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奂休 图:由“画廊周北京”与各参展机构提供
“疫情之下,你有多久没逛过线下艺术展览了?
作为重启2022年内地当代艺术活力的首批重要活动之一,第六届画廊周北京(Gallery Weekend Beijing)于7月初收官。为期9天的画廊周北京,在疫情中“打响头炮”,让清冷的798又恢复了往常的烟火气,也为已经安静许久的北京艺术圈注入了不少活力。
其实,画廊周这一形式早已在国际遍地开花,六个年头的画廊周北京,今年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变化?又将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
画廊周北京 Gallery Weekend Beijing 现场
首届画廊周北京启动于2017 年3 月,与传统意义上以艺术品交易为目的的艺博会不同,它围绕北京地区艺术机构的最新展览,展开为期9 天的艺术活动,包括媒体预览、工作室探访、收藏探访、VIP 之夜、公众日的对话、论坛、表演、艺术之旅等丰富项目,以期形成艺术集群效应,为国内外的艺术从业者、爱好者与藏家提供一个深度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今年的画廊周北京以“共享”为主题,在疫情波折重重的情况下仍联合30 余家画廊与非营利机构,呈现40 余场丰富的当代艺术展览,本身就诠释了“共享”的独特意义。
画廊周北京总监王一妃这样表示:“今年无疑是画廊周北京最艰难的一届,也是最令我们自豪的一届。不论是项目本身,还是我们的合作方与观众,都充分体现了北京作为国际重要的当代艺术都市的韧性与创造力。作为 2022 年在中国内地举办的首个大型当代艺术活动,画廊周北京的成功举办重振了行业士气与观众的信心,国内外藏家、媒体与公众的持续参与也引发了沉寂已久的本土当代艺术面貌的复兴。我们的工作立足于‘共享’与创新,在这一届中,我们切实看到了项目焕发的新活力和潜在的无限可能。”
本届画廊周北京主单元继续往年的理念,展现本土画廊与机构的多元样貌,以个展和群展的方式呈现国内当代艺术展览。以“共享”为主题增设的特别展览“交叉的宣叙调”则是由本届画廊周北京联合北京中间美术馆与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邀请来自两家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四位年轻策展人共同策划,呈现了参展画廊的20 余位艺术家作品,囊括影像、装置、雕塑、绘画等在内的多种媒介,共同解读北京地区多元的艺术生态。
如果说本届画廊周北京最值得铭记的一件事,那就是它为这座城市注入新鲜的动能与活力,一扫之前疫情带来的阴霾。在持续的旅行限制和防疫政策下,今年画廊周北京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模式突破地域局限,持续吸引着来自本地和世界各地的观众,9 天活动期的实地到访人数逾12 万人。
放眼国际,画廊周这一形式早已不是新鲜事 ,比如柏林画廊周、伦敦画廊周、首尔画廊周等。如何立足北京,创造一个让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当代艺术平等对话的平台?是画廊周北京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画廊周北京勾连的参与主体已经涵盖了画廊、美术馆、非营利性机构、藏家、公众等多方面,这意味着它既要兼顾市场和公共教育,又要平衡营利与非营利机构不同的利益和诉求。所以,画廊周的项目除了主单元外,早在2019 年就推出了自主策划的新势力、公共和艺访三个特约单元。比如,今年艺访单元邀请7 家扎根全球艺术中心的国际画廊亮相,加深了国内画廊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对话。由艺术家葛宇路发起的公共单元特别项目“共同的‘专列’”,搭载8 位艺术家不同媒介的艺术作品,在以798 艺术中心为起点铺设的轨道上行驶,探索着公共空间容纳艺术的新的可能性。
画廊周丰富的项目和愈加人性化的安排,为参与人群做了一个很好的分层与分流,这也是画廊周模式的优势之一,这也让大家把关注点更多放在展览和艺术作品上。
画廊周北京2022 主单元特展“交叉的宣叙调”B 厅“俯下身来”展览现场
里克力·提拉瓦尼和托马斯·拜勒特别项目“明日之问”展览现场,格莱斯顿画廊
本届画廊周北京亮点颇多,不少机构带来了艺术家的最新创作或首次亮相中国的国际项目。
