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玲,胡宏猛,伍 进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民宿研究综述——以中文核心期刊为样本
吴冬玲,胡宏猛,伍 进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民宿业作为旅游业创新升级的典范,受到政府部门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软件,对2011—2020年我国民宿核心期刊文献的载文量、期刊来源、作者及机构、案例地、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进而梳理出民宿游客感知评价、民宿设计、民宿经济、民宿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民宿经营管理及对策5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找出我国民宿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民宿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民宿;研究综述;核心期刊;文献计量;CiteSpace
民宿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中西部农村家庭,以提供早餐、住宿及农事体验服务为主,而后传入欧美等国家。在英文中,“bed and breakfast”“homestay”“guesthouse”等词与“民宿”意思接近,分别可译为“供应早餐的住宿设施”“家庭寄宿”“小型家庭旅馆”。亚洲民宿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乡村民办旅店(Minshuku),而后传入我国台湾。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陆民宿在四川以农家乐的形式出现[1],在湖州、桂林、大理等地崛起,因住民宿而选择出游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新型慢生活旅游体验模式[2]。民宿作为重要的旅游经济业态,从“业态分支”走向“独立产业”,从“依附景区”走向“自成体系”,从“住宿空间”走向“场景平台”,从“零散式分布”走向“集聚化组团”,已成为驱动我国旅游业发展不可抑制的活力,对丰富住宿业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3]。在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大陆民宿业发展数据报告》中显示,大陆约有355座城市开展民宿经营,民宿数量高达66 405家,30多座城市的民宿数量占住宿业总量的55%以上,好评率高达95%以上。2019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对民宿的定义、要求、等级评定等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2021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全国首批甲级、乙级民宿名单,表明我国民宿业正不断向标准化、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迈进。
总之,国内民宿业发展势头猛进,住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已受到越来越多游客和投资者的青睐。相应地,国内众多学者对民宿的研究也愈加重视,尽管近年来相关文献逐渐增多,但学术研究深度还不够,相较于国外还比较滞后,尚处于初级探索期。故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10年我国民宿核心文献的年度趋势、作者及机构、研究案例地、关键词词频等进行量化分析和客观评价,对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总结,整体把握我国民宿高质量文献研究脉络,为我国未来民宿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国内对民宿的研究最早始于1984年,随后研究停滞,直到1990年再次出现。2011年是我国民宿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故本文以2011—2020年为时间跨度,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民宿”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4 838篇期刊论文,剔除会议、学位论文、综述及书评等文献,最终得到3 870篇,再以“北大核心、CSSCI、CSCD”进行检索,共得到核心期刊论文135篇。为了能够深入了解我国民宿的研究前沿,本文仅对135篇核心文献进行分析。
为了科学而全面地揭示民宿研究领域的知识动态发展规律,借助文献计量分析法(Biliometric Analysis)和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两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文献分析方法与技术对样本文献进行处理分析。文献计量法是基于计量学、文献学、统计学、数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文献定量分析方法,常用于文献的载文量、作者机构、研究区域、关键词等维度的量化分析。CiteSpace是一款基于Java技术研发的文献回顾辅助工具,主要用于呈现学术知识结构、分布情况、动态演化规律及潜在动力机制等科学知识图谱[4]。
