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乔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尽管元宇宙在科技界、商界、游戏领域已经形成一股潮流,但对于元宇宙的学术研究只能说才刚刚起步。Hackl(2021)指出:Belling认为元宇宙是联系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桥梁;Redding则认为元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里能完成一切身心活动,并能感受到一切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刺激等(1)Hackl C,Defining the Metaverse Today,2021-05-02,https://www.forbes.com/sites/cathyhackl/2021/05/02/defining-the-metaverse-today/?sh=8204e5964485.。Lee等(2021)从科技学的角度对元宇宙作了全面的构建和探讨,并提出元宇宙将引发数字“大爆炸”(2)Lee L H, Braud T, Zhou P Y, et al.,All One Needs to Know about Metaverse: A Complete Survey on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Virtual Ecosystem, and Research Agenda,2021-10-12,https://arxiv.org/abs/2110.05352.。赵国栋等(2021)认为,内求于心,外形于物,物物相生,元宇宙成矣,互联网的终极形态就是“元宇宙”(3)赵国栋、易欢欢、徐远重:《元宇宙:互联网的未来就是元宇宙》,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沈阳(2022)将元宇宙的建构分为数字孪生、虚拟原生和虚实融生三个阶段(4)转引自钟晓璐:《清华大学教授沈阳谈元宇宙的探索、发展和争议》,2022-06-08,https://new.qq.com/omn/20220608/20220608A092MM00.html。。王运武(2022)认为,人类进入元宇宙有体验元宇宙、沉浸元宇宙和融入元宇宙三重境界,人类进入元宇宙则有两种途径:一是现实人与元宇宙进行沉浸式交互;二是人类以数字化身份融入元宇宙,进行数字社交和数字生存(5)王运武:《元宇宙的起源、发展及教育意蕴》,2022-02-25,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1692-1327002.html?mobile=1。。王鸿宾(2022)对元宇宙的伦理学、心理学、哲学和灵性学等作出系统探讨,拓展了元宇宙概念的外延,为元宇宙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6)王鸿宾:《元宇宙学》,中国人文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
总体来看,对于元宇宙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目前主要停留在科技层面、社交层面、商业层面上的描述,如王文喜等(2022)的《元宇宙技术综述》(7)王文喜、周芳、万月亮等:《元宇宙技术综述》,《工程科学学报》2022年第4期,第744-756页。、曾圣钧等(2022)的《元宇宙产业发展与银行金融创新研究》(8)曾圣钧、周涛:《元宇宙产业发展与银行金融创新研究》, 《国际金融》2022年第3期,第15-20页。,而对元宇宙的本质和社会、文化实践层面上的对接、相互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元宇宙与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对接、相互影响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本文从艺术学视角切入元宇宙研究,试图阐明元宇宙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元宇宙艺术进行学理性界定与特征方面的探讨,以期为元宇宙和各门类学科之间的融合性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及范式。
