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倩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0)
学校属于人员易聚集场所,是师生集中进行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地。和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城市一样,校园也存在着由于人数众多而造成环境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尤其在20世纪末,我国高校飞速发展,校园空间随之进入到紧张阶段。现如今,土地资源短缺,当务之急是全面建设绿色校园。绿色校园于1996年首次提出,是《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的一部分。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的绿色校园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示范的互相作用。绿色校园可以被视作一个独立的、可持续发展的小社区。学校的主要职能是教书育人,在教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学生以及大学生来说,学校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生活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绿色校园在校园空间规划上应运用生态学的理念,在校园建设与管理上融入绿色环保因素,使其与校园生活和学习完美融合,不仅能为师生提供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更能够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1.打造“海绵校园”
在我国一些地方,雨水资源充沛,如果学校不具备及时排水的能力,容易造成校园内涝。海绵校园能像一块海绵吸收并储存这些雨水,在需要时对其加以利用从而能够节省水资源,同时也不会像普通地面因无法及时排出多余的水即能够减轻校园的排水压力。通过对“海绵校园”的建设,学校有应对极端降水现象发生的,能够及时排出多余的水从而避免内涝的发生。也能存贮适量的雨水,通过地下管道成为储备用水,充分利用了自然水资源,促进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利用可再生能源
使学校正常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消耗巨大的能源,怎样减小能源的损耗便成了建设绿色校园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减小能源损耗最直接的方法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可以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来维持校园日常的运作。校园里的照明设备在能耗方面占比颇多,因此可以选用一种更为环保的清洁能源代替电能,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电能相比更加的经济环保。学校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废水,在对污废水进行一系列初步处理后变成中水,中水可直接用来冲刷厕所,灌溉绿植,形成一个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减少对净水资源的浪费。
3.使用绿色建材
在学校建设期间,尽量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对传统建材的应用,降低建筑材料的浪费以及其带来的污染。在追求绿色环保的同时也要满足经济性,在预算范围内选择性价比更好地绿色建材,打造出更加舒适的校园环境。与传统建材相比,绿色建材除了注重建材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能考虑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回收可重复利用,更具环保属性。
4.正确处理可回收物品
学校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可回收垃圾与可回收物品,这些若采取和普通垃圾一样直接处理的方式,则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学校应设置不同于普通垃圾处理站的处理中心,通过向师生普及可回收物品处理的方式从而减少处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使得对可回收物品的处理更加高效与精确,从而进一步实现回收计划。
5.考虑未来发展
学校在建设初期就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考虑各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并为之预留充足的场所和资源,不浪费现有资源,不浪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各个学校都在响应进行“绿色校园”建设的号召,与此同时有不少学校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对于实现完全的绿色校园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也暴露出一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绿色校园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
目前,还有很多师生没有真正理解绿色校园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定义为校园绿化。“绿色校园”是指学校除了要发挥其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还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向广大师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工作还是日常的学习生活,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展开,从而能够全校共同参与到绿色校园的建设来,对绿色校园有了更深刻的同时也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真正的绿色校园的成功建设,不能拘泥于表面的绿化,必须要意识到绿色校园与文化,智能化,管理之间的互荣关系。建设绿色校园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智慧校园,特色校园建立的过程。
2.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
不同地区对于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现阶段各地区学校所取得的建设成效相差较大。对于绿色校园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应该真正地去做出改变,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学校与学校之间既要互相学习借鉴对方的可取之处,也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各个学校互相督促鼓励着学习怎样去建设绿色校园,最终实现共赢。
3.绿色技术应用成效不高
学校人数众多,用地面积紧张,学校能功耗较大,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校并未采取科学节能的设计规划,也没有很好地进行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还有一些学校仅仅是照搬理论,并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1.节能减耗原则:在校园建设初期,对建筑原材料的运输与施工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会产生很多建筑垃圾,最后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性的破坏。因此,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与稳定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选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使其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
2.实用性原则:校园的空间规划设计不仅要遵从绿色、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更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设计出最合理的布局,与周围环境达成统一的同时也要满足实用性原则。
3.以人为本原则:校园作为广大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所有的设计要服务于师生,建筑的设计应遵从人体工程学,以师生为受众展开设计,力求打造出更加便捷舒适的环境,给人心理也予以轻松舒适。