从核心文献发表年度趋势来看(见图1),可将我国民宿研究历程划分为萌芽期、蓄势期和发展期3个周期。萌芽期(2011—2016年),核心期刊数量在10篇以内,增速较为迟缓,该领域初步得到关注;蓄势期(2017—2018年),文献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17年核心文献数量为20篇,2018年核心文献数量为25篇;发展期(2019年—至今),年均发文量大于35篇,2020年达到顶峰,核心文献数量达44篇,可见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对民宿的研究。预计2021年民宿核心文献数量可增加至60篇。
图1 文献发文量年度趋势与研究周期
由表1可见,我国民宿研究核心文献发文量前10位期刊发文总量为57篇,占样本总量42.22%。其中,CSSCI刊物数量为2家,载文量仅为13篇,说明民宿相关研究高级别文献数量较为不足。
首先,刊文量大于10的刊物仅有《农业经济》,载文量为11篇,主要刊发有关民宿发展策略等领域的文献。其次,载文量在6—8篇的刊物为《美术大观》《建筑结构》《装饰》《旅游学刊》。其中,前3个刊物以刊发民宿建筑设计类文献为主;而《旅游学刊》为我国旅游学科专刊,影响力较高,说明建筑、艺术、旅游等学科刊物对民宿较为关注。最后,载文量在3—5篇的刊物为《社会科学家》《企业经济》《包装工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资源开发与市场》等。其中,《社会科学家》《企业经济》《资源开发与市场》3个刊物设有旅游研究板块。整体上来说,我国民宿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尽管诸多期刊设有文旅专栏,但旅游类专刊依旧较为稀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专刊对民宿研究关注度较低。
通过对民宿核心文献作者机构进行梳理,共有194个研究机构参与到民宿研究中。表2显示,中山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对民宿相关课题的研究数量及研究水平相对较高,代表性作者有张海洲、龙飞等。其次为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代表性作者有江景峰、徐雨晨、陈瑾、游上等。此外,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等研究机构也有少量涉猎。可见,民宿核心文献多来源于广州、北京、福州、武汉、长沙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旅游研究人才队伍较为完善、科研经费较足、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迅速,因而对民宿关注度相对较高。尽管浙、滇、桂等区域民宿发展较为成熟,但是相关研究机构及作者相对较少,与我国民宿地理分布特点不相匹配。
表1 前10位期刊出版物分布
期刊名称发文量/篇占比%期刊类别期刊主题 农业经济118.15北大核心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 美术大观85.93北大核心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 建筑结构75.19北大核心建筑科学与工程 旅游学刊75.19北大核心、CSSCI旅游经济与管理 装饰64.44北大核心、CSSCI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 社会科学家53.70北大核心哲学、旅游、经济、教育 企业经济42.96北大核心企业经济与旅游经济 包装工程32.22北大核心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2北大核心创新进展与理论、行业与产业创新 资源开发与市场32.22北大核心资源科学、经济与管理、文化和旅游
表2 前10位作者及机构分布
研究机构文献数量/篇占比%代表性作者及发文量(篇) 中山大学53.70张海洲(3) 中国科学院53.70龙 飞(3) 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42.96江景峰(3) 安徽师范大学32.22徐雨晨(2)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32.22陈 瑾(2) 福建师范大学32.22游 上(3)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21.48杨国栋(2) 华中师范大学21.48罗雯婷(1) 中国科学院大学21.48刘家明(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1.48王建芹(2)
由表3可见,我国学者对浙江莫干山、杭州、舟山等区域的民宿最为关注,核心文献数量为18篇,占比13.33%,这是因为浙江民宿起步较早、发展较为迅速、住宿产品质量与品牌知名度相对较高,对我国其他省市民宿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其次为广东、湖北、江西、海南、广西等省区,核心文献数量为4-6篇,这些区域民宿规模较大且具有地方特色,如恩施和龙胜民族风情民宿、桂林山水景观型民宿、扬州与苏州中式古典民宿等。而云南、江苏、北京、台湾等省市民宿核心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均为2篇。此外,还有少量学者涉及长三角、辽宁、贵州、福建等区域民宿的研究。总体上,我国民宿研究区域较为广泛,以浙、粤等区域为主,基本符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宿数量多、质量优的特点。而东南及边疆区域的涉猎相对较少,这与作者机构及民宿地理空间分布不相匹配,可见跨省市研究特征较为明显。
表3 前10位研究案例地分布