美国小说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于1992年出版了一部科幻小说——《雪崩》(SnowCrash)。多年来,这部小说本身并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也没有成为文学界的爆款,但从2021年开始,小说中的一个名词风靡全球,成为当下最流行的一个热词,它就是“Metaverse”。2009年,《雪崩》中文版出版发行,翻译者郭泽将“Metaverse”翻译成“超元域”。2018年,再版的《雪崩》中文版依然保留了“超元域”的中译词,“超元域”就是后来中文“元宇宙”一词的雏形。
英文“Meta”,是“超越”的意思,“verse”是“universe”(宇宙)的缩写,也就是说“Metaverse”是“超宇宙”的意思,超越当下的生活和社会、超越当前的宇宙和世界。斯蒂芬森是怎么来超越的呢?在小说中,他勾勒了一个完全数字化、虚拟化、依靠“电脑绘图协议”“软件”“光纤网络”“计算机成像”等元素支撑的超宇宙。往哪里走才能超越?无边无际或不着边际地往前走是其一,有所思索和目的地往历史源头上探寻是其二。斯蒂芬森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上,选择了“不着边际”往前走的道路,郭泽却运用中国化的思维选择了“往历史源头上探寻”的第二条路,所以,西方的“超宇宙”到了中国就变成了“超元域”(9)尼尔·斯蒂芬森著,郭泽译:《雪崩》,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元”就是“元初”“源头”“一开始”“首要”的意思。这个“元”字的置入为后来“元宇宙”的出现奠定了语义基础。
即使自2009年至2021年的12年里,元宇宙的概念也未引起多大的浪花,但近半个世纪以来,互联网、电脑、手机、VR、AR、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思考和畅想。1981年,美国数学家和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Vernor Vinge)的小说《真名实姓》(TrueNames)出版发行,首次完整呈现了电脑计算空间中形象化的概念:“Fleshed-out”(超越真实)。这可以看作是元宇宙的思想源头。1999年的电影《黑客帝国》(TheMatrix)、2009年的电影《阿凡达》(Avatar)、2018年的电影《头号玩家》(ReadyPlayerOne)三部大制作,其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们对虚拟世界异彩纷呈的构想,并引发了人们对脑机对接(brain computer interface)问题的热烈探讨。2020年底,马化腾提出了“全真互联网”的概念,声称“由实入虚,帮助用户实现更真实的体验”。此时,与元宇宙概念火爆全网也就相距几个月。2021年3月10日,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世界最大的多人在线创作游戏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首日股价上升54.4%,市值超过400亿美元,而在半年前,Roblox的估值仅为40亿美元。Roblox上市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其招股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Metaverse”。一夜之间,“元宇宙”这个词引发了互联网与科技巨头们对“美丽新世界”的无穷想象,迅速风行全网。中国科技界、商业界的大佬们将郭泽的“超元域”进行了二次翻译和改编,去“超”留“元”,创生了一个更加高端、上档次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称谓——元宇宙。可以说,元宇宙一词是华语世界科技、商业精英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中华文化深厚的哲学底蕴。
经过科技界和艺术界尤其是电影、游戏界的联手发酵,元宇宙的诞生、爆发几乎就是历史的必然。前面提及,超越当前宇宙的第一条途径是科技向前持续地发展,而第二条途径就是回归宇宙原生态或宇宙前形态,实现对宇宙原生规律、初始法则的再探寻、再学习,从而掌握宇宙之道,实现借力飞跃或螺旋式超越。根据道家的思想,宇宙诞生之前是“太易”,即元气搅和在一起的“混沌”;宇宙诞生之初是“太初”,即元气产生了;然后经历“太始”“太素”两个阶段,就产生了阴阳二气,相辅相生的阴阳二气乃天地之始。元宇宙的“元”既可指宇宙的源头和初始形态,也可指中国道家的元气论,超越现状靠的是强健的生命力,而强健的生命力又来自生命之元气,所以说,“元宇宙”的称谓比“超宇宙”具有更深厚的哲学意味。同时,“元宇宙”又比“超元域”更加通俗易懂、易于流行。宇宙诞生之前、宇宙诞生之初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难以明示,但诸多气化的粒子、能量和场域,搅和、碰撞、收缩在一起,其内部发生着复杂、多变、离奇而又相斥相吸的活动和反应,待机缘成熟时,就以奇点或黑洞的形式爆炸生发出当下的宇宙,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最后“无中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至于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是宇宙自诞生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基本物理规则和生命运行法则。元宇宙学习的就是这种天地始生的“物理规则”“生命法则”。
