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乡慢行交通助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2022-08-19 06:08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钟翔蒲果陈福军魏凯西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绿道成都交通

文、图/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钟翔 蒲果 陈福军 魏凯西

成都这座西部地区超大城市历经了4500年文明史洗礼、2300年建城史磨砺,从宝墩文化古蜀先民趋“山形地势之利”避“泽国水患之害”,到形成“三城相重、两江抱城”的独特城市格局。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因循自然的筑城智慧和氤氲千年的包容开放,让生态本底良好、发展活力强劲的成都城市与自然交融格局持续巩固,“因天时就地利”的营城理念持续贯穿。

如今,当人们提及成都,“公园城市”俨然已成为第一位的城市代名词。一个个园中现城、城园相融的生态故事,一个个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人文故事,诠释着公园城市示范区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挖掘公园城市内涵打造慢行交通绿色新风尚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调研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历史使命。

2022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城乡和住房建设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要求成都“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成都在结合国内外城市演进和交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公园城市理念和内涵,提出了以人为本、慢行友好的慢行交通策略:世界级绿道和一体化街道。

一是探索和编制了《成都市天府绿道总体规划》,规划构建“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1920km、城区级绿道5000km以上、社区级绿道1万km以上,全域形成约1.7万km的三级天府绿道体系。

二是编制并出台了《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形成“1566”总体思路,即“一个核心目标、五大理念转变,六个总体要求和六类街道场景营造”。致力于统筹街道两侧空间及要素进行一体化设计,倡导绿色出行、慢行优先,保障慢行安全,塑造尺度宜人、环境优美、绿色低碳的街道空间。以建设以人为本、安全、美丽、活力、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为目标,加强街道设计与建设,明确街道设计要求,统筹协调各类相关要素,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

公园城市里的慢行探索

三是编制了《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按照严格控制断面、合理分配资源、保障慢行安全和提升环境品质的原则,规划自行车专用道798km,自行车主通道2325km,自行车一般道3623km;步行特色道1794km,通学优先道884km,步行专用道32km,打造13条多彩慢行大道。

四是出台了《成都市共享单车运营管理服务规范》和《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区域非机动车停放区位技术导则》,一方面加强共享单车行业管理,规范共享单车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行为,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规范中心城区人行道公共区域非机动车停放管理,以便民利民为原则,统一非机动车停放区位技术标准,使中心城区非机动车的停放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成都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进程中,正致力于改善慢行交通环境和品质,大力引导绿色出行,优化调整交通结构,逐步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风尚。

慢行交通让成都“在公园中生长”

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这场“营城试验”中,成都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逐步向“绿道蓝网、水城相融、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格局演变。慢行交通系统更是串联一个个人文故事的绿色枝丫,交织出守护“在公园中生长”的温暖之巢。

慢行绿道:连接身边的美景和美好的生活

作为幸福成都的承载地之一,环城生态公园位于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跨经12个区,涉及生态用地133km2,以绿道开敞空间为载体,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可感可及,打造“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的高品质环城生态公园,彰显成都公园城市魅力的世界名片”,是成都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锦城绿道作为天府绿道体系主环绿道之一,结合沿线生态本底、资源分布及公众参与收集的路线周向,形成“环状+放射”的500km绿道,串联主要景观区域与重要设施,与城市慢行系统互联互通,形成“一环九道”的主干绿道系统。

锦城绿道中和湿地段,园区内水域阡陌纵横,各类大小湖泊,湿地水系相互串联。上百种花卉植被在这里肆意生长,四季景致各异。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锦城绿道

锦城绿道东段北起绕城高速与成彭高速互通立交,南至绕城高速与成洛大道互通立交,以绕城高速为轴线由北向南依次穿过新都区、金牛区、成华区和龙泉驿区。沿着步道骑行或步行,既可游历熊猫小镇、锦门小镇、移民文化小镇3大特色片区,也可漫享林田商肆园、飞鸟乐园、一叶禅林园、桃风酒香团、蜀道通衢园、共享农庄、熊猫基地、花蕊锦心园、千竹园、畦田幽居园10个特色园区。

为跨越公路、铁路、河流等障碍物,确保按高标准自行车赛道建设,设置各类桥梁25座——“奇幻的银杏树洞”成安渝桥、“金凤蜀绣”金凤凰大道桥、“律动的音符”金芙蓉大桥、“远方的星河”北星大道桥、“水墨丹青”川陕路桥……一座座景观桥构筑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一桥一景,点缀着这座公园城市,更彰显了成都特色。

如今,骑行锦城绿道已成为成都市民近郊游玩的热门活动之一。锦城绿道融合骑行、步行和游玩等功能,作为片区内慢行“主动脉”,是交通系统的有益补充,区域内形成“一带一环三廊”的慢行骨干结构,通过合理的内部慢行交通,并与射线方向绿道连接,增强了慢行系统的便捷和连贯性。

