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联合中医推拿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分析

2022-08-19 01:07周丹红朱建菲刘水清清朱慧敏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腹部产后产妇

周丹红 朱建菲 刘水清清 朱慧敏

腹直肌分离是指两侧腹直肌在腹中线位置向两侧分开,是产后妇女常见症状。目前国内外对腹直肌分离的诊断尚未完全统一,一般指分离距离超过2 cm[1-3]。产后腹直肌分离可影响产妇形体美观,持续长期存在还可能影响骨盆脊柱的稳定性,改变盆腹动力学,增加慢性盆腔疼痛、盆底功能障碍及腰疼等风险[4]。目前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方法有期待治疗、电刺激治疗、中医疗法、锻炼疗法、手术治疗等,但其治疗效果尚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以及女性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腹直肌分离的规范有效治疗也更为迫切。本研究对电刺激联合中医推拿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腹直肌分离产妇的快速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4 月至2021 年3 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产后门诊进行产后42 d 检查的208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 例。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伦理批件号:2021-KY008-0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产后6~8 周的足月分娩产妇,经B 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2 cm;(2)产妇盆底深层肌Ⅰ类肌及Ⅱ类肌肌力达3 级及以上;(3)本次治疗前腹直肌分离未经任何形式的治疗和运动锻炼干预;(4)产妇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认知障碍或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2)先天性腹壁薄弱或发育不良者;(3)有电刺激禁忌证者。

1.3 评估方法 产妇取仰卧位,用B 超高频探头分别测量产妇放松状态和收缩腹部状态时脐部、脐上3 cm 及脐下3 cm 两侧腹直肌内侧缘间距离。治疗10次后再次B 超评估腹直肌分离情况。两组产妇治疗前后均由同1 名B 超医师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电刺激治疗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推拿。治疗频率均为间隔1~2 天1次,每周3 次,共治疗10 次。

1.4.1 电刺激方法 治疗采用麦澜德生物反馈治疗仪(MLD B4S),产妇取仰卧位,分别在两侧腹直肌及腹外斜肌处位置粘贴4 个电极片,采用“腹直肌分离”治疗模块。电流强度为产妇肌肉较强收缩且能耐受的最大电流强度。治疗时间30 min。

1.4.2 中医推拿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排空膀胱。(1)环摩法:双手掌心紧贴产妇腹部皮肤,从左上腹开始以神阙穴为圆心,顺时针旋转按摩10 次;(2)腹部横推抚:双手置于患侧,往返推抚天枢、期门、中脘、五枢、中级等穴位,共10 次;(3)点穴:用拇指或中指点揉、按压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中极等穴位,共计2 min。(4)米字型手法推拿激活腹部肌群:髂嵴上缘到肋骨下缘;肋骨下缘到耻骨联合上方;从髂嵴上缘与肋骨下缘中间到腹部中线。两侧各重复10 次。(5)肌肉、筋膜提拉增强腹部、腰背部肌群力量:用虎口的力量将腰部两侧的肌肉向中间抓紧、提拉;双手掌从一侧腰背部将胸腰筋膜从腰部往腹部中线提拉;用腕关节的力量,从背部中线将腰腹部肌肉往中间聚拢、晃动。两侧交替进行,各重复10次。(6)肾区按摩:将双手放置于两侧肾区,横向行擦法和回摩法,各重复5 次。(7)捏腹肌法:拇指在后,食指在前,沿着任脉走向,即上脘-神阙-曲骨穴提捏5 次。(8)松解腹部肌肉、筋膜:将手掌放置于腹部中心,掌振放松。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1)记录产妇的年龄、产次、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临床资料。(2)检测记录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腹直肌分离情况。(3)腹直肌分离治疗效果判断标准[1-3]:治疗后腹直肌分离≤2 cm,为治疗有效;治疗后腹直肌分离>2 cm,为治疗无效。(4)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4]对腹直肌分离产妇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4 个领域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产妇的生活质量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 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腹直肌分离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腹直肌分离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腹直肌分离产妇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腹直肌分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减小,且观察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27%(97/10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3.08%(76/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腹直肌分离产妇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腹直肌分离产妇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产妇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腹直肌分离产妇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腹直肌分离产妇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采用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推拿治疗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据文献报道,产后6 周、6 个月、1 年腹直肌分离的发生率分别约为50%~60%[5]、45.4%和32.6%[6],是产后妇女常见症状之一。孕期激素水平的改变,尤其是孕激素水平的增加,使腹部结缔组织松弛,弹性下降。同时随着胎儿发育,子宫体积不断增大,腹部所受机械压力也不断增大,从而使产后妇女的腹直肌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目前腹直肌分离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手法检测和超声测量。前者由检查者徒手触诊,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且易受产妇腹部脂肪厚度影响,可能出现腹直肌边缘触诊不清,精确度较差。本研究采用超声测量腹直肌分离情况,且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测量,尽量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确度。腹直肌分离可影响产妇形体美观,造成其自卑心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腹直肌分离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尿失禁、大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存在相关性[7-8]。腹直肌分离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9]。

电刺激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主要的腹直肌分离治疗方法[5]。通过腹部电极片给予腹部肌肉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使支配骨骼肌的外周神经中的α 运动神经元轴突的动作电位快速达到阈值,提高肌肉兴奋性,唤醒肌肉的本体感受器。电刺激形成肌肉的被动收缩,有助于提高肌肉运动功能和肌肉强度,使两侧腹直肌逐渐向腹白线处集中,使分离的腹直肌恢复正常。但单纯电刺激治疗往往疗效欠佳,有报道指出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有效率只有76.8%、77.4%。且其作用缓慢,产妇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10-11]。

中医认为,软组织相关损伤属于“筋经”范畴,通过针灸推拿可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健脾祛湿,从而阴阳调和,进而改善血液循环,加强肌肉收缩,增强腹部肌肉的柔韧性,调整腹部肌群力学平衡,最终达到修复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目的。不过,目前中医疗法推荐等级为C,其治疗效果需要深入研究论证[3]。有文献报道,电刺激结合中医按摩或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可有效增加患者腹部肌肉弹性和紧张度,促进腹直肌恢复。应用电刺激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腹直肌分离效果良好,且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8,12-13]。通过推拿、电刺激使产妇腹部肌肉弹性和紧张度增加,从而改善产后腹部松垮的形体问题。同时因为增强了腹部肌肉的力量,能有效缓解因腹直肌分离引起的产后腰背疼痛,一定程度改善盆底功能。产后形体、疼痛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改善,增加了产妇的自信心,提高了产妇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产妇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减小,且观察组分离距离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27%,远高于单纯电刺激组的治疗有效率73.08%,且观察组治疗后产妇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综上所述,与单纯电刺激相比,电刺激联合中医推拿可以更有效促进腹直肌分离的修复,同时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腹部产后产妇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自然分娩产妇的产房心理护理及实施对产妇不良情绪的改善探讨
产妇分娩时如何护理
孕期抑郁症怎么样护理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祝您健康处方(6) 上腹部饱胀、隐痛、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