省级行政区文献数量/篇占比%代表性案例地 浙江省1813.33莫干山、杭州市、舟山市、桐庐县 广东省64.44深圳市、惠州市、梅州市 湖北省42.96恩施州 江西省42.96婺源县、宜春市 海南省42.96海口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42.96桂林市、阳朔县、龙胜县 云南省21.48普洱市 江苏省21.48扬州市、苏州市 北京市21.48密云区 台湾地区21.48台北市
关键词能反映论文核心主旨,词频是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中心性值大于0.1的关键词是研究热点;聚类标签编码越小,聚类规模越大,则该关键词越被视为研究前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所选取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中心性排名前20的关键词、关键词共现图谱及聚类图谱。其中,图2中的圆圈和节点大小与表4中的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基本匹配。将中心性值大于0.1的关键词由大到小依次进行排序,结果如下:民宿(0.40,167)、乡村旅游(0.32,132)、乡村民宿(0.24,112)、民宿设计(0.20,79)、民宿产业(0.19,68)、民宿旅游(0.12,65)、民宿发展(0.12,63)。这些关键词与图2中“民宿”“乡村民宿”“乡村旅游”“民宿旅游”等核心关键节点基本重合,表明讨论热度较高,体现了“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高层次化发展模式”的内涵,也反映出旅游、乡村和民宿三者的紧密联系。在研究内容上,民宿设计、发展对策、旅游体验、感知价值、乡村文化、共享经济、影响因素、经营管理、空间分布等是相关研究的重点,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是相关研究的重要主题和落脚点。
在研究时区上,2014—2015年间,学术界开始以乡村旅游为背景对经营管理及发展对策等展开初步讨论;2016年开始拓展到民宿设计、民宿经济等领域;2017年之后,地域文化、共享经济等开始与民宿进行融合研究;2018年,乡村振兴引起了热烈的探讨,充分说明学者们普遍认为民宿对助推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图3显示,聚类词汇主要为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民宿设计、民宿产业、公共图书馆、共享经济、特色民宿、传统村落、民宿室内设计等,这些聚类标签反映出我国民宿研究领域的前沿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民宿设计、共享经济等内容展开。总之,我国民宿研究主题与内容较为局限,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未来仍需深化研究热点,拓展新视角、新主题、新内容。
表4 关键词词频前14位统计
关键词中心性频次年份 民宿0.401672014 乡村旅游0.321322014 乡村民宿0.241122016 民宿设计0.20792016 民宿产业0.19682016 民宿旅游0.12652015 民宿发展0.12632015 乡村振兴0.09762018 发展对策0.08382014 民宿经济0.08382016 民宿业0.07442016 旅游体验0.07412019 共享住宿0.06382017 感知价值0.05382019 乡村文化0.05362017 经营管理0.05352014 共享经济0.04332017 影响因素0.03302019 空间分布0.03302019 全域旅游0.02182017
图2 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
图3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根据关键词词频分析结果,本文主要对民宿经济、游客感知评价、民宿设计、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经营管理及对策5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提炼。
1. 民宿经济研究
民宿经济是我国乡村旅游经济产业升级的必然阶段,但国内相关的探讨热度却很低。黄河啸等认为,民宿经济与当地农业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5]。陈瑾认为,我国民宿经济火爆,但经营两极分化,呈现“冷热不均”格局[6]。于凤霞等构建了共享住宿经济衡量指标,得出共享住宿与区域经济总量、旅游业、城市活力及营商环境之间显著相关[7]。此外,张丹还从共享经济视角研究民宿发展规划及空间重构[8]50。总之,国内民宿核心文献对民宿经济的探讨较少,主要从宏观视角进行表象化分析,深度不够,微观研究涉猎不足。
2. 游客感知评价研究
民宿体验感知是我国学者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范欧莉构建了民宿评价模型,发现体验性消费、意向消费是民宿游客的消费特点[9]。焦彦等发现,台湾民宿游客更偏向于当地文化的真实性体验[10]。侯玉霞、丁飞洋等发现,安全、性价比和住宿功能是游客最为关注的因素,民宿文化与体验氛围是满意度最低的内容[11-12]。朱晓辉等发现游客对舟山市民宿旅游体验及周边环境满意度值均较低[13]。刘颖洁从感知价值驱动因素得出我国民宿游客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程度最大的是信任感知,而美国是体验感知[14]。陈虎等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发现成本、社会、特色、知识和情感5种因素对民宿消费行为意图均呈正相关影响[15]。可见,游客更看重民宿品质与功能、安全卫生、文旅体验、性价比、景观环境等因素。
3. 民宿设计研究
