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历史嬗变与深化路径

2022-08-15 00:44陈胜锦黄艳芳
关键词:底色革命中国共产党

陈胜锦,黄艳芳

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历史嬗变与深化路径

陈胜锦1,黄艳芳2

(1.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2.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主动作为的强烈使命担当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革命、伟大建设和伟大改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里,中国共产党成功塑造了以“干革命谋救国—开天辟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以“搞建设谋兴国—改天换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以“抓改革谋富国—翻天覆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以“创伟业谋强国—惊天动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淬炼出风华正茂“大党的样子”。站立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应当着重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个向度进一步塑造和展现党的使命担当形象。

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历史嬗变;深化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党的使命担当形象也走过了极为不平凡的百年历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1]作为当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大执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2],大就要有大的形象。抚今追昔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使命担当形象,并一以贯之地推动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现实转化。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之际,对中国共产党塑造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担当形象的百年历史嬗变及其深化路径进行全景式回顾、系统性总结,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各项工作和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以“中国共产党形象”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学界对百年来党的形象塑造相关内容进行了不少研究。学界主要是从廉洁说、奋斗说、国际说、理论说、自我革命说对党的形象塑造进行探究,如焦晓云从廉洁政治、廉洁队伍、廉洁作风、廉洁纪律、廉洁制度五个向度阐释了党的廉洁形象[3]。齐卫平从党是干什么的、怎么干的、干成了什么、还将如何干四个维度论析了百年大党的奋斗形象[4]。刘克利和冯誉萱从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伟大实践出发,论述了党向世界呈现出土地革命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政党的国际形象[5]。冯刚基于党成立一百年以来的光辉历史对党的形象进行审视,认为党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而使党的理论形象得以形成和确立[6]。丁长艳和王静静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革命性、纯洁性三个维度探析了党的自我革命形象[7]。综上可见,学者们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进行了热烈而持续的探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探析党的廉洁形象、奋斗形象、国际形象、理论形象、自我革命形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和做好新时代党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与此同时,当前学界似乎尚未对中国共产党形象谱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尤其是还没有对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塑造进行深度性探究和系统性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的塑造,事关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抓手。对此,十分有必要基于当前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突破与创新此课题的学术研究空间,深度发掘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历史嬗变与深化路径,为进一步推动党的形象塑造的相关研究工作纵深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学理支撑与经验镜鉴。

二、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历史嬗变

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的塑造,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党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展现出其使命担当精神气质的过程。这深刻意味着,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塑造既是一个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相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展现使命担当精神气质的确证过程。质言之,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绝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植根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伟大实践中,贯穿于党的伟大革命史、伟大建设史、伟大改革史、伟大复兴史的全过程。从整体发展脉络对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历史嬗变进行详细考察可以发现,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分别塑造了以“干革命谋救国—开天辟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以“搞建设谋兴国—改天换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以“抓改革谋富国—翻天覆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以“创伟业谋强国—惊天动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1.以“干革命谋救国—开天辟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近代以降,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无情地把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面对山河破碎、战乱不已、妻离子散、饥寒交迫的悲惨图景,无数爱国人士奋起抗争,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实践中,寻找救国救民于万丈深渊之中的人间道路。但无论是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代表的戊戌变法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掉进“失败宿命圈”,也就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直至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催生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迎来了黑暗后的璀璨曙光,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不可避免地落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的肩膀上。“中国共产党是因使命而诞生的政党”[8],其形象不仅建基于其历史使命之上,还汲取了其历史使命的精华养料并同其历史使命深度融为一体。自1921年成立之时起,党就旗帜鲜明地把“革命救国”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在履行历史使命的具体实践中塑造出以“干革命谋救国—开天辟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具体表征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革命纲领和决议。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张内嵌着该政党使命特质、使命基因、使命密码的形象名片。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分别规定了党的根本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联合共产国际”[9]、中心工作是“成立产业工会组织,向工人阶级宣传党的革命理论,领导工人阶级开展革命运动”。由此可见,党的一大纲领和决议为党塑造以“干革命谋救国—开天辟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提供了重要的法理构架和必要的内容支撑,并且深刻指明了组织工人阶级运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和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党塑造以“干革命谋救国—开天辟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的重要方法论依据。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党在现阶段的行动方针和革命任务”[10]是组织领导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消灭帝国主义殖民势力和推翻本国封建军阀黑暗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一民主革命纲领与中国国情内符外合,是党在探索革命救国道路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产物,进一步加深了党对中国革命规律的系统性认识与综合性把握,为党塑造以“干革命谋救国—开天辟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提供了关键砝码。