元宇宙不是简单的倒退或“复辟”,而是重温“物理规则”“生命法则”,继而开创全新的未来。如今,真实的物理世界也就是现实世界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伴随这种高度产生的就是各种生存、发展的瓶颈,全世界人民开始徘徊在人力成本升高、生产积极性下降、财富分配不均、阶级分化严重、种族矛盾激化、意识形态斗争复杂的十字路口,是自我放弃还是继续坚持,抑或是开辟新路,成为人类思考的大问题。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给彷徨的人类带来了一线希望,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应运而生,而元宇宙技术也将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发挥愈发重要的建设性作用(10)吕鹏:《“元宇宙”技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产业经济评论》2022年第1期,第20-27页。。阴阳二生性的本质就是虚实相生,虚拟世界是数字、是虚、是阴,现实世界是物理、是实、是阳,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合体、协同体就是元宇宙,元宇宙就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辅相成的总成式的宇宙时空。
如果说最初始生的无人宇宙是宇宙0.0,那么由“天然宇宙+人造宇宙”形成的物理宇宙就是宇宙1.0,随后诞生的人造数字虚拟世界就是宇宙2.0,而未来虚实相济的元宇宙就是宇宙3.0。元宇宙突破了当下的现实世界,形成时间、空间、人、万物、数字虚拟世界的交错和重叠,实现了多向度、多物性、多元化资源和能量的互补、互促与互生,大大提升了世界与社会的运行效率,大大增强了新价值的产出效益与新价值体系的构建能力,大大推动了生态宇宙的最终成形与宇宙的迭代更新,从而为地球和人类的延续、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开放式时空。现实中的种种不足,如身份卑微、财富贫乏、能力低下、身体残疾、前途渺茫、生活困顿、事业受挫及情感缺失等,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补偿、平衡,甚至虚拟世界的数字身份、数字权力、数字财富、数字爱情和数字能力将会成为未来人追求的目标。在元宇宙里,以数字虚拟模式来延伸、扭转甚至替代现实世界也不是没有可能。以现实世界为模板而创造数字虚拟世界、以数字虚拟世界拓展和完善现实世界本就是元宇宙的愿景,人类因此生活在二次到n次元的世界里,拥有现实和数字化的多重身份,一个虚实二维平行发展又联通相融、彼此独立又立体交错的全新世界由此诞生。
元宇宙具有平行的两极,一极是虚拟世界,另一极是现实世界,这两极形成虚实相生的动力源。参照现实世界创造虚拟世界叫做数字孪生,即参照物理世界创造出仿真的数字世界;参照一个虚拟世界创生出另一个虚拟世界叫做数字原生,即数字世界的数字化衍生;参照一个虚拟世界改造或再造现实世界叫做物理孪生,即参照数字世界改造物理世界;参照一个物理世界创生出另一个物理世界叫做物理原生,即物理世界的真实性衍生。这四生法就构成了虚实之间互生的关系,而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数字化迁移是元宇宙形成的第一步,数字虚拟世界基本成形之后,数据融合化、领域协同化、虚实一体化就成为元宇宙的三大发展方向(11)吴江、曹喆、陈佩等:《元宇宙视域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框架与展望》,《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2年第1期,第4-20页。。其中,虚实相生是元宇宙的本质,联通融合是元宇宙的手段,价值创造是元宇宙的目标。
