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客车用动力电池性能分析

2022-08-19 02:32孔维峰刘继红刘宝来黄圣涛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22年4期

孔维峰, 刘继红, 邵 强, 刘宝来, 黄圣涛, 孙 鹏

(1.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161; 2.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100081;3.北京福田欧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北京 102206)

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客车(以下简称插增混客车)是在纯电动客车的基础上增加一套发动机和发电机系统作为增程器,当动力电池电量不足而又无法及时外接充电时,增程器能继续为车辆行驶提供电源。插增混客车的发动机与驱动车轮之间没有机械连接,仅用于驱动发电机发电,以补充动力电池电量的不足。因此,合理匹配插增混客车的动力电池系统非常重要。本文针对北京城区运行工况,在增程器等配置相同的情况下,从匹配的不同体系动力电池的运行温度、充放电性能、循环稳定性、放电时长占比及充放电SOC范围5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为插增混客车动力电池的选型提供参考。

1 影响动力电池选型的主要因素

1) 运行温度。动力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受温度影响很大。在高温环境下长期运行,会导致电池内部产气严重,影响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在低温环境下长期运行,电解液的粘度降低,会导致导电性下降。北京地区的环境温度变化很大,夏季的最高气温可以达到35 ℃左右,冬季的最低气温可以达到-17 ℃左右,这就要求动力电池工作的温度范围越宽越好,理论上要求在-20~55 ℃的环境温度下,动力电池具备正常的充放电能力。

2) 充放电性能。北京城区的人流量大,早晚高峰期间车辆拥堵情况较多,车辆需频繁启停。由于整车的制动能量回收过程即是动力电池的充电过程,车辆的加速过程即是动力电池的放电过程,因此在频繁启停工况下,整车的需求电流变化频繁,动力电池的脉冲充放电切换频繁。另外,早晚高峰时,整车的载客量较大,其需求的充放电电流较大,即在动力电池容量相近的情况下,对其充放电倍率要求更高。在北京城区非早晚高峰时,动力电池一般需具备2 C左右的充放电能力;在早晚高峰时,动力电池一般需具备3 C左右的充放电能力。

3) 循环稳定性。动力电池在整车质保(10年)范围内都要满足其2 C或3 C的充放电性能要求。动力电池在不断的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其容量会发生衰减。动力电池的循环次数代表电池的容量衰减至某一值前,可以循环充放电的次数。因此,动力电池的容量衰减越快,其循环次数越低,即循环稳定性越差。从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循环稳定性匹配上考虑,要求动力电池的实际日平均循环数在质保期10年内都要小于所设计的日循环数(动力电池设计日循环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循环次数/(365天×10年))。

4) 放电时长占比。对于插增混客车,在保证动力电池循环寿命的前提下,减少发动机的工作时长,提高动力电池放电时长占比(一般应>50%,在满足整车需求电流的情况下,可通过增加动力电池的容量、减小动力电池的放电倍率等措施来提高放电时长占比),进而达到更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5) 充放电SOC范围。对于插增混客车,控制策略一般将动力电池的充放电SOC范围控制在40%~80%之间,使动力电池长期处于浅充浅放的状态,有利于保障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

2 市区运营工况下动力电池系统数据分析

在北京城区运营路线相同的车型上分别搭载锰酸锂、钛酸锂、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并对其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运行时间为1.5年,三种电池的容量分别为96 Ah、70 Ah、157 Ah。钛酸锂电池的倍率性能优异,其大倍率充放电时,电池的温升较低,从满足使用要求、降低成本角度出发,钛酸锂电池采用风冷措施,而其他两种动力电池采用液冷措施。

2.1 电池运行温度分析

表1为三种动力电池的运行温度分布情况。表中对温度区间进行了划分,分为高温区(50 ℃, 65 ℃]、可接受温度区(35 ℃, 50 ℃]、最佳温度区(5 ℃, 35 ℃]、低温区(-30 ℃, 5 ℃]。