二是推进革命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期间,党统筹推进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一体化建设,使党的以“干革命谋救国—开天辟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深深镌刻在老百姓脑海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党深刻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的最大经济问题,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和发展农业生产,使根据地农民由“土地的奴隶”转变为“土地的主人”,极大释放了根据地的生产力和实现了根据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大大激发了根据地农民参与革命的昂扬斗志。在文化建设方面,党在1931年颁布的《文化问题议案》中指出,要竭力革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道德、旧宗教、旧风俗、旧传统、旧教育,大力发展站稳工农阶级立场、代表工农阶级利益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在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同时增强其政治意识、斗争意识、革命意识。在政治建设方面,党在根据地协同推行民主选举制度和参议会制度,并以“三三制”为原则导向,推动根据地组织政权有序建设,切实保障普通老百姓和党外民主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各项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对党和革命的认同度、支持度、拥护度得到内涵式强化。

三是高举武装斗争大旗。“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11],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既是中国革命的逻辑范畴与必要形式,又是党的使命范式与形象宣告。大革命失败后党清醒地觉察到,如果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以及放弃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就不能巩固根据地和夺取政权”[12],就无法完成中国革命的艰巨任务和塑造党的使命担当形象。为此,党始终秉持“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革命理念,坚定不移走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先后进行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嚣张气焰,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由“卑躬屈膝”到“站立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受辱挨打”的悲惨局面一去不复返。在武装斗争中,党始终秉持民族大义、国家大义、人民大义,以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奋不顾身的革命情操及强烈的使命担当,向世人展示出以“干革命谋救国—开天辟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2.以“搞建设谋兴国—改天换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既面临着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结束后“一穷二白”的艰苦境遇,又面临着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新一轮政治攻击、经济封锁、文化侵略、军事威胁、科技打压。基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党自觉把“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即“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在履行这一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中锻造出以“搞建设谋兴国—改天换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的新解放区尚未废除封建土地制度[13],因此,“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有全盘考虑之必要”[14]。1950年冬至1953年春,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解放区开展了一场内容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影响之深远的土地改革运动,颁布了具有现实指导性、强烈针对性、突出原创性、科学可行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经过土地改革的壮举,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广大农民实现了由“农村的客人”到“农村的主人”的主客体重大转变,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拓展性解放与深度性发展,整个新解放区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

二是实行“一化三改”。1953年底党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其中,党将“一化”和“三改”分别喻为“鸟之主体”与“鸟之两翼”,两者互为前提、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经过轰轰烈烈的“一化三改”,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提升。由此可见,“一化三改”既注重生产力的内涵式发展,又注重生产关系的结构性变革,充分折射出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程度更加深入、把握程度更加牢固、运用程度更加熟练,生动展现出党以“搞建设谋兴国—改天换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三是开展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16]194面对“大跃进”给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党敏锐觉察到,经济建设既不能人为般任意“抬高”指标,也不能人为般任意“压低”指标,而是要立足于中国的最大实际,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此,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强调,要把“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着力破解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实难题,努力扭转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和经济发展效益不佳的被动局面,使国民经济建设由“大跃进”阶段转变为“调整发展”阶段,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由失衡到守衡、由低质量到高质量、由低效益到高效益的重大转变。由此可见,党在着手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过程中,其以“搞建设谋兴国—改天换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跃然纸上。

四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和法制建设。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置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位置。在党看来,“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17],任何国家没有文化就发展不起来,任何民族没有文化就兴盛不起来。为此,党坚定不移地把“二为”“双百”“双用”作为文化建设的定盘星与指南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大繁荣大发展,使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话语权、文化主动权和文化发展权得到了实质性强化。在这一时期,党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颁布了“五四宪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了以“支撑性为主体、配套性为辅助”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使法制不断走向立体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纵深发展和实现国家兴盛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