虚拟世界成立的重要保障是NFT体系的确立。NFT的英文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意思是非同质化代币,也可以称为“不可替代通证”,就是在虚拟世界流通的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数字货币或数字通行财权。NFT用于表示数字资产,可以像有形资产一样买卖(12)王超:《“元宇宙”出圈,电影如何接入“想想共同体”》,《中国电影市场》2021年第12期,第14-17页。和继承,这种原生数字资产所有权的标记为网络交易、网络支付提供了可靠的方式。NFT还可以自己铸造,如个人在指定平台上传自己的摄影、绘画、音乐、文学或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就可以获得相应的NFT资产,而且这种资产具有原生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剥夺性等特征。目前,NFT概念币大概有100多种,像Coingecko(头部行情网站)上前100位的NFT代币总市值已达252.3亿美元(13)《市值排名前100名NFT代币总市值突破250亿美元》,2022-01-11,http://www.bitcoin86.com/qtszb/70964.html。。据Coingecko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11月,全网加密货币的总市值已经高达3万亿美元(14)《破新高!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首超3万亿美元》,2022-01-11,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6085534424950806&wfr=spider&for=pc。,这些加密货币主要集中在艺术收藏品、网络游戏和虚拟土地等领域。
NFT体系的构建是数字证明、数字信誉、数字身份确立的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之上,元宇宙闭环就可以形成。喻国明等(2022)认为,元宇宙就是由闭环经济体构造的开源平台(15)喻国明、耿晓梦:《何以“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110-118页。。这里的开源是对闭环内所有部类、所有成员的开源,大家共通、共享、共赢,而元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空间,其本身也是一个闭环。其闭环模式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元宇宙的闭环模式示意图
通过人工智能、仿真技术、仿生技术把物理世界摄录成数字内容;然后通过各种加密技术转化为数字身份(NFT),数字身份在虚拟世界是网络交易、网络支付、网络交互的重要依据和保证;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技术变现为理念、创意和价值的输出,对虚拟世界进行创新,从而对物理世界进行再造和完善,这样周而复始,实现虚实互济的目的。
由此可见,元宇宙并非只是数字虚拟世界,其本质仍然是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这种交互由碰撞、对抗、交流、融合组成。在交互式的元宇宙里,没有任何一个个体能自我封闭而不与整个宇宙系统发生关系,一个人从生到死,处处融入宇宙系统,他/她可以不用手机,但不可能没有电子出生证明,也不可能没有电子户口本或电子学籍等,任何机构和组织同样如此。元宇宙的结构形态呈现一种晶状结构形态,就像经过人工切割过的由棱和面组成的钻石形状一样,交叉、交织、交接是元宇宙时代社会各部类点、线、面发生关系的主要方式。它仿生于物理世界,但又超越和反作用于物理世界。
元宇宙的晶状结构形态由八大区块组成,分别是“公民+用户”“协议+智能合约”“基建+硬件”“规则+网络”“技艺+算力”“交易+NFT”“机构+平台”“事件+内容”。这八大区块构成晶状结构的八个顶点。公民、协议、基建、规则、技艺、交易、机构、事件指的是现实世界的部类,而用户、智能合约、硬件、网络、算力、NFT、平台、内容则是指虚拟世界的部类。在这八大部类构成的晶状体内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为一体,很难区分彼此,就像手机支付一样,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已无法区分,每一次支付都与银行真实账户发生交互。这八大部类构成的棱和面交织在一起,形成更为复杂的网状联通空间;八大部类又分别代表八个区块,八个区块通过彼此形成的棱和面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联通和支撑,从而成就了元宇宙的块状互融,块状互融加上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就形成区块链;如果以八大部类中任何一个部类作为观察点,其他七个部类就分别成为一整块晶状结构的顶点,八个顶点彼此作用就形成强大的创造体系,达到持续创新的目的。