比如首次参加的巴黎桑塔画廊,带来了西班牙艺术家何塞·玛丽亚·西西里亚(José María Sicilia)的中国首次个展,回溯其过去20 余年的创作;常青画廊带来德国艺术家——托比亚斯·雷贝格(Tobias Rehberger)的北京首次个展“我是我-除非假装自己是她”,他曾凭作品《你所爱的,亦导致你哭泣》获第53 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2019 年也曾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首个中国机构个展“如果你的眼睛不用来看,就会用来哭”;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推出“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是罗中立在北京首次举办的大型回顾展,也是他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回顾,试图通过展出的200 余件作品重返其50 多年的艺术历程;艺·凯旋画廊展览“人类境遇:比拟、寓言及隐喻”,是德国艺术家维尔纳·巴特纳(Werner Büttner)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涵盖了巴特纳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期至今约30 年的代表作品。他与马丁· 基彭勃格 (Martin Kippenberger)和阿尔伯特·奥伦(Albert Oehlen)一起作为“坏画”三杰。此外,木木美术馆 (钱粮胡同馆)的美国艺术家布鲁斯·瑙曼在国内的首次大规模机 构个展“OK OK OK”仍在进行中,从1960 年代晚期他在工作室进行的早期表演和实验,到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对图像捕捉技术的运用均有所展现。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的皆藤斋个展是本届唯一参展的日本艺术家展览。还有格莱斯顿画廊呈现的特别项目,展出泰国艺术家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和托马斯·拜勒(Thomas Bayrle)的新作品。
本届画廊周北京在立足本土艺术生态同时,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主动融入国际当代艺术,呈现崭露头角的前沿当代艺术,试图从另一面解读北京多元异质的艺术生态。
《我是我-除非假装自己是她》展览现场,常青画廊北京空间
“元宇宙序曲—数字对撞机”展览现场
本届画廊周北京还尝试“破圈”、打破行业壁垒。随着藏家观念、艺术观念的转变,艺术早已不是一个小圈子文化。很多新兴藏家、年轻的艺术爱好者都喜欢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去了解艺术。
本届画廊周北京分别从“自由定艺”、“聚焦现场”和“艺术赞助人”三个主题切入,以线上视频的形式让观众了解本届画廊周北京的相关艺术项目。比如和抖音合作推出线上看展、云端派对、用音乐去解释艺术等活动,通过云端导览和云端派对两大模块的精彩内容收获了689 万的在线观看量;而作为观众的“私人艺术向导”,结合了语音导览、视频专题、在线直播×VR 观展、AR 艺术地图和开幕直播的“虚拟+现实”的混合模式,让观众的观展体验更加立体有效。
此外,本届画廊周还策划了“听鉴展览”语音导览服务,邀请到30 余家参展画廊和美术馆馆长、画廊主、策展人等亲自录制了40 多个当代艺术展览的语音导览,挖掘展览的深层内涵,通过为观众阐述背景信息来起到激发和引导思考的作用,启发观众探寻获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对于元宇宙和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的探索和融合也是本届画廊周北京的看点之一。画廊周联合元宇宙数字艺术平台推出元宇宙主题的沉浸式展览,把艺术与科技进行了创意结合。在街道上也设置了提供元宇宙场景体验的点位。同时,在活动期间面向公众展示和发放一些NFT 作品。纵观本届画廊周北京的活动策划,不管是“虚拟+现实”的混合体验模式,还是对元宇宙、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的关注,都体现出了其在“后疫情”时代的应变之道与不断思考,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艺术行业在遇到困境时积极寻找出口的顽强生命力。
此前,或许有人会疑惑,随时可以来798 看展,为什么一定要在画廊周期间来?如今看来,在疫情中让如此大型精彩的线下活动落地,这个理由似乎已经足够充分。
自2017 年至今,走过六个春秋的画廊周北京不论从项目还是内容均日趋多元化、国际化、人性化发展。此次画廊周北京以798 艺术区为据点,辐射北京多个艺术园区,不断拓展画廊周的发展模式,立足本土,交流国际,拥抱变化,线下与线上活动深度联结,顺势而为,探索元宇宙,为北京略显平静的艺术生态注入了一剂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