3.以“抓改革谋富国—翻天覆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洞悉到当今世界的主题已经由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党基于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新情况,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议题,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特征相结合”这一主线,对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度性剖析、系统性总结,果断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做出了将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由此可见,党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命就是“抓改革谋富国”,呈现出的形象样态就是以“抓改革谋富国—翻天覆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具体而言,主要表征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党深刻认识到,贫穷和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范式,强调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党的第一要务,主张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此,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推动城乡经济体制一体化改革,实现两者上下衔接、左右互通、互促互进、协同发展。并且,党还强调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微观”与“宏观”、“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两种主体”“两种机制”的联动调节功能,实现国家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由此可见,党在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推动中国经济于合理区间内健康发展,充分展现出以“抓改革谋富国—翻天覆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二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看来,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事业中起到“总开关”作用,如果“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18]176,就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如期实现。为此,党以求真务实理念稳步推进政治体制系统性改革。一方面,全面推进国家职能机构改革,消解职能机构臃肿问题,提高职能机构的行政效率,增添职能机构的行政活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杜绝一切形式的官僚主义、特权主义、腐败主义,营造绿色健康的政治生态。此外,积极推进民主法治改革和建设,确保人民群众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义务,拓宽人民群众释放自身能力和表达个人意见的政治空间,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力、行动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勾勒出以“抓改革谋富国—翻天覆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党清醒地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8]274“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6]86,科技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9]15,使国家由贫穷落后转变为富裕先进。由此,党对科技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断优化科技体制的逻辑结构,丰富科技体制的内容和形式,提升科技体制的物质转化能力。一方面,赋予科研机构更多的自主权、管理权、经营权,避免“一手包办”“只手遮天”的情况发生,减少行政命令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管制”和“干涉”,进一步激发科研机构主动求索、积极创新、勇攀高峰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尊重和保护科技人才,完善科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设立国家科技成果奖,提高科技人才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打造一支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渊博学识的科研人才队伍。可见,党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生动呈现出以“抓改革谋富国—翻天覆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4.以“创伟业谋强国—惊天动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历史的新方位、新起点、新阶段,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发展新局面,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基于此背景,党的主要任务和时代使命就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接续奋斗、艰苦奋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在履行这一任务和使命的实践中,向世人生动展现了以“创伟业谋强国—惊天动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建设伟业。在党看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1]233,在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前期刺激政策方面分别处于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在需求、供给、预期方面分别面临着收缩压力、冲击压力、转弱压力,形成了“三期叠加”“三重压力”的复杂图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此新变化新情况。对此,党领导人民深入推进经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特点、绿色作为经济发展的普遍形态、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经济发展的各项短板,厚植经济发展的固有优势,构建国际国内双向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19]36的骄人佳绩,实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由此可见,党在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建设伟业的过程中,展现出以“创伟业谋强国—惊天动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二是领导人民创造政治建设伟业。十八大以来,党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和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动政治建设走深走实,使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了新的台阶。一方面,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主体性地位,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彰显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发出人民声音、讲好人民故事;另一方面,党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党的领导与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有机结合,联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发展。除此之外,党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极大促进了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和大发展,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由此可见,党在领导人民创造政治建设伟业的进程中,生动刻画出以“创伟业谋强国—惊天动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三是领导人民创造文化建设伟业。党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国家发展、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2]160。基于此,党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奋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方面,党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在内涵上具有现代借鉴价值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陈旧的东西加以认真改造,使之具备符合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要求的新内涵与新表达形式,赋予其全新的活力、动力与魅力;另一方面,党又基于现存时代之最新动态不断拓展延伸和修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使其吸引力和影响力获得硬核式增强,“形成一个有益于人民群众的良性循环文化生态系统”[23]。由此可见,党在领导人民创造文化建设伟业的实践中,勾画出以“创伟业谋强国—惊天动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四是领导人民创造社会建设伟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2]3十八大以来,党着眼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大局,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价值旨归,加大社会建设的力度、硬度、深度和温度,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建立了覆盖全民、权责清晰、公平正义、内容正确、逻辑严密、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在扶贫、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收入分配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强烈针对性、突出原创性、显著前瞻性的重大举措,有力地解决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社会现实问题,实现了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由此观之,党在领导人民创造社会建设伟业的过程中,充分映现出以“创伟业谋强国—惊天动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五是领导人民创造生态文明建设伟业。在党看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19]5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对此,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性治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坚决反对“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井底之蛙式看法”和“半瘸子式行为”,制定出内容科学、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层级明确的生态文明保护制度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文明监督责任制。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以及其他生态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实现了生态保护的历史性突破、全局性发展,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碧海蓝天、繁星璀璨、风清气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瓜果甜润、田园风光等多维一体的生态文明需求,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能添色。由此可见,党在领导人民群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深刻呈现出以“创伟业谋强国—惊天动地”为底色的使命担当形象。