国内对民宿设计的研究偏向于民宿改造、景观设计、创意设计等方面,实证研究比较少。李征将茶文化元素融入民宿定位、风格、功能区域设计及服务之中[16]。陈娟认为,民宿设计要注重奇观性和体验性[17]。韩冬楠等运用文化分层提取方法推导出民宿服务系统设计定位及产品功能定位[18]。钟光华基于生态休闲理念,为丽水养生民宿提供创意设计规划[19]。徐从意认为,民宿家具设计是乡村文化及建筑样式的聚焦点[20]。商艳云认为,民宿建筑若只关注乡土文化,忽视功能、美观和设计感,会失去竞争力[21]。此外,部分学者还对民宿无人值守智能管理系统、视觉生态等进行设计[22-23]。可见,学者们普遍强调民宿设计既要突出地域文化,也要进行创意设计改造。
4. 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从地理学角度研究民宿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等。郝诗雨等研究了厦门民宿空间演变,并从市场需求与旅游资源、交通与配套设施几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24]。张海洲等探讨了莫干山不同等级民宿集聚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计算出自然、社会、区位、景观等因素对其空间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25]。龙飞等分析了长三角民宿业空间分布特征,并构建区域经济社会、旅游市场等影响因素指标[26]。郝倩倩等研究了浙江民宿空间集聚特征,揭示了不同等级民宿与区域经济、路网密度、景区数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27]。胡小芳等分析了杭州、湖州及恩施民宿集聚模式,并从区位、交通、资源和品牌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28]。整体上,国内学者主要以GIS空间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对民宿空间分布展开分析,但是对民宿选址等微观研究甚少。
5. 经营管理及对策研究
民宿经营管理与对策研究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焦点。邓念梅等认为鄂西南民族地区民宿存在产品雷同、品质低等风险,并提出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体验项目等对策[29]。戴丽霞发现海南民宿存在立法缺失、监管主体缺失等问题,未来应健全准入、惩处与淘汰机制[30]。苏然认为,莫干山民宿缺乏政策指引、创新观念落后、人才稀缺、当地文化氛围不浓,并提出强化民宿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等策略[31]。张丹认为,共享民宿在准入标准、规划设计、配套设施、监管责任、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安全卫生等方面存在显著问题,未来需健全监管、设施、协会、人才培养机制[8]51。魏燕妮认为,北京民宿存在能力、保障、制度、分配等方面的不足,应注重塑造民宿品牌、强化服务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监管体制[32]。综上,国内民宿发展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设施不完善、监管不足等问题,而在发展对策上应注重监管、设施设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及地域文化的挖掘。
我国早期民宿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近年来,定性与定量研究基本持平。表5显示,在定性研究上,大部分学者主要以田野调查为研究基础,但分析内容较为浅层化。近年来,扎根理论被较多地运用在民宿游客感知评价、民宿投资行为及民宿信誉等领域。还有部分学者采用访谈法、双钻石模型(4Ds)分别对民宿“家”的生产过程与权力博弈、集群空间重构效应、服务设计进行研究。定量研究多采用问卷调研法及GIS空间分析法等。其中,诸多学者采用地理空间法中的核密度法、地理探测器、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及多元回归等方法,研究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而大部分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SPSS和AMOS软件中的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IPA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Logistic回归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以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揭示民宿聚落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关系、民宿创业动机、游客住宿感知、游客购买意愿与选择行为、主客互动、民宿资源开发效率评价及众筹成效等内容,而针对民宿主及政府等群体的定量研究较为匮乏。在混合分析上,学者们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民宿选址与资源进行评价。
整体上看,我国民宿核心期刊研究方法日趋多元,但定性研究仍占主导位置,研究形式较为单一。
表5 主要研究方法