表1 动力电池系统的温度分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全温度范围内(环境温度-17~35 ℃),采用液冷的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电池均无高温和低温现象产生,采用风冷的钛酸锂电池运行温度在高温区的占比为3.38%。理论上在-20~55 ℃环境温度内,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电池的脉冲充放电能力可以达到3 C,钛酸锂电池的脉冲充放电能力可以达到5 C。三种动力电池均可以满足北京城区全温度范围内的使用要求,其中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电池的温度分布最佳,钛酸锂电池由于充放电倍率较大并且采用风冷装置进行冷却,导致高温区、可接受温度区占比较高。

2.2 电池充放电电流分析

表2中的数据是整车运营过程中三种电池的实际充放电电流分布情况。表中:充放电电流处于200 A及以上区域的主要是早晚高峰时段,锰酸锂、钛酸锂、磷酸铁锂电池的充放电倍率分别可以达到4.17 C、5.71 C、2.55 C,前两者具备3 C以上的充放电能力,而磷酸铁锂电池的充放电能力低于3 C;非早晚高峰下,充放电电流一般处于200 A以下区域,锰酸锂、钛酸锂、磷酸铁锂电池对应的充放电倍率最高可以分别达到2.08 C、2.86 C、1.27 C,前两者具备2 C以上的充放电能力,磷酸铁锂电池的充放电能力低于2 C。相对而言,匹配钛酸锂电池的车辆在城区早晚高峰的运营特性更为明显:其充放电电流在大于200 A的电流范围内分布更多,分别占比8.95%、13.47%,而锰酸锂电池分别占比3.01%、3.64%,磷酸铁锂电池分别占比8.49%、8.09%。三种动力电池均满足整车的电流需求,但是在相同的电流需求下,钛酸锂电池的倍率性能更加优异,能更好地满足城区工况下整车频繁启停的需求。

表2 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电流及倍率分布

2.3 电池循环稳定性分析

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内,供应商提供的锰酸锂、磷酸铁锂和钛酸锂电池的循环次数分别为9 964次、9 125次、20 002次(SOC变化范围40%~80%),则其设计日循环数分别为9 964/3 650=2.73次、9 125/3 650=2.5次、20 002/3 650=5.48次。车辆经过1.5年的实际运行,根据实时监测的数据,锰酸锂、磷酸铁锂和钛酸锂电池的实际平均日循环数分别为1.85次、2.26次、2.62次(SOC实际变化范围40%~80%),都小于各自的设计日循环数。由于车辆在质保期内(10年)的运营线路和运营场景可以认为基本不变,因此动力电池的实际日循环次数也可认为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三种电池都能满足整车质保范围内的运营要求。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磷酸铁锂电池的设计日平均循环次数最小,是因为其电子电导率和扩散系数相对最小,严重影响其循环性能。钛酸锂电池的设计日平均循环次数最大,其原因是:一方面钛酸锂电池是尖晶石型三维框架结构,嵌锂前后两种晶格参数非常接近,锂离子脱嵌过程尖晶石结构的结构变化率<0.3%,结构变化率几乎为零,被称为“零应变”材料;另一方面钛酸锂电池的嵌锂电位为1.55 V,相比其电解液中锂离子的还原电位高很多,且高于电解液分解电压,不会产生SEI膜,不进行副反应,因此其循环稳定性优异。

2.4 电池放电时长占比分析

根据车辆运行的实时状态,锰酸锂、磷酸铁锂、钛酸锂三种电池的放电时长占比分别为54.23%、73.99%和64.79%,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的放电时长占比最高,主要原因是:在整车需求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磷酸铁锂电池的容量最高,且其提供的倍率最低,从而对应的放电时间最长,因而其节能减排效果最显著。

2.5 电池充放电SOC分析

三种动力电池的充放电SOC分布见表3,绝大多数在40%~80%之间,与充放电SOC的设计范围基本保持一致。三种动力电池都能长期处于浅充浅放的状态。此外,由于城区车辆平均车速较低,启停频繁,为了能持续为整车输出功率,部分动力电池出现了SOC低于设计要求的情况。

表3 不同动力电池的SOC范围占比 %

3 结束语

动力电池是评价电动客车性能的最重要的部件。对于插增混客车,应综合考虑电池运行温度、充放电性能、循环稳定性、放电时长占比、充放电SOC范围等因素,并结合产品的使用场景,进行动力电池选型,以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