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说出世界“第五大洋”吗?为了庆祝“世界海洋日”的到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承认南冰洋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一样,并称为世界的第五大洋。
这则消息一经发布,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学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那么,南冰洋的划分依据究竟是什么?
南冰洋,又叫南极海,是指围绕南极洲的海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南部接近南极洲的海域。南冰洋是世界上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也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却未被大陆分割的大洋。
16 世纪初,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了这片位于世界极南的海域,之后航海家们开始纷纷涌入,试图发现传说中的南方大陆。而“南冰洋”这个词,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随着人们对南极地区的探索越来越多,为了方便,很多组织也都纷纷使用了这一词汇。国际水文组织(IHO)的前身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B)于1919年7 月24 日举行首次国际会议后,把“南冰洋”的范围定义为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三个大陆以南的所有海域。
但是南冰洋与其他大洋没有明确的大陆相隔,也并没有自己的独立海盆。这就导致到底如何定义南冰洋的边界存在巨大争议。
南冰洋范围示意图
到了1937 年,作为世界海图标准化的权威机构,IHB 宣布正式承认了“南冰洋”这个名称、定义和概念,并将它纳入正式文件和标准。此举一出,引起了激烈争议,在没有明确南冰洋边界的情况下贸然使用“南冰洋”一词,不仅影响了人们对于原本“四大洋”的认知,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政治问题。于是IHB 被迫在1953 年宣布撤销这项认可决定,废除了“南冰洋”这一称谓。
但随着1961 年《南极条约》生效,各国开始和平开发南极。对于南极地区的科研考察日益增多,南冰洋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愈发明显,“南冰洋”一词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南冰洋”的概念问题再一次被提上议程。
2000 年,IHO 再次确定南冰洋为一个独立大洋,并开始研究其边界划分。之后的时间里,南冰洋的边界不断被细化明确,直至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宣布正式承认南冰洋。
既然南冰洋已经具有历史基础与学术研究,为什么还会产生一系列关于南冰洋的争议呢?
要弄清楚这一点,必须明确“海”与“洋”的差异。
从地理学来讲,“洋”一般指的是海洋的中间部分,深度一般在两三千米以上,有独立的潮汐和海洋系统,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等基本不受陆地影响。而“海”往往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深度较浅,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等受陆地影响较为明显。
但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承认的五大洋中,南冰洋的面积比北冰洋还要大,深度也更深。这也导致部分人认为:凭什么北冰洋就是“洋”,南冰洋就只能是“海”?
这就涉及到判断“海”与“洋”的根本依据——“洋”之所以为“洋”,是因为它们存在“洋脊”。洋脊纵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以及北冰洋,得到了地理学界的普遍认可,因此成为支撑“四大洋”的关键依据。而南冰洋底并未发现洋脊,导致其“洋”的地位一直未被学术界广泛承认。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南冰洋”缺乏洋脊,所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南极海”。
目前,尽管部分组织机构之间已经达成共识,但“南冰洋”尚未得到地理学界的普遍承认。
虽然学界对南冰洋尚有争议,但这个环绕南极洲、与其他大洋没有明显地理阻隔的海域,确实有诸多独特之处。
南冰洋气候独特,南纬60度附近海域复杂的水团在此处交汇,由于不同水团在温度、盐度等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生物地理分界线,适应于南极洲寒冷水域中的浮游生物、鱼类,以及帽带企鹅、阿德利企鹅、食蟹海豹等物种,组成了这里独特的生态圈。
正因为南冰洋的物种关系、生态链条相对简单,这也导致南冰洋的生态系统无比脆弱,极易失衡甚至崩毁。
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加剧,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开发探索不断深入和日复一日的气候恶化,一同威胁着这里独特而脆弱的生态面貌,南极地区及周边海域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宣布承认南冰洋,或许是希望引起人们对南冰洋的关注,以便进一步宣传对南冰洋的生态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