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

2022-08-20 05:02郭宗蔓黄靖淇郑惠心温舒茹吴燕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行政区省份指标体系

□文/郭宗蔓 黄靖淇 郑惠心 温舒茹 吴燕鹏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提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动力,而如何客观评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则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界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及共享五个维度构建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2018年数据对此进行验证,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描绘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状况的空间分异情况。

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让中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遗憾的是,我国离制造业强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发展距离。习近平在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郭朝先通过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分析得出,制造业给经济带来的收益是其他任何经济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制造业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样要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但应如何客观有效地评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则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一是探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基于单维度影响因素的视角进行探究,主要集中于外部宏观因素如中美贸易摩擦、产业政策等,重点探讨不同因素是如何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另一方面基于单维度探究装备制造业等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如制造业竞争力的动态评价等。二是探究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足以及解决方案。一方面基于具体的视角探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如高运胜和杨阳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价值链升级的视角,探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创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价值链攀升路径;另一方面重点关注某一区域或某一具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存在的挑战和路径探索。如苏永伟构建了中国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进一步研究空间。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文献主要基于单一维度或单一视角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或评价体系进行设计,但正如黄顺春和张书齐所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制造业发展过程的困境,并有助于动态监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现有研究关注单一维度,难以准确界定究竟什么因素会影响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每一维度因素影响的权重是多少?而这对如何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关键作用。第二,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主要是基于大样本实证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但是较少基于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空间分异等分析,以此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可视化,使得现有研究的阐述较为单薄。汪秀琼等基于“五位一体”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所使用的方法及研究深度予以本文重要的启发

基于此,本文参考汪秀琼等的研究思路,尝试界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以构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异等分析,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价,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概念内涵与特征。“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的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的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要求中国把握当前在世界经济环境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由追求量大转变到追求质强,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本文认为要基于五个理念去解读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因为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要解决不均衡、绿色是资源和环境的新升级、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原因,认为其是帮助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风险过度积聚、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的重要战略。第二,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其不仅是适应国内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第三,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角度,认为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转变,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高度统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指引。第四,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目标,认为其是以质量为价值取向,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重要方向,而且是与经济发展核心目标相一致的。第五,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现方式,认为其是通过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及新动能培育等,以提高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的过程。基于此,本文认为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界定是有效的。

(二)构建原则。考核一个省级行政区的制造业是否有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就是要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去测评。而在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守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原则,全面准确地衡量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后期的思考改进中,也能有迹可循地对症下药。

(三)评价指标的选择。基于上文提到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理念,我们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就是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去考察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程度,因为这五个维度涉及了社会发展的技术、生产、资源、人口、环境、收入、消费等各个方面。由此,提出如表1所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子系统,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省级行政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表1)

表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览表

二、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同向化处理。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各省市统计年鉴等,极少部分缺失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补充,部分数据指标是整理计算后得出的结果,如高新技术业总产值占比是由高新技术制造业总产值除以制造业总产值计算得到的,诸如此类。由于各项指标的正负取向有差异,所以在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做同向化处理,即指标越大或者越小就越好。在本文选取的27个指标中,与创新相关的指标具有正向性,即越大越好;废水、废气排放量与绿色的发展指标有负向性,即越小越好,所以对于这类数据要进行反向化处理,使得评价指标具有同向性。公式(1)、(2)分别是正向、负向指标计算公式:

(二)评价方法。参考吴小节等(2014)的做法,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为了能直观分析和比较各省市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根据各省级行政区间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建议,本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也对各省市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本文采用Hierarchical luster的聚类方法,选择欧式距离的平方(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对各省级行政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聚类分析,最后用ArcGIS10.2软件分析得出空间差异分布图。

(三)评价过程。选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18年度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使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并以综合得分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类型。

