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川
《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经济》
(日)小峰隆夫著
陈曦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年3月
本书为《日本激荡三十年》丛书之一种,该丛书另收录有《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政治》《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企业》
1995年3月7日,在美元兑日元出现新低行情后,休息时段期间,外汇交易员们在工位上就地休息。图/法新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喋血日本奈良街头,成为震惊国际社会的一大突发事件。很多人惋惜他的意外去世,也有人评论他两次担任日本首相期间的执政得失。回到十年前,当安倍晋三在2012年12月26日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时,当时在日本国内外看好他执政能力的人并不多。
2006年9月26日,这位战后出生的日本政治世家子弟,担任了一年零五天的首相便黯然辞职。人们以为,安倍晋三从此会泯然众人,和战后日本众多政治家一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之后偶尔被人提起,也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后六年时间里,日本换了五任首相,甚至出现党派轮替。但新的执政党并没有执政经验,政绩乏善可陈。直到2012年自民党在大选中胜出,安倍晋三又一次站在日本政治舞台中央。和上一次担任首相时相比,此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危机的漩涡,也是从1989年1月开始的日本“平成时代”的又一艰难时期。
《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经济》(下称《平成经济》)这本书记录了当时日本的经济困境: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金融危机,从美国波及全球,日本经济也大幅衰退。2011年日本发生的“3·11”大地震,让日本经济再次遭受巨大打击。
当时,日本民众期望有能力的政治家能领导这个国家走出困境,而安倍似乎并不是最理想的人选,只是重新执政的自民党的选择。直到他后来陆续推出的经济政策有所成效,“安倍经济学”开始被外界关注并逐步赢得声誉。
《平成经济》的作者小峰隆夫,1969年从东京大学经济系毕业。他长期在日本经济企划厅工作,一度负责权威的年度“日本经济白皮书”的撰写,是一位典型的 “官厅经济学家”。他比其他日本经济学家更了解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行,被认为具有更广阔的宏观视野。
小峰隆夫一直观察和分析日本经济,用他自己的话说,“时间之长连自己都感到震惊”。
日本的“平成时代”从1989年1月8日到2019年4月30日结束。之后不久,小峰隆夫就推出了《平成经济》这本书,安倍两次首相任期内的经济政策自然也是这本书的重点。
安倍晋三受命于日本经济危难之际,在第二任期展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担当和魄力。他将克服通货紧缩作为最高执政使命,迅速推出了“三支箭”:
第一支箭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了达到2%的通货膨胀目标,出台大胆的金融政策,超越了以往框架。
第二支箭是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财政政策。在小泉时代(2001年-2006年),日本已经大大减少公共工程,可是这时要求回到以前那种通过公共事业支援地方经济的状态的呼声很高。第二支箭内容很多,本质就是增加公共投资。
安倍的这两支箭,就是为了给日本金融市场注入活力,让企业和消费者振作起来,而推出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他还干预日本央行的人事变动,改变了日本央行延续多年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因此一度被批评为“改革的倒退”。《平成经济》这本书里引用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当时有约40位一线经济学家对安倍的政策普遍评价较低。
但后来事实证明,这些经济学家们可能看错了。安倍的经济政策实施后,日本的股票价格上涨,日元开始贬值。公共投资的大幅增长拉动了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股价上涨通过资产效应推高了日本的民间最终消费,因此日本出现了比较良性的温和通胀,经济增长率随之提高,日本经济走出了多年来通货紧缩的泥潭。
更重要的是安倍的第三支箭,也就是结构性改革。它和前两支箭一起组成了“安倍经济学”的主要框架。甚至可以说,前两支箭都是铺垫,结构性改革才是安倍经济学的施政重点。
有人以为,“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有的提法,其实不然。“结构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是在市场经济研究文献里常见的说法。学者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建立起来后,某些制度架构仍然会存在问题,因此需要对这些不够完善的、存在缺陷的制度架构进行改革,这种改革被称为“结构性改革”,很多市场经济国家都经历过不同的结构性改革。
那么日本为什么需要“结构性改革”呢?二战后为了推动经济复苏,日本选择了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推动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但是进入1990年后,“日本奇迹”开始破灭。随着股价、地价相继暴跌,泡沫经济走向崩溃。由于私人投资乏力,公共工程支撑着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日本政府没有及时从那些本应由市场进行调节的领域退出,反而强化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日本政府与市场关系需要调整,减少干预才能恢复日本的经濟竞争力。因此要求限制日本政府权力、放松经济管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民众也呼唤有远见、有魄力的政治家。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平成时代”的日本政坛先后崛起了三位政治家: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他们深知日本经济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于日本政府过多主导经济,因此先后致力于推进日本的结构性改革,其中以安倍晋三在第二任首相期间的改革推进最为显著。