元宇宙最大的功能在于源源不断地输出创意和价值,从而创造新世界,而资源互补、互相促进是其具有强大创新力的关键。网状交错、资源互补、协同创造模式使元宇宙成为一个去中心化的空间,没有中心而谁又都是中心,这正是元宇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去中心化并非元宇宙的目的,而是为了强调共享共创,从而消除主体间的“数字鸿沟”(16)许鑫、易雅琪、汪晓芸:《元宇宙当下的“七宗罪”:从产业风险放大器到信息管理新图景》,《图书馆论坛》2022年第1期,第38-44页。。共享共创才能获得更丰富的资源、产生更独特的创意、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这里先埋下一个伏笔:元宇宙的本质不是技术,而是内容产业,其中元宇宙的内容本体基本可以分为科技内容和艺术内容,事实上,社会生活的一切皆可艺术化,美是人类社会追求优质生活的终极形态,这是将艺术内容与科技内容等量齐观的重要原因。图2是元宇宙内容体系的结构形式——二元联通交互的二向性沙漏模式,这是对元宇宙结构形态重要的细化和补充。关于元宇宙的艺术内容,笔者将在后文作进一步说明。
图2 元宇宙二向性沙漏模式内容体系示意图
元宇宙和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存在着强大的内联关系,这并非无稽之谈。元宇宙因艺而起,同样也会归结于艺。“元宇宙”一词本身就是出自小说的艺术化创造,而对虚拟世界、数字世界进行视觉化呈现的依然是电影或者网络游戏,换句话说,除了艺术的想象和艺术作品,很难有更好的方式和手段能够表现元宇宙中的数字虚拟特性。
电影《真名实姓》《黑客帝国》《阿凡达》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Avatar(阿凡达)一词更是成为网络世界数字身份、数字头像、数字化身的代名词。另外,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勾勒了通过外部设备进入虚拟梦境的艺术化设想,从而在电影中构建了梦境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两个平行世界,这其实是对元宇宙一次开放式延展的艺术隐喻。“梦”代表了意识和大脑,而计算机、网络就是对人类大脑与意识加以模仿的手段,梦境中的所有角色都是人类渴望或想象获得的虚拟身份,这一点与网络上的数字虚拟身份不谋而合。“盗梦”盗取的是别人的思想或对别人植入思想,思想就是创意和财富,而搭建虚拟网络世界的用意就在于交流思想、交换创意、获取财富。在《盗梦空间》里采取的是“窃”,在网络世界里采取的是“换”,但目的、动机甚至进出的端口技术是一样的。《盗梦空间》采用计算机3D设计和辅助成像技术对梦境进行设计,而其梦境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交互呈现、平行对话与元宇宙的运行规律并无二致。同样的艺术隐喻还出现在电影《超体》(Lucy)中,电影中用手指拨弄拈取电讯信号、在宇宙的时空和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随意穿梭、露西在枪口下突然消失且她发来的手机消息“我无处不在”(I am everywhere)等都说明了世间万物皆联通的道理,而这正是元宇宙的结构形态。2018年上映的电影《头号玩家》(ReadyPlayerOne)则是对元宇宙一次比较准确的明示。该电影构建了一个奇幻多变、五光十色的网络虚拟世界,只要带上VR设备,人就可以进入其中,开启刺激惊险的神奇之旅。网络游戏显然是元宇宙在社会实践中走得最远的艺术娱乐方式,逼真是网络游戏追求的艺术境界,角色、声音、画面、场景、服装、道具、故事情节等都是根据现实世界或者物理世界设计和创造出来的,唯有逼真才能吸引玩家。“在现实世界中失去的统统都要在网络游戏中赚回来”,这是众多网络游戏玩家沉迷其中的心理基础,也是元宇宙存在的本质意义——虚实平衡、协调和相生。
电子游戏可以算是元宇宙在网络世界的尝试,其高度发展也加速了元宇宙的“现实化”(17)方凌智、沈煌南:《技术和文明的变迁——元宇宙的概念研究》,《产业经济评论》2022年第1期,第5-19页。。例如,《动物之森》(AnimalCrossing)、《英雄联盟》(LeagueofLegends)、《堡垒之夜》(Fortnite)、《魔兽世界》(WorldofWarcraft)、《王者荣耀》(HonorofKings)等都是当下风靡全球的热门网络游戏。其中,《堡垒之夜》发行仅6个月,在线玩家就突破了4 500万人。2020年4月,《堡垒之夜》在游戏中为美国嘻哈歌手Travis Scott举办了一场线上虚拟演唱会,吸引了超过2 770万名玩家的在线参加,震撼全网。上网已成为现代人的常态,据统计,人们平均每天放下手机、身处现实世界的时间已经降为4小时,除去8小时的睡眠时间,人们平均每天有12个小时都沉浸在网络世界,未来的新人类很可能运用虚拟世界替代现实世界。