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芬
(中国音乐学院 教育学院,北京 100101)
声乐技能课程是一门以提升学生声乐演唱能力、音乐分析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音乐表现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能;教师在教学时要主动运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作为富含思政元素的音乐类课程,声乐技能课程以主题鲜明、具有家国情怀的经典声乐作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德育与美育、智育并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文化自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和学习具有“思政基因”的声乐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力量,使得学生在进行演唱的同时,将这种精神力量外化展现并传播,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声乐技能与思想道德的协同提高的目的。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机融合,即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种将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能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声乐技能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其授课形式也较为特殊,因学生歌唱条件的个性化,教师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教学或小班制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将更为直接,这也要求教师在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的同时,更需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及思政教育能力。另外,该课程中所运用的教材及歌曲范例,其大都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理念存在天然的内在关联,这也是声乐技能课程与课程思政能够有机结合的重要条件。声乐技能课程作为富含思政元素的音乐类课程,主要遵循“感受(美育)——学习(智育)——树立理想(德育)”的一般规律,即在音乐中感受文化、在兴趣中完成学习和在实践中树立理想,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音乐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瑰丽奇葩,不仅彰显着时代的特点,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不论是宏观的历史人文、时代精神,还是微观的情绪情感、内心纠葛,都被音乐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充分展露,透过听觉进入大脑,激起每一个参与聆听者的共鸣。由于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作为感受文化的手段,它是无可替代的。用音乐来感受文化的优势在于三点。首先,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其传达信息的方式与文字不同,是文字的感性补充,对于更立体、更多维度地感受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其次,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风格各有不同,但却不像非母语般难以学习,所以音乐能够更加快速、直观地为我们建立起对于不同文化的感性认识;再者,音乐较之文字,更容易深入听者内心与潜意识,这是由于文字在描述上相对更加理性与实际,而音乐则相对抽象和感性,能够更有效地结合每个人的内心情境,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不同文化的载体。在声乐技能课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学习主题鲜明、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经典声乐作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能通过演唱不同语言和风格的歌曲,达到在音乐中感受世界各国文化的目的。
歌唱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及表达是进行声乐技能实践的基础要素。歌唱能力训练是声乐学习中必不可少且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为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学生在演唱中能够控制声音的音量、音高、音色等因素,为完整演绎声乐作品提供技术支撑。为了加深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学生在演唱前除了要认真分析所演唱作品的曲式及和声,更要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与核心思想,这样才能在演唱中更为准确地表达出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声乐技能实践的过程既是展示、也是检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舞台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同时也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及今后亟待努力的方向。
声乐技能实践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追求向外呈现出的整体舞台效果,更重要的是演唱者能够从中获得个人价值观的提升与完善。专业学习的过程是课程思政融入的过程,而专业实践即舞台表演的过程,则是思政元素的内化于心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将学习中的感悟带上舞台,在舞台表演中再度激发和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这也使我们能更多地看到众多歌唱家们在舞台上满怀深情地歌唱。舞台赋予歌者的仪式感和庄严感能更好地调动歌者的热情去表达真挚情感,这种独特的体验感是其他课程形式无法比拟的,因为参与者在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切身感受和接收到这种显性的价值观输入。因此,在理论学习和舞台实践时所选择的声乐作品一定是经典流传的或闪耀着时代光辉的,多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家国情怀、弘扬人间真善美且艺术水准较高的声乐作品,学生在长期的熏陶和浸润中,必然会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构建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应立足课程实际,遵循学科发展及课程思政理念的一般原则,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及育德能力,充分挖掘声乐技能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50-54,并积极完善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机制。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将为声乐技能课程思政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引,从而更科学地实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需扎根时代土壤,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获得全方位的成长。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寻的过程,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是课程思政实施的蓝本和行动指南。通过实践与研究,将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原则总结为三项,即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科学性意味着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以扎实的专业教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客观精确的教学评价做支撑,该体系的成功构建,将在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课程体验、优化教学反馈等方面有良好的预期。实践性则要求该体系具有可行性,可以将其应用于实践并能够从实践中不断得到反馈,以能及时对该体系进一步发展和改良。时代性则要求该体系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与现实相结合,将鲜活的实践和创新理论作为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课程当中,并将思政元素贯彻至学生的智育、美育与德育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人才[2]175-180。
声乐技能课程从学校和学生的现实出发,把课程思政同声乐课程相结合,同向同行、协同合作。在教学中,突出对具有“思政基因”的声乐作品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注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共同推动声乐技能课堂教学的创新,还要善用各类“思政基因”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可以选用如《红梅赞》《我爱你,中国》这样具有爱国奉献精神的声乐作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全球文化视野的、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同时协同打造具有“思政基因”的精品声乐技能课程。