(四)评价结果

1、因子分析。在SPSS26.0软件中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对五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子系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并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确定因子数量。五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子系统的主成分因子数量、特征根大小、因子贡献率、累计因子贡献率(均大于61.374%)、KMO检验值(均值为0.645)及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值(p≤0.01),满足因子分析要求,并且提取后的因子能较好地替代原指标体系所反映的信息。通过因子分析,我们能得到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各个系统综合得分及排名。此外,各省级行政区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分指标的得分极差分别为4.036、2.380、2.199、2.644、2.729,极差最大的是创新这个指标,其次是共享、开放、协调、绿色指标。上述数据都说明,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间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离散程度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仍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去协调好各方面关系。通过对各项分指标中位数的分析得知,各项分指标的中位数很接近于0,说明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间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这就意味着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存在一定的规律,即好的和差的数量基本上是匹配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聚类分析和空间差异分析后才能确定它们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异的结果。

2、聚类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所得到的综合得分,本文选择沃德法(Ward Method)进行聚类分析,距离测试采用欧氏距离平方法,利用SPSS26.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将31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3~8类。如果划分太少的类别(如3类或4类),则无法考察类别之间的具体差异,如果选择类别太细(如7类或8类),则某一类别中省份过少,更多地表达了特殊性。为了体现类型间的差异性,又保证不同类型中省份的均匀性,本文在结合区域特点的情况下,将其划分为4类。

3、空间分异。为了反映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差异状况,同时对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借助ArcGIS10.2软件自然间隔分类功能,对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进行分级处理,设定4级以达到较高空间分异,并根据上述步骤所得到的分类结果,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

第Ⅰ类:全面优等型。这一类主要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4个省份,它们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程度方面的总排名分别为第1名、第2名、第3名和第4名,这4个省份都属于东南沿海的省份。总的来说,它们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个方面都取得了前10名的成绩(除山东在开放程度方面排名第13名)。

第Ⅱ类:全面偏优型。这一类主要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海南等4个省份,它们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程度方面的总排名分别为第5名、第6名、第9名、第21名。海南省的综合排名不算高,但其却被划分为第二类,是因为它的开放程度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3,它的开放程度拉高了它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程度。总体上,上海、北京、天津在各个方面都表现较好,在创新和开放程度方面都名列前茅,上海的开放程度排名第1,但是它们在协调、绿色、共享的建设方面不够好,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第Ⅲ类:全面中游型。这一类主要包括河北、辽宁、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这7个省份,它们的建设总排名位于第7名到第15名的区间。总的来说,这7个省份在创新、协调、绿色、共享方面的表现较为出色,除辽宁省的创新程度排名第17之外,其余省份在这四个方面的排名都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是,他们的开放程度较低,除辽宁省排名第6名之外,其余6个省份皆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第Ⅳ类:全面偏低型。这一类主要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这16个省份。从地理位置上看,除江西省外,其余省份分布于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总地来说,它们各个方面的综合得分都较低,因此各个方面的排名也靠后。

三、结论

(一)本文发现,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程度,可划分为全面优等型、全面中游型、全面偏低型、全面偏优型。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海南4个省份为全面优等型;河北、辽宁、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7个省份为全面中游型;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16个省份为全面偏低型;江苏、浙江、山东、广东4个省份为全面偏优型。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的省份大多位于西南部地区。

(二)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基于“五个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构建了客观有效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了现有研究仅基于单一维度或单一视角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和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而难以刻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体蓝图的局限性。这对于界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什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每一不同维度所占权重是多少?等关键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另一方面参考汪秀琼等的做法,采用“指标体系构建→以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进行指标体系验证”的逻辑,则相对研究仅简单刻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更科学和客观。总的来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状况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仍具有悬殊的差异,各地区需要协调发展,要更注重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早日让人民能共享发展的成果。

(三)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从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看,本文仅选用了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尽管这个方法能够克服权重设定的主观性问题,但我们还可以扩展到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第二,从综合评价的对象上看,本文仅仅评价了中国的31个省级行政区,所得结论也仅适用于省域空间的比较,为了拓展本文所建立评级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今后可以在地级市甚至县域等空间尺度上进行评价和建议。

猜你喜欢
行政区省份指标体系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体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中国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的缘起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