1997年1月,桥本龙太郎在第二次组阁后,一口气推出了行政、财政、社会保障、金融体系和教育等六大改革。遗憾的是,由于这一年亚洲金融危机突然爆发,桥本主导的日本结构性改革被迫中断。
进入21世纪以后,小泉纯一郎担任日本首相,他高喊“自由的市场是根本”,“民间能做的就交给民间,地方能做的就交给地方”等口号,不断推进新的结构性改革。因为在他看来,“不进行结构性改革,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景气复苏,也无法实现持续增长”。
小泉担任日本首相的五年里,积极推行民营化、市场化,在邮政改革中把银行、保险分离出来,让公共性很强的邮政业务和市场性很强的业务各自独立。他打破了曾经被称为日本经济成功经验的经营模式,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制等逐渐退出日本经济舞台,企业通过精简人员增加了收益。
随着外部经济形势的好转,日本出现了新一轮投资热潮。从2002年1月日本经济进入新的景气期,直到2008年2月,长达73个月,超过了二战后日本其他的景气期。
但是,日本的结构性改革也意味着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在日本这样各种利益主张都可以表达的国家里,结构性改革遭遇到很大阻力。当时日本一些舆论批评贫富差距在扩大,认为“日本变成了差距分化社会”,并指责根源就是“小泉政权推进的自由市场改革”。
这些争议一度席卷整个日本,就连一直支持小泉改革的自民党资深政要也认为,小泉改革“虽然也有成功的部分,但是由于过度的自由市场主义而使日本产生了贫富差距。对地方和中小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应该予以修正”。
于是在日本民主党2009年上台执政后,日本开始“与近年来过度的自由市场主义彻底诀别”,结果并没有解决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给日本带来的问题,日本民主党三年换了三任首相仍不见起色,不得不于2012年底黯然下台。
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晋三作为自民党总裁再次出任日本首相,随即重新回到小泉没有完成的结构性改革道路上。
他主导制定了包括各种战略协定、放松管制和促进创新等在内的一揽子增长战略,希望依托结构性改革,实现日本经济的整体性复苏和发展质量提升。他推动电力自由化,实行竞争上网,而以前的电力价格全部受到总体管制。
考虑到政治经济结构的僵化体系、传统利益集团的阻力,他设立“国家战略特区”,作为监管制度改革的工具。这些特区可以自己选择适用的法律条文,不受某些法律条文的约束,从而将竞争从传统的工业领域,引入农业、医疗、教育、劳资关系等领域。
安倍推进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举措打破既得利益壁垒,让市场竞争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广,发挥日本经济的潜力,重新焕发农业和大城市应有的活力。
后来他又射出“新三支箭”,“安倍经济学”的范围更加广泛,扩展到人口政策(少子化对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领域。为了创造谁都可以大显身手的“一亿总活跃社会”,他进而提出“工作方式改革”,“为了让多种多样的工作成为可能,必须改变社会的想法和制度”。
安倍推进这些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果和带来的益处是长期的,但从短期来看还是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损,所以相关改革也很难被这些日本国民群体接受。在各种阻力围堵下,安倍晋三继续以高超政治技巧推动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日本经济在2011年探底后,几乎连续八年持续恢复,从2012年12月开始到2019年1月,持续长达74个月,成为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扩大时期。在发达国家里,日本也率先走出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这一时期日本股市的日经指数不断攀升,失业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企业收益大幅改善。
不过,即使是这样创纪录的长期景气扩大,也被一些日本国民抱怨为“没有实感”,因为日本国民的工资上涨率和可支配收入增长并不明显,个人的实际收入没有相应增加。
2021年对外公布的一份日本政府报告指出:“物价上涨,薪资不涨,实际所得下降,招致消费低迷,陷入恶性循环。”这份报告显示,2014年至2019年,“安倍经济学”带动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大幅回升,主要是资产排名前10%的富裕家庭财富增加,而普通家庭的资产反而缩水了3.5%,所以如何让全体国民有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的获得感,日本的结构性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2020年9月16日,安倍晋三辞职。至此他两次担任日本首相的总任期创造了纪录,成为日本内阁制建立以来,担任首相时间最长的领导人。这一年安倍刚刚65岁,有人认为他还有可能重返日本政坛。
在《平成经济》这本书的后记里,作者小峰隆夫揭示了“后平成时代”日本面临的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他提醒日本国民:“今后是否还会有更严峻的课题等着我们呢?”观察家们因此猜测,小隆先生或许仍然对安倍有所期待。
在日本的一些时政评论家看来,安倍晋三不是理想派,也可能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更像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假如还有机会执政,他能不能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带领日本摆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旧模式呢?在加剧动荡的国际环境里,面对“更严峻的课题”,他能不能把握好日本的国家航向呢?
可惜现在没有人知道答案。随着奈良街头的两声枪响,安倍永远走进了历史,他曾经着力推进的日本结构性改革历程和得失,留在了《平成經济》等著作里,成为后人可以了解的时代记录。
(编辑:何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