绿道穿越广袤的城市和乡村,连接自然山水、公园景区以及乡村与社区,串联起身边的处处美景,也连接起美好的生活。

多维空间:构建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

以轨道站点为核心,强化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慢行交通有效衔接,成都提出围绕以“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干的绿色交通体系”为目标,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引导绿色交通出行,支撑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慢行系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外部系统协同共生的基础上逐渐成网。其规划不再局限于常规市政方向,而能以不同形态与不同交通体系进行衔接,从原本的地面慢行系统延伸至多维空间慢行系统。构建连续完整的慢行网络、构筑复合立体的慢行系统、打造便捷高效的接驳系统,在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站点、密集商办区等地区进行综合立体开发,构建高效连通和功能复合的全天候多维空间慢行系统。

目前,差异化空间布局已成为慢行系统规划的主流方法,可按照不同空间区域的慢行需求差异,构建不同功能的慢行分区或不同层级的慢行通道,从“线性创新”开展到”多元创新”,多维空间慢行系统的规划可使”交通连接、功能连接、维度连接、景观连接”。

成都TOD站城一体化设计效果图

多维空间慢行系统突破了传统规划思维。益州大道、市一医院站的一体化设计便是呈现公园城市示范区地下空间利用优秀案例的典范。

片区位于金融城商务圈核心区,区域公共服务密集,人口基数大,对外交通辐射能力强。通过对两站一区间地下空间实施一体化开发,形成成都首个三线四站联动、与周边地块互联互通、地上地下有效衔接的集约高效立体空间。

周边地块整合与集成商业、学校、医院等多种功能,形成配套更完善、辐射能级更强大的“一站式”区域服务核心,带动区域城市发展的整体提升。项目通廊与两侧地块互联互通,并沿街设置地面出入口,与地面公交站台有效衔接,实现地上地下、站内站外空间连续一体、无界融合。同时,结合周边低效公共绿地的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对地面附属实施景观打造,形成自然亲切的活力空间。

独有的多维空间慢行系统规划,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能进一步为成都慢行系统赋能,快速加密慢行通道网络密度,轨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园城市运行动脉已雏形初现,慢行系统的垂直开发可成为公园城市的立体表达。

算好慢行交通未来经济账

近年来,居民选择慢行出行的比例逐年增加,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城市慢行系统是基础支撑,慢行系统的现实梗阻也需要充分重视。其中既有规划设计的“先天不足”,也有管理运营的“失调不畅”。传统慢行系统的存在仅仅局限于提供慢行功能,很难达到收支平衡。

那么,如何才能使成都慢行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园城市慢行系统商圈效果图

笔者认为,应从市场化改革,推行多元运营模式,以城乡慢行系统带动公园城市产业链三个方面,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实现慢性系统可持续发展。

伴随《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的出台,成都进入了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和轨道加速成网的发展阶段,市民出行方式正由机动车交通向绿色交通转变。

慢行系统通常项目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维护费用高。慢行系统的建造进行市场化改革既可减小政府财政压力,又可分担管理维护的人力财力成本,还可以创造全新的盈利模式,平衡项目建设成本。

目前慢行系统的建设成本完全来源于政府的土建预算,市场化改革可分为建设阶段市场化与运营阶段市场化。建设阶段市场化可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吸引外来投资公司投入城建资金,引入多元建造的概念,既能提高建设质量,也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运营阶段市场化可依托合作伙伴成熟的商业合作管理体系和商业运营管理能力,有效提升项目资产运营效率,控制项目经营风险,增加项目资产价值。在项目设计前期结合慢行系统周边商业、住宅、学校、医院等单位的需求进行优化,实现商业入驻慢行系统,辅助学校、住宅、医院产生的功能需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快速筹备招商和运营,后期运营中快速提升慢行商圈人气和热度,实现商业资产价值提升。

在项目开发层面,探索开发模式的创新,推行多元运营模式。成立项目“联合运营”主体,运营过程中,一方面“借力”,依托合作企业的项目开发管理能力和供应链体系实现项目的快速开发、回款,保障项目品质;另一方面“借智”,在平台公司和产业链公司深度参与合作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实现项目开发、运营能力的快速提升。

慢行系统应摒弃传统功能性概念,真正带动整个城市产业链。从原先的“研-学-产”模式改变成为“城-人-产”模式,由慢行系统将城区与乡村连接起来,通过建设与运营吸引科技人才的入住,商业的落户,带动土地出让,配合产业项目与公共服务,引领片区做优做强,不仅局限于城镇人口输入,而是实现乡村产业反输入城镇,城镇人口反导入乡村的概念,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

未来慢行系统的建设必定带有前瞻性,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带动产业发展,将成都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本底发挥出来,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猜你喜欢
绿道成都交通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繁忙的交通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穿过成都去看你
小小交通劝导员
数看成都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成都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