4.经济适用性原则:绿色校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够实现。若想赢得这场攻坚战,建设前期必须要从不同方面仔细考虑,也要注意成本的投入。成功的绿色校园不仅能够在未来减少对生态能源的损耗以及对环境的危害,还能使后期的维护与改造费用不断减少,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建设业蓬勃发展。
校园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从整体考虑,既要满足个体的独立性,又要满足内在的联系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空间应与城市空间保持一定的互动性,校园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使城市的格局维持完整,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对于高校校园来说,校园与城市环境的联系日益紧密,为最大程度便利在校师生的生活,应建立起与城市空间互通的资源共享型校园。促使校园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共享设施资源,从而能够节省校内的设施建设,实现校园低碳,带动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实现日常生活低碳化。在展开校园空间规划设计伊始,首先应对整体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报告,例如该区域的周围环境、风力大小及方向、降水情况、地下水位等,根据调查报告合理规划用地的分区。例如,生活服务区对空气的污染较小,且散发的是允许往空气中排放的污染源,同时在上风向栽种具有遮挡作用的植物,可以将风引入生活区,加快了空气的流通,此时处于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更有利于污染气体的稀释,所以生活区设置在最小风向的下风侧。而在对体育活动区域进行设计时将其设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教学区则处于两者之间,最终组成一个良好的空气循环系统。
建筑群体可采用以下规划方式:(1)自由式布局。基于环境的调查报告,综合风力地形等条件,合理布置每个分区,使其相对独立的同时整体保持紧密联系,形成最完善的空气循环系统,打造最舒适的校园空间。(2)行列式布局与放射式布局。当校园用地处于平坦地势时,富有规律的布局方式在经济与施工难度上更实用。各建筑间的间距与朝向的布置变得更加统一整齐,施工难度也大大降低。(3)混合式布局。常应用于复杂地形,是各种布局方式的综合体现,对不同方案比较从而选出最佳方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高度和谐。
建筑的平面规划应根据分区的教学功能需求进行选择,常见的平面规划方式有:工字形、L字形、一字形、回字形等。正确选择平面规划可合理应用到自然风进行通风,例如回字形建筑存在烟囱效应这种特殊现象,在密度差的作用下气体能够沿着通道很快从建筑物内排出,是一种改善热舒适度的有效手段。因此,应根据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选出与之最为匹配的布局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环境带来的附加作用从而实现低碳环保。
1.绿色校园的教学楼设计
师生的主要活动地点为教学楼,且其容易聚集,因此教学楼的设计必须考虑通风条件,实现交通顺畅。教学楼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它的设计必须考虑到采光设计出优良的采光条件。教学楼采用外廊式设计,既缓解了下课时间人流高峰期时的压力,避免了人多拥挤现象的发生,又使得空气流通更加顺畅。采用外廊式设计的同时应注意窗户的方向,若外廊式为北向布局,就需要采用南向窗,实现良好的采光效果。教学楼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分为自习教室、专业教室、公共教室等,不同教学性质的教室对于采光要求也不同。对于公共教室而言,占地面积大故需要更多的光源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活动。可以根据教室不同的使用性质安排教室的分布,实现自然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减少人造光源的使用,切实践行低碳环保。除了外廊式的设计,对于建筑外窗进行科学合理设计,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然风来发挥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与控制的作用,也能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
2.绿色校园的围护结构设计
围护结构中应注意做好墙体的保温与防晒设计。北方地区的平均气温较低,该地区学校应做好室内的保温措施,延缓室内温度热量流失的速度,起到更好地保温效果。而南方温度偏高,易出现“西晒”问题,因此在太阳辐射较强时有必要加一堵防晒墙来阻挡部分辐射,形成一个良好的缓冲区,降低建筑的整体温度。屋面不仅起承受外部荷载并向下部结构传递荷载的作用,也起着保温隔热,防水的作用。因此在屋面的设计中应注意对于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的选择。墙体,门窗等围护结构也应根据规范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正确引导自然光可以由良好的遮阳设计实现,让自然光资源更多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3.绿色校园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学校犹如一座小城,内部设施大致与城市的配置无异。校园里,大路小路纵横交错,可以通往校园的每个角落。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道路人车混行,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矛盾愈发严重等问题。从道路规划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案:(1)大力推行环形道路网。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都是棋盘式道路,虽然实现了交通功能,但主次不够分明导致人车混混行,上下学高峰期容易造成堵塞。而环形道路网采用步行优先靠近校园核心区,机动车安排在核心区之外的设计,井然有序,人车互不干扰,提高了安全系数。(2)点线面结合。道路在发挥连接功能的同时也起分隔空间的作用。合理划分道路就能使各建筑分区更加清晰、规整。由一条路开始向四周蔓延逐渐形成完整的一个交通网,同时也将各分区建筑联系起来,提升了道路的使用率,最终形成完善的路网系统。(3)划分出独立的机动车停车场。充分利用校园的内部闲置空间,划分出独立的停车场,并尽量设置在校园出入口附近或环行干道旁。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缓解交通拥挤现象。
4.绿色校园的绿化景观设计
一个学校的绿化景观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的微气候。校园绿化秉承着设计理念,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人文环境,打造舒适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局限于平面上的绿化设计,可以对建筑进行立体化绿化设计,除了美化环境外,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影响环境的作用。如在屋顶覆盖绿植,打造空中花园。也可以在建筑外墙种植吸附性强,覆盖面积大的植物。最终植物在建筑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阻挡太阳辐射使其不能直接照射到建筑表面,从而降低室内温度,创造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5.绿色校园的设备规划
在校园中,各式各样的设备为能源消耗的一大去处,需要格外关注设备的设计问题。照明设施用电量虽大,但其节能的潜力也很大。在保证亮度的前提下,单靠减少灯具的数量来实现节能不是长久之计。开发并应用新能源,实现照明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才是节能减排的最佳方案。照明设备的智能化控制不仅能够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照明时间合理化,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校园里的设备在按照绿色校园的理念下进行智能化设计与升级后,不仅能够提高使用效率,还可以实现智能化控制,使学校能源得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耗,随着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从而获得良好的能源节约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日增强,要建设绿色校园,培养广大师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建设绿色校园的参与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绿色校园本土化,最大程度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到绿色校园不同空间的规划设计,合理划分各个分区,实现效率最大化,能源利用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