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唐姗姗
泗水村23户被拖欠长达10余年的卖粮款终于全部回到农民手中。事情圆满解决后,村民给驻村工作队送来锦旗
“司法帮扶解民难 十载欠款一日还”“真帮实助解民困 鱼水相融检民情”这两面锦旗,一面挂在吉林省检察院驻吉林省龙井市老头沟镇泗水村工作队中,另一面挂在吉林省检察院中。
从2016年开始,吉林省检察院通过村民申诉和驻村工作队的调查,帮助村民追偿粮食被骗款,为因案致贫的村民发放司法救助金,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感激。
该案被评为最高检“控申为民办实事”百件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典型案例。在这起案件里涉及23户被骗村民,多个破碎的家庭,以及170多万元的粮款。
吉林省检察院检察人员王利斌在担任龙井市老头沟镇泗水村第一书记时发现,大家都在忙碌的时候,却有几户贫困农民根本没有准备春耕。经过深入走访,村民刘秀林告诉他,他们家两年前把粮卖给了姓林的粮贩子,粮贩子出的钱比别人家高一些。第一年,粮贩子确实及时把卖粮的钱给结了,可是从第二年开始,粮贩子在交了定金后,就称临时周转不开,先打欠条,之后再付尾款,结果到现在连一分钱的尾款都没收到。
王利斌第一时间将泗水村的情况向吉林省检察院作了报告,随后,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三级检察院组成联合驻村工作队,进驻泗水村开展全面调查。
经过细致排查,工作队发现泗水村共有23户农民的卖粮款迟迟没有拿到,涉及金额达177.72万元。事发经过都较为一致,即收粮人以略高于市场标准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刚开始及时给付卖粮款获取村民信任,后来慢慢开始拖欠,有的收粮人被农民“逼急了”会多少给一点,而有些收粮人则是在拉走粮食后音信全无。
为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农民要回卖粮款,工作队分头与收粮人取得联系,详细了解迟迟不给付卖粮款的具体原因,对承认拖欠卖粮款且有偿还意愿,但因种种原因无法尽快一次性偿还的收粮人,检察机关协助其与卖粮村民签订分期偿还或约定最后一次性偿还日期的民事合同,督促收粮人积极给付卖粮款。对虽然承认拖欠卖粮款,但坚称自己无力偿还的收粮人,检察机关则协助卖粮村民搜集相关证据、起草相应文书,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申请民事强制执行,通过司法途径救济追回卖粮款。通过上述两种方式,驻村工作队帮助卖粮村民快速追讨回卖粮款110.1万元。
然而,在追讨过程中发现,有些收粮已完全失联,已涉嫌诈骗犯罪。在吉林省检察院指导下,龙井市检察院依法启动法律监督程序,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办理,并提前介入引导侦查。龙井市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立案后对3名犯罪嫌疑人开展网上通缉,最终将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
在办案过程中,公安机关发现3人在延边州其他市县也存在同类诈骗行为。为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延边州检察院积极推动州公安局成立了“331”专案组,最终破获一起辗转于延边州8个市县作案,以收粮为名,骗取粮食60余万斤总价44万余元的团伙犯罪。3名被告被判处五至十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被责令退赔相应损失。
由于犯罪分子已经将一部分赃款用于个人挥霍,无法追回。为了让受骗村民能够及时从被害的阴影中走出来,回到正常生活轨道上。吉林省检察机关迅速启动司法救助程序,省、市、县三级院联动对6户生活困难的村民开展救助,累计发放司法救助金15.5万元,帮助他们解了“燃眉之急”。至此,泗水村23户被拖欠长达10余年的卖粮款终于全部回到农民手中。
案件看似结束了,但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开始。
为切实提升对困难群众,特别是困难农民实施司法救助的精度和广度,吉林省检察院先后推动13家省级单位合力构建起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2+1”制度保障体系,形成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新格局。
2021年8月4日,吉林省检察院与省法院、民政厅、教育厅、司法厅、人社厅、医保局、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的实施意见》,推动由一次性救助、单一金钱救助向多元救助和长效帮扶转变;8月18日,吉林省检察院与省高级法院共同倡议省慈善总会设立了“吉林省司法救助慈善基金”,并联合印发了《吉林省司法救助慈善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拓宽了司法救助资金来源渠道;8月31日,吉林省检察院会同省委组织部、省高级法院、省乡村振兴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国家司法救助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帮扶衔接机制意见》,进一步解决农村司法救助工作缺乏地方配合、进展缓慢、工作不够细致精准、农民主动申请少、案件线索不多等难点问题,为符合条件当事人开通司法救助“直通车”。
据了解,2019年10月以来,吉林省检察机关运用经济救助与心理疏导、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等个性化、差异化救助手段,引入社会保险、民政救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救助途径,共办理扶贫对象司法救助案179件,发放救助金458.5万元,将检察温度传递给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