三、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深化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4]作为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发展的伟大历程,经历了百年岁月的接续洗礼。与之相随,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也走过了百年发展历程和经历了百年岁月洗礼。当前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时刻,党应当着重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个向度进一步深化与拓宽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塑造路径,使伟大光辉的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形象更好地、更清晰地、全方位地呈现于世人脑海中。

1.基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理论指南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5]同样道理,没有科学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就不会成功塑造。世所皆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既为人类解释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又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理想道路。因此,党应当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同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塑造工作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成功塑造。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层面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的具体实践。

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6]411换言之,“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以及各国工人政党中最革命、最先进的部分,共产党迥然不同于其他一切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政党、一般工人政党在内),共产党人在本质上除了代表人民普遍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私利。”[23]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塑造使命担当形象的实践中,应当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置于首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乱心事”“闹心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

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真正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7],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26]165,人们的脑力、体力和其他各方面能力均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基于此,党应当把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融入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实践中,在深入推进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塑造党的使命担当形象。

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并不是由某个杰出人物创造的,也不是由唯心主义者口中的“上帝救世主”创造的,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积累、科学文化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等领域起着本原性、主体性、革命性、决定性和战略性作用。党应当继续高举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剧中人”和“剧作人”的唯物主义旗帜,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时刻坚守人民阵地,坚定不移走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做到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此基础上实现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成功塑造。

四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塑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同社会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耦合联动的。因此,党在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时,应当从社会总要素出发,牢牢把握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塑造与社会其他要素的逻辑关联,找准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塑造与社会其他要素的交汇点和耦合处,进而实现在统筹两者关系的前提下推动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成功塑造。

2.关键抓手: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动力保障

如何永葆党的使命担当形象,是当前摆在党面前亟需深度思考和不断解决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唯有旗帜鲜明地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才能够找到塑造使命担当形象的良方,才能够从真正道义上向人民群众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担当形象。其中的“自我革命”是一种将积极主动态度作为根基的,以自我警醒、自我扬弃、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我超越为内核要素的,以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目标靶向的伟大革命性行为,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8]。历史与实践都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形象既不是别人恩赐的,也不是某个人物任意捏造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的硬核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的动力保障。因此,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党应在大力推进自我革命中进一步塑造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具体来说,应从如下方面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动力保障。

一是持续推进思想建设方面的自我革命。思想不牢,地动山摇。思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思想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思想的混乱是最危险的混乱。党应科学研判思想领域面临的诸如动摇、滑坡、混乱等风险挑战,加大思想建设的自我革命力度和硬度,坚定不移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同志的大脑,使党员同志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党员同志在党为党、在党言党、在党爱党、爱民为民的党性意识和宗旨意识,继而实现以思想建设的自我革命带动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塑造。

二是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方面的自我革命。作风问题和纪律问题不仅关乎着党能否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还关乎着党能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完全信任与普遍支持。对此,党应下足猛药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的自我革命,对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侵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29]122进行根源性整治、震慑性整治、网格化整治、“曝光式”整治、全过程式整治,将寄生于党肌体内并对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致命威胁的毒瘤连根拔起,最终实现以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自我革命带动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塑造,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了观察和识别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窗口”[30]。

三是持续推进组织建设方面的自我革命。“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29]595,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重要武器”。因此,党应强化组织建设的自我革命力度和效度,重点从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整治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入手,使软弱涣散的党组织由弱化到强化、由边缘化到中心化、由虚化到实化转变,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行动力、战斗力和生命力,由此实现以组织建设的自我革命带动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塑造。

四是持续推动政治建设方面的自我革命。“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31],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此,党应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推进政治建设的自我革命,重点在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上做好文章,使全体党员同志增强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端正政治行为,继而实现以政治建设的自我革命带动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塑造。

五是持续推进制度建设方面的自我革命。制度建设不仅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强党、强国、强民的长远之策和根本之策。对此,党应以党章为基本遵循推动制度建设的自我革命纵深发展,扎实推进党内制度的立、增、改、废、释工作,构建结构严密、程序规范、配套完善、运作高效的党内制度体系,不断增强党内制度的时代性、引领性、适应性和衔接性,切实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继而实现以制度建设的自我革命带动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塑造。

