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艾滋病防治”通识课的教学启示与思考

2022-08-17 14:05陈述亮熊海蓉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0期
关键词:艾滋病思政大学生

陈述亮,熊海蓉,侯 炜,罗 凡

(武汉大学 基础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

一、学生选课情况分析

以武汉某综合性高校为例,从2005年开设“艾滋病防治”通识课程至今,共有5508名学生选修该课程,年均选课人数为367人。按照学院和专业分析,选课人数中非医学类学生共计4167人,占75.7%;医学类学生共计1341人,占24.3%。历来非医学类选修该课人数最多的学院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共计596人;人数最少的学院为国学院,仅1人;医学类选修该课最多的专业为临床医学专业,共计843人。上述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选修“艾滋病防治”课程人数众多,学生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需求迫切,且非医学类专业更甚。

二、学生学习情况

调查发现,医学专业学生在课前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超过其他专业学生;但在对“艾滋病防治”课程兴趣浓厚程度方面,其他专业学生要高于医学专业学生。根据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课堂内容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题,且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结课时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考试成绩相当,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能达到同样的水平。该课程可有效提高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且对高校艾滋病防治的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课程教学理念和设置

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我校于2005年开设“艾滋病防治”通识课,至今已有超过550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学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普遍提高,“艾滋病防治”课程的开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一直以“青春健康,预防艾滋”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技能、艾滋病防治政策、艾滋病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其次,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婚恋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

四、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健康教育结合实践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艾滋病防治”授课对象是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观看艾滋病相关纪录和宣传片等。但通过收集调查问卷发现,不同专业学生期望通过课程学习所获知识的侧重点不一样,医学专业学生更倾向了解艾滋病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研发的最新科研进展,以及艾滋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发现;非医学专业学生希望课程增设现场教学,通过深入艾滋病关爱组织了解和倾听艾滋病患者的故事,从而加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预防与控制等知识的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需求,不仅要融入艾滋病科学研究进展,呼吁更多医学专业学生能参与到攻克艾滋病的科研队伍中;还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艾滋病防治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积极性,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学生走进艾滋病关爱组织或者社区,近距离学习和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二)新媒体应用

该课程伴随互联网快速发展走过了近16年,在此期间学生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纸质报刊、书籍、宣传册和课件途径到目前的自媒体、互联网、公众号等多渠道途径。曾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多数认为微信平台宣传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微信平台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私密性好,可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率。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帮助其转变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的态度,摒弃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健康意识,需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利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艾滋病防治宣传知识;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巧妙地融入小游戏、微信小程序或开发相关的手机App,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三)性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经血液传播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然而,疫情由经血液传播转变为经性传播之后,艾滋病病毒感染由高风险人群,扩散到普通人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毒株亚型众多,重组频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新发感染在青年学生中增长较快,高校HIV感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艾滋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通过进一步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感染HIV以性途径为重要传播途径,且以男男性行为为主,这就对高校艾滋病防控宣传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艾滋病防治,务必要认真分析其感染HIV高发的具体原因,有的放矢,采取多角度、多途径的宣传手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同时要进行健康积极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念和性道德、性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性态度,拥有良好的性心理。

(四)思政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相结合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因此,面向高校学生的“艾滋病防治”通识课应首先对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及相关意识、行为的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基于此,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科学探索精神、学术规范、创新意识、医学伦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制度自信、家国情怀、价值认同)、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价值取向、道德风尚、社会责任感、文化包容)多个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艾滋病的生物学知识、流行病学特征(特别是青年学生群体中AIDS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具体措施、我国AIDS防治工作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以及AIDS疫苗、药物和发病机制等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具体见表1。

表1 “艾滋病防治”课程中包含思政元素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挖掘和提炼“艾滋病防治”课程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道德情操、人文精神内涵,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方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春风化雨般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这将对我国总体艾滋病防控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讨论

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重要中坚力量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防治艾滋病的主力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对艾滋病的知晓状况、相关态度及行为状况影响着艾滋病的流行趋势,高校承担着艾滋病防治的教育任务和使命。

我国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制定了各种有关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政策、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特别是2019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其中策略措施部分指出,由教育部门牵头实施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工程。为响应国家政策,积极遏制艾滋病流行,某综合性高校于2005年开设了“艾滋病防治”课程,至今已有超过550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达到了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艾滋病防治”教学相关要求。

通过对课程的总结分析发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虽然学生获得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来源多样化,但明显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不完善的特点,大部分学生仍需进行全面和系统性的学习。“艾滋病防治”通识课程的开设,使得预防艾滋病宣教活动在大学生中深入人心,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普遍提高,这对国家艾滋病防控政策的执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学生的专业背景不一样,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存在差异,因此,每学期应针对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调整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与学生专业背景相关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并联合使用公众号推送、微视频、微信小程序、手机App等新媒体,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针对医学和非医学背景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对于非医学背景的学生来说,应该注重科普性和简洁性,进行更多的现场教学,同时纳入更多的伦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对医学生应该设置更深入、更前沿的知识板块,同时加入更多的人文内容,增强医学生推广艾滋病防治的责任感和未来治病救人的模范示范作用。

同时,为顺应教育理论发展的需求和艾滋病当前的流行特征,在课程设置中,应在艾滋病防治基础知识部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涵,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教育等进入教材、融入课堂,使其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中,力争在传授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高校艾滋病教育旨在通过探讨艾滋病基本知识,剖析疾病流行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热点问题,如同性恋、性与性传播疾病、吸毒、贫困和妇女儿童感染,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认识到艾滋病的直接和间接危害及艾滋病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掌握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艾滋病预防和自我保护技能,还应学会多视角分析、思考艾滋病问题,最终强化艾滋病预防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和践行艾滋病防治宣传,为推进终结艾滋病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艾滋病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 世界艾滋病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