分析类型研究方法软件/技术应用代表性作者 定性分析扎根理论网络爬虫、Nvivo张海洲、范欧莉、王俊鸿 深度访谈法 刘美新、王敏、陈燕纯 田野调查法 赵飞、龚景兴、李忠斌 双钻石模型HMW王样 内容分析法网络爬虫房孟春 定量分析地理空间分析法ArcGIS、SPSS胡小芳、张海洲 问卷调查SPSS、AMOS游上、徐凌、刘颖洁、朱晓辉 IPA分析法卢慧娟、桑祖南、侯玉霞 SEM分析方法张圆刚、江景峰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杨娟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李德梅 Logistic回归模型皮常玲 混合分析层次分析法(AHP)SPSS龙飞、李德梅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与CiteSpace文献统计软件,对国内民宿核心期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如下:
我国民宿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核心文献研究成果大幅增加,主要刊发在旅游、经济、建筑、艺术等刊物,多学科交叉趋势明显,但核心文献总量和旅游专刊明显不足。研究作者及机构主要分布在广州、北京、福州、武汉、长沙等地,而浙江、云南、广西、江苏等民宿集聚区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却相对较低。研究案例地集中在浙江、广东等沿海区域,中西部地区涉入明显较少。研究理论与视角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背景为主,且理论应用较少。
在研究内容上,“民宿经济”“民宿设计”“对策”“旅游体验”“感知价值”“乡村文化”“共享经济”“影响因素”“经营管理”“空间分布”等关键词词频较高,是相关领域持续关注的热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民宿设计”“共享经济”“特色民宿”“传统村落”“民宿设计”等关键词聚类规模较大,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其中,对民宿体验感知的研究主要是从设施设备、安全卫生、文化、体验、价格、环境等方面构建问卷指标体系,而实验法等涉猎较少,同时也缺少对境外游客感知的研究;对民宿设计的研究主要与地域文化、创意设计等进行结合,研究范畴较为局限;对民宿经济的研究多从宏观视角进行表象分析,深层次探讨略弱,微观研究较为不足;对民宿空间分布的研究主要以GIS空间技术研究民宿空间分布差异等,而对选址、规划等探讨甚少。对民宿经营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较多,但所提出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较为普遍。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民宿核心文献在定性与定量研究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定性研究以田野调查、访谈法、扎根理论、文本分析法等为主,问卷调查与常规数理统计法等定量分析为辅,近几年以调查问卷和网络文本形式的定量研究逐渐成熟;而缺乏对实验法、混合分析方法的应用。
发展民宿仍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良好途径,但我国民宿业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尚未得到解决,这需要各领域学者在未来不断地加强对民宿各方面的深入研究,提高研究水平。结合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研究案例地上。我国学者应将目光重点向我国台湾、中西部地区以及外国的民宿转移,中西部地区是我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民宿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亟需重点研究;同时,通过研究境外较为优质的民宿区域,可以为我国民宿发展提供借鉴。
其次,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我国学者应重视多学科交叉应用和多领域融合研究,重点关注民宿经济可持续发展、差异化竞争、创业、人才培养、规范管理等核心领域,也可以向社区居民、民宿主人等微观视角及民宿主客互动关系、游客选择动机、社区居民及入境游客感知、网络营销及评价、服务创新、地方文化及新冠疫情对民宿影响等领域进行拓展和深入探讨。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借鉴国外期刊研究方法及范式,创建更加系统和多元化的定量研究模型,丰富民宿经济评价和游客感知评价方法。
最后,在科研单位和人才队伍上。政府部门应鼓励旅游类、经济管理类、地理类、建筑类、艺术类等学科的专业期刊提高对民宿研究的关注,鼓励高质量期刊通过设置主题专栏等形式吸引学者们对民宿研究的关注,提高民宿研究的地位;政府应重视民宿研究,增加民宿科研经费;科研机构之间应积聚力量,加强科研互动,组建民宿研究队伍,培养民宿人才,为我国民宿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活力。
[1] 侯玉霞, 胡宏猛, 郑密.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广西民宿业发展形势及对策机制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11-15.
[2] 傅吉清, 徐燚. 基于新农村乡土文化休闲的民宿设计探究[J]. 美术大观, 2019(10): 96-97.
[3] 胡宏猛, 侯玉霞, 魏园园.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民宿形象游客感知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1, 26(3): 34-39.
[4] 章梦霞, 郑新奇, 王开建.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测绘科学, 2018, 43(7): 180-186.