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就科学性和实践性而言, 我们应当注重两方面内容——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和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两者结合后便形成了先学习基础知识、逐渐内化为个人能力、最后付诸实践再给予基础知识反馈的过程,简而言之,即知识、能力、实践的递进过程。就时代性而言,艺术教育本身就是具有多层内涵的,有学者曾提到,“艺术教育在中国古代是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而存在的,作为一种全方位、多门类的教育方式,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内蕴智育、美育、德育的内涵。”[3]20-23根据研究和实践构建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按培养过程将其分为知识、能力、实践三个环节,按育人目标可将其分为智育、美育、德育三个维度,从而构成培养方向与育人目标交叉融合的“3×3”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根据上述原则和构建方法,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最终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声乐技能教育为手段的“3×3”声乐技能课程思政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该体系框架将智育、美育与德育三个育人目标贯穿于声乐技能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中根植理想信念,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作用,在专业实践中强调与价值观的同频共振,最终实现智育、美育与德育全方位发展的育人目标。
声乐技能课程思政的教学以学科知识教学为载体,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师生要转变在传统专业课学习中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声乐技能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声乐技能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与实施办法。
声乐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独特性注定了该课程天然的思政属性。声乐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且其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和小班制教学模式也更能够深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就是说,声乐技能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特别的思政课程。声乐技能课程思政的教学曲目库中有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它们不仅艺术价值高,并且就作品本身来说,都具备立意高远、家国情怀浓厚、追求真善美的属性[4]44-47。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选择具有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属性的声乐作品,同时也注重吸纳具有全人类共同理想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优秀国外声乐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使得声乐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更具深度。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具备高水平的声乐演唱能力以及有较好的艺术呈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课堂更生动、直观。同时还要增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演、唱的结合,融合舞台实践、作品理论学习等,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生硬地说教,不能出现专业和思政“两张皮”现象,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形成完善的、有温度的声乐技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声乐技能教学中,大部分师生只注重智育的培养,也就是只注重歌唱技能的培养,而较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德育资源的浪费。在声乐技能课程思政的开展中,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 教师自身不仅要注重德育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提高,又要思考如何将课程内容与思政理念相结合,而且还要思考如何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利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有效传导。对于学生而言,由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他们不仅是课程思政参与者、接受者,更是受益者。因此,作为声乐技能课程思政的共同参与者与实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分工与协作是该课程思政得以实施的关键。
1.教师——突出价值观引领,把控教学全过程
教师应当牢牢把握声乐技能课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势,落实教学任务。声乐技能课程教学中具有极强互动性和针对性,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需要探索如何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声乐作品和教学手段,同时还要巧妙地将声乐技能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完成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在遵循知识、能力、实践相统一的教学过程中, 还要突出价值观的引领[5]92-95。
声乐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众多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曲目,例如《我爱你中华》《江山》《我爱你,中国》《松花江上》等歌曲,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木兰诗篇》等选曲。教师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完全融入声乐课堂教学各环节和舞台实践当中,从而达到使学生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与价值观同频共振,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教育、舞台实践等各个环节[6]1-8。将传统的声乐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化为课程思政,其本质也是一次课程改革的过程,是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的号召。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声乐技能课程,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二者进行叠加或捆绑,而是需要重新对该课程进行开发,积极探索和挖掘该课程中隐性或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8]68-75。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领者与把控者,应打破原有学科教学模式的思维束缚,始终将育人放在课程教学的首位,这样才能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相统一。
2.学生——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
声乐技能课程作为一门富含思政元素的音乐类课程,其知识内容大都比较系统化,这一完整的教学体系将更加直接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9]44-45,将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学习中,学生依据知识、能力、实践三大模块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深度挖掘声乐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舞台实践中领略音乐的深层魅力,以课程思政促进学生声乐技能和思想道德的全面提高,使学生注重品德与技能并行,在育能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声乐技能课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青年人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 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敢当担的时代新人。
如果说传统的学科教学之侧重点在于育能,那么今天课程思政的侧重点则在于育人,育能固然是育人的一种,但课程思政所提倡的育人更是育全方位的人。声乐技能课程思政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文化自信,深度挖掘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领略音乐的深层魅力,感受其蕴含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声乐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应当积极尝试将音乐教学与课程思政充分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音乐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中加深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课程思政的受益者是广大青年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青年学生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当代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难得的建功立业机遇,青年一代要在强化政治理论、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能力、防范政治风险等方面加强学习历练,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为新时代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