正使用的平均分却增长了21.7%。

图2 “试译宝”译后编辑平台机器测评平均分值比

同时,在制定结果性综合评价时,教师分别让各组学生在译后编辑课程中期与后期两次完成临床文献机器文本编辑项目,并从医学知识应用、医学术语管理、计算机与翻译工具使用、(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管理能力、执行力)方面进行培养前后的评价。以某团队编辑医学病例机器报告项目为例,其培养效果亦明显提高(图3)。

图3 临床医学生译后编辑任务评价雷达图

综上,医学生在运用医学临床文献进行译后编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改变机器文本的可读价值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把控文本电子化的优势,并能够适时地利用所具有的知识手段多元化地分析出机器文本的缺陷,领会医学文献的价值导向,理解在译后编辑的课程中多维的人机协作、认识原文与MTPE 关系,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生重塑文献价值存量,实现双语转换的业务素养。换句话说,临床医学专业文献的译后编辑者很可能就成为了病患支持者(patient’s advocate)、交流协调者(coordinator)、信息流管控者(flow manager),抑或跨文化沟通者(intercultural mediator)[26]。多重角色素养已然成为医学生价值引领与回归的必要条件之一。

同时,在教学和实践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临床医学生的特殊性,在评价性过程中注重专业分类、语言适配,在结果性评价中也关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业务素养,这不仅让教师的创造力显著提高,而且也使学生的学习活力和能量也得以有效释放。

3 结语

本文从培养临床医学生医学译后编辑能力角度出发,凭借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将临床知识、人文意识、职业精神植入相关课程中,实现多方位、多角度和多层面的跨学科融合,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价值引领与回归的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的途径方面,应努力营造情境化的学习和实践的社会环境,纵横结合实现人才的角色定位。同时,临床医学生凭借译后编辑能力充分考量了“伦理因素”,即职业道德、同理心、共情力等[27],并融入自身的角色定位,阐述了TACTICS-MMTPE 的价值引领与回归培养框架模型的应用和意义,并以此反映了相应的临床医学专业译后编辑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步效果。

诚然,对医学文献译后编辑能力作为临床医学生的基本功,尚存在行业需求与专业能力培养课程的脱节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临床医学专业应匹配医疗健康的行业需求,不断改进与完善人才培养思路,利用以医学翻译为导向的智能化建设模式,拓宽临床医学的职业内涵概念,同时反哺医学院校的育人机制,从而发挥临床医学专业文献为医学实践服务、为培养医学生服务的价值引领与回归作用,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贡献出力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阮俊斌:提出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试验、调研,采集、清洗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赵学旻:进行试验、调研,采集、清洗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罗瑾琰:总体把关,审订论文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