[5] 黄河啸, 费建庆, 朱奇彪, 等. 浙江省民宿经济与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科技通报, 2016, 32(9): 82-88.
[6] 陈瑾.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下我国民宿经济高质量创新[J]. 企业经济, 2020, 39(12): 69-76.
[7] 于凤霞, 高太山, 关乐宁, 等. 共享住宿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 2019, 38(7): 109-118.
[8] 张丹. 共享经济视角下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新规划[J]. 农业经济, 2019(8): 50-52.
[9] 范欧莉. 顾客感知视角下民宿评价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J]. 江苏商论, 2011(10): 37-39.
[10]焦彦, 徐虹, 徐明. 游客对商业性家庭企业的住宿体验: 从建构主义真实性到存在主义真实性——以台湾民宿住客的优质体验为例[J]. 人文地理, 2017, 32(6): 129-136.
[11] 侯玉霞, 吴忠军. 基于国内外游客IPA分析的民族特色主题民宿转型升级研究——以龙胜各族自治县平安寨、大寨为例[J]. 社会科学家, 2018(5): 72-80.
[12] 丁飞洋, 郭庆海.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开发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19(3): 254-258.
[13] 朱晓辉, 黄蔚艳. 基于调查分析的舟山乡村民宿旅游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2): 174-180.
[14] 刘颖洁. 中美在线民宿短租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比较[J]. 经济地理, 2020, 40(1): 234-240.
[15] 陈虎, 喻乐, 王颖超, 等. 民宿消费领域价值共创的机理推导与实证研究[J]. 旅游学刊, 2020, 35(8): 117-131.
[16] 李征. 茶文化融入民宿型酒店设计的发展研究[J]. 福建茶叶, 2017, 39(3): 187-188.
[17] 陈娟. 集体无意识对于现代民宿设计的启示与发展研究[J]. 艺术百家, 2017, 33(5): 260-261.
[18] 韩冬楠, 张博, 苗秀. 文化体验视角下牧区民宿厨房服务系统设计[J]. 包装工程, 2018, 39(10): 111-116.
[19] 钟光华. 基于生态休闲理念的丽水养生民宿创意设计规划及发展策略研究[J]. 美术大观, 2019(1): 146-147.
[20] 徐从意. 基于乡村民宿空间家具设计思考与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 2020, 41(12): 318-324.
[21] 商艳云. 地域性民宿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表达[J]. 新型建筑材料, 2020, 47(10): 183-184.
[22] 刘羽嘉, 潘滨, 李东泽, 等. 民宿无人值守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工程设计学报, 2020, 27(3): 389-397.
[23] 梁晶, 金晓雯. 基于乡村旅游导向的民宿视觉生态设计[J]. 社会科学家, 2020(9): 52-58+71.
[24] 郝诗雨, 赵媛, 李可. 厦门市民宿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2(6): 916-924.
[25] 张海洲, 陆林, 张大鹏, 等. 环莫干山民宿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J]. 地理研究, 2019, 38(11): 2695-2715.
[26] 龙飞, 刘家明, 朱鹤, 等. 长三角地区民宿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9, 38(4): 950-960.
[27] 郝倩倩, 沈世伟. 浙江省民宿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 36(10): 1165-1171.
[28] 胡小芳, 李小雅, 王天宇, 等. 民宿空间分布的集聚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杭州、湖州、恩施的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0): 1698-1707.
[29] 邓念梅, 詹丽, 黄进. 鄂西南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发展现状、风险及对策探讨[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 30(7): 880-882.
[30] 戴丽霞. 海南乡村旅游民宿发展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 2016(6): 46-48.
[31] 苏然. 产业视角下的乡村民宿品牌策划研究——以莫干山民宿为例[J]. 美术大观, 2018(9): 118-119.
[32] 魏燕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乡村民宿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 生态经济, 2020, 36(9): 135-141.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4.009
F719.2;F592
A
1674-327X (2022)04-0032-07
2021-1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162011);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开放基金一般项目(LYCY2020-04)
吴冬玲(1994-),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生。
伍进(1972-),男,广西玉林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许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