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段永利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制造业如何迎难而上、在逆风中开新局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重大机遇和艰巨考验。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在6月25日“科创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家高峰论坛上,嘉宾们共同探讨了制造业发展与变革,谋划前进新方向,力求为科技创新企业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推动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向产业聚集。只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就一定能不断地激发出更加澎湃的创新活力,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乃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
“在产能严重过剩,集中度非常低,同质化突出的行业里面如何生存?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是公司在行业中稳步前行的关键所在。”湖南华菱线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菱线缆”)总经理熊硕分享了华菱线缆如何通过创新引领探索出一条“新型国企”的发展道路。
华菱线缆深知,质量、规模、资金、技术、信息化是其主要竞争方向,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线缆企业的必然选择。为此,华菱线缆建立了扁平化、精干、高效、快速的管理平台,公司董事长提出国有企业本质、现代企业制度、民企竞争优势的发展理念。通过18年运作,华菱线缆表现出有别于原来慢速传统制造业的差异化竞争管理优势。面对转型的阵痛,华菱线缆公司总结出稳中求进的经验:一是创新机制激活潜能,培育核心竞争力。二是市场引领、项目推动,打造核心竞争力。三是精益管理,数字赋能,夯实核心竞争力。四是战略布局,资本助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五是奋斗为本,锻造梯队,永葆核心竞争力。
目前,华菱线缆的营销遍及国家新型工业的一些板块,也与我国央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在国际供应链不畅的情况下,瞄准国内亟需解决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发了系列自主可控产品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
而在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智能”),创新“密钥”藏在24字的公司创新文化里——创新蕴于市场,劳心常需劳力,兴趣造就成就,精品源自执着。
山河智能副总经理朱建新介绍,作为民营企业,自公司成立以来,山河智能以匠人之心,一直坚持先导式创新理念。先导式创新是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何清华开市场之先锋,经历产品创新全过程而积淀起来的创新方式和理念,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自主创新方式。
“先导式创新体系主要包含创新领军人、创新团队、创新组织架构、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制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创新基因根植于企业生命中,又提出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和持续创新的四种创新模式。”朱建新说。
23年来,从山河智能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何清华借款50万创办企业,到目前公司总资产接近200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公司现已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工程机械特种装备和航空装备的三线战略业务,形成了以先导式创新差异化竞争、产学研一体的企业特色,在工程机械世界50强中排第32位,世界支线飞机租赁前3位,在世界挖掘机行业排第8位。这些无一不是践行创新文化和创新模式的具体体现。
诚然,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大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为主,随着资金压力、库存压力、销售压力的增大,导致一些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生存困难。那么,面对我们国家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该如何发展制造业中小企业呢?
企业自主创新的话语权不是名义上的,而要真正让企业家参与到国家科技创新的决策当中来。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指出,全社会都要营造一种尊重企业家和培养企业家的气氛。一靠宏观政策指引,二靠国家级平台建设,三靠创新人才的培养。
陈学东强调,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要素。企业要培养三类人才:企业家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他个人认为,核心是企业家人才的培养,因为企业家就是天然的战略科技人才,有大局意识、底线意识、辩证思维,有前瞻性、系统性。
然而,数字智能时代谈创新,企业家应如何提升认知水平?
“技术思维不是主要的,使命和价值观在更高处体现了企业家的智慧”,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指出,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家应当明白,数字技术的应用能超越自己的思维,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自己的思维超越。
李培根指出,以前人们限于技术手段,解决的基本上是确定性的问题,比如自动化解决的是固定模式的问题。但随着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使得我们有可能去处理不确定性、非固定模式的问题。“要知道,数据网络有助于我们整合思维”。
他举例说,在“双碳”这一未来发展重要趋势里,有个概念叫“碳足迹”,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乃至最后回收,这所有的活动中间都存在碳足迹。对企业来讲,未来怎么减少碳足迹?企业降碳不仅仅是车间少用点电,少用点材料的问题,实际上还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供应商、客户,甚至还包括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等,这个供应链中实现协同行动,才能够实现低碳。没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的支撑,是不可想象也是难以办到的。
数字时代已经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应用日趋广泛,产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诸多新特征、新场景、新应用。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首要问题。
“我们说数字化转型,没有数据其他都别想。”在圆桌论坛高端对话环节,李培根坦言,数字化转型应当从数据说起。而且与国外同行成功案例相比,国内行业中企业协同意识略显薄弱,在“跨界协同创新”这一新模式、新趋势下,数据生态建设也是重点任务。
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表示赞同。他认为,数字化包括这样几个维度,即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以及精益化和效益化,其中,数据化是基础。“从制造业生产来说,我们跟西方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数据积淀,数据积淀是企业最核心的东西。为了应对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我们的基础工作要做扎实”。
“数字化不是一句简单口号。”创客共赢基金创始合伙人李建军提出,首先要大力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数字收集、行业数据标准化、数据积累等,然后在行业树立企业标杆,从数据端来看企业是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最后才能带动整个行业。
“数字化转型是我们国家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必然趋势。”陈学东表示,数字化转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要让企业感觉到数字化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效益变化,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
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的问题,陈学东提议,地方政府在先进产业集群打造上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保持上下游合作,同时让高校技术支撑产业链发展。
熊硕分析,有些企业持观望态度,是由于一不相信,二不认可,三不舍得。对此,他提出了三个方案:首先,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推动,企业的参与度会更高。其次,要有良好的解决方案,要让企业看到自身发展与数字化方案的关联。最后,能让企业走进信息化的是竞争对手给的“教育”,“当企业强劲的对手开始通过信息化、数字化获得好处时,没有哪个企业不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