3.重要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价值支撑

“政党形象的好坏取决于公众对其执政理念、执政行为和执政绩效的认同和支持,最关键的还是执政理念是否以人民为中心。”[32]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史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党塑造光辉形象的内在必然条件。因此,站立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应当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信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最硬的底气、最强的实力,坚守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唯物主义信条,坚持把人民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坚实根基、本源动力,进而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至关重要的价值支撑。

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纾解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问题。世所皆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6]146。“现实的人”作为一种有血有肉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其要想获得生存基本权限,就“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3]。对此,党应当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形形色色物质需求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消解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物质需求难题,确保人民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行、不愁医等,使广大贫困群众由过去的“吃不饱”图景转变为现在的“吃得饱”图景、由过去的“穿不暖”图景转变为现在的“穿得暖”图景、由过去的“住不牢”图景转变为现在的“住得稳”图景、由过去的“行不便”图景转变为现在的“行方便”图景、由过去的“看病难”图景转变为现在的“看病易”图景等,继而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

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纾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问题。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囊括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公平正义的需求、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等。基于此,首先,党应当牢固树立文化是植根于人民、生长于人民、发展于人民、繁荣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文化建设理念,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的文化建设方针,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建设规律,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跃迁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其次,党应当牢固树立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发展性需求、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规定性要旨,认清公平正义的本质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式深化与外延式拓展,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实功夫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朝着正确方向、沿着科学轨道波浪式前进和飞跃式发展,积极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关键内容要素的立体化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多元化、动态化和精确化需求。

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党应当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群众精神需求重要范畴的科学理念,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群众实现精神愉悦、心态积极、心灵安定、生活幸福的内在逻辑,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置于党治国理政的第一位,积极构建立体化、多样化、谱系化、链条化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方法,提高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元能力、元实力和元定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财产安全的深层次、宽场域、高阶位需求。质言之,党应当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公平正义需求、生命财产安全需求来实现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成功塑造。

结语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党的使命担当形象深度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党在革命时期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奋战,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在建设时期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促使中华民族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改革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在新时代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迎来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站立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历史时刻,要以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塑造重要论述为指引,将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塑造同现代治理理念有机结合起来,重点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理论指南、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动力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为党塑造使命担当形象提供价值支撑三个向度进一步塑造和展现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继而不断擢升百年大党的生命力、青春力、持久力和战斗力,使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未来继续走向成功。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02(02).

[3] 焦晓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洁形象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0):26-31.

[4] 齐卫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形象塑造的话语表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3):3-12.

[5] 刘克利,冯誉萱.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历史考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2):1-8.

[6] 冯刚.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形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40-46.

[7] 丁长艳,王静静.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政党形象构建:挑战与应对[J].社会主义研究,2021(2):16-23.

[8] 张跃国.百年大党历史身份的建构逻辑:代表观与工具论的合一[J].开放时代,2021(3):14-30.

[9] 张士义,王祖强,沈传宝.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15.

[10]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80.

[1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0.

[12] 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63.

[13] 王树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2

[1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6.

[15]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1.

[1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7]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0.

[1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

[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3] 陈胜锦.生成逻辑·内涵解析·实践理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三维探赜[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5-25.

[2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5]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29]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0] 齐卫平.党的作风建设:百年回望及经验启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7-24.

[31]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794.

[32] 郭国祥,向燕君.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百年探索及其基本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21,(3):1-10.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Historical transmutation and deepening path of the imag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CHEN Shengjin1,HUANG Yanfang2

(1.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Since its foun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with a strong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taking the initiative, has united and led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carry out great revolution, great construction and great reform, making the Chinese nation having achieved the tremendous transformation from standing upright to becoming prosperous and growing in strength. In the course of its magnificent century-long history, the CPC has successfully created the image of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arrying out the epoch-making revolution to seek the salv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image of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reconstructing and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e image of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to make the country prosperous, and the image of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initiating a cause of tremendous importance to build China into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has tempered the image of a major political party in its prime. At the great historical moment of embarking on the new journey of fully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hina, the CPC should further shape and display the Party’s image of mission bearing and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in three dimensions: upholding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m, deepening the party's self-revolution, and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image creation; historical transmutation; deepening path

10.13331/j.cnki.jhau(ss).2022.03.002

D251

A

1009–2013(2022)03–0010–09

2022-02-20

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FKS006);右江民族医学院2022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项课题(2022SZX-B04);广西教育厅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2KY0364)

陈胜锦(1995—),男,广西平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曾凡盛

猜你喜欢
底色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绘出教育的温暖底色
重绘大山里的『青春底色』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