鉴于此,2021年4月,字节跳动以近1亿元人民币投资元宇宙游戏开发商“代码乾坤”,开始布局自己的元宇宙;2021年5月,苹果公司以1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公司Next-VR,以增强自己在娱乐、艺术创作和体育领域的VR硬实力。元宇宙天生就与艺术紧密相连,尤其是在视频、图片、音乐、语言、文字、三维视觉场景、全息影像等艺术领域,它们是联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主要形式。通过摄录、转码、解码和加密技术,现实世界可以通过以上艺术形式导入虚拟世界,同样虚拟世界也通过云计算、解密、转码、解码技术将数字内容输出,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可见,元宇宙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民艺术时代的初步形态。
艺术与科技并不矛盾,两者甚至本就是同根同源、相辅相成的,因为艺术与科技都是智慧性创造活动。1993年,李政道先生在北京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艺术启发了元宇宙的诞生,又推动元宇宙走向成熟,甚至元宇宙的每一次进步都必须先通过艺术的形式得到证明或修正;而元宇宙也为艺术品的宣传、流通、买卖和存在形式提供了更加广阔与多元的形式,大大延展了艺术的表现时间、拓宽了艺术的存在空间。然而这些还是次要的,关键的是元宇宙不但启发了艺术家的灵感、给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创作素材,甚至让每一个人在自媒体空间、自上传模式、自播放机制的推进下,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也就是说,元宇宙能够激发每一个人的艺术潜力,让每一个人成为潜在的艺术家,这是元宇宙带给人类最大的福利。刘慈欣在《三体》中写道,太阳系消亡时,人类最后抢救的竟是凡·高(Van Gogh)等众多艺术大师的绘画,而当太阳系从三维时空跌落到二维平面时,从宇宙深处看到的竟然是太阳系变成了纸面上绚烂多彩的图画,像极了凡·高色彩热烈的油彩画(18)刘慈欣:《三体(下)》,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428-453页。。这难道不就是元宇宙最终的价值取向吗?即,生命来自美,同样归于美。
自元宇宙的概念诞生之日起,就必然顺带产生了元宇宙艺术的概念,只是在学界尚未完全准确界定“元宇宙”概念的情况下,对元宇宙艺术的研究肯定缺乏学理上的能动性和积极性。2021年10月18日,天猫商城举办了线上“天猫双11首届元宇宙艺术展”,说明某些行业的敏感性、超前性值得学界和理论界反思。所谓元宇宙艺术,就是虚实互生的艺术:数字孪生艺术、数字原生艺术、物理孪生艺术。物理原生艺术即从现实走向现实的艺术,是传统艺术的主体,与数字虚拟世界相距甚远,所以不能作为元宇宙艺术研究的重点。数字孪生艺术(由物理现实世界进入数字世界的艺术)、数字原生艺术(由数字世界衍生出来的新型数字艺术)、物理孪生艺术(由数字世界反向创生出来的物理现实艺术)将是元宇宙艺术主要的三大形态。
元宇宙艺术就是建立在数字虚拟技术之上,参照物理现实世界的原形态,通过模仿、抽象、变形、夸张等手法创造的线上艺术。由图2可见,元宇宙的内容体系由科技内容、艺术内容两部分组成,但相对于生活和艺术,科技更像是手段,是创造艺术、实现美好生活的手段,而并非生活本身。电脑世界、网络世界、人工智能世界永远无法替代人脑和人的情感,而现实艺术内容、数字艺术内容都是人脑和人情感的表现,它们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政治、经济、文化、工作、生活、学习、社交、情感等都需要通过艺术的形式、图景、隐喻、内容等加以完美地表达和深刻地呈现。借用“‘元宇宙’将打造‘无场景不新闻’的另一个平行世界”(19)姜圣瑜:《“元宇宙”与新闻传播》,《城市党报研究》2021年第12期,第1页。的说法,同样可以说:“‘元宇宙’将成为‘无场景不艺术’的全新世界。”概括说来,元宇宙艺术有如下四个特征。
艺术的主体是人,人是艺术的创造者,艺术也要为人服务。在传统时代,艺术的创造者即艺术家是艺术方面的权威,艺术主要呈现于架上和舞台上,没有经过严格技术训练的人很难从事艺术方面的创作,彼时的艺术具有单向传播的特征,即从艺术家向普罗大众的传播,艺术创作也属于艺术家个性化的行为。在元宇宙社会,艺术逐渐走下神坛,成为普罗大众的生活常态。各种新媒体、自媒体、现代技术的出现,使普罗大众拥有了更多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展现创意的手段、机会和方式,从而打破了有限的小众艺术、个体艺术、精英艺术、文人艺术的束缚,为网络虚拟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内容,丰富的内容是元宇宙艺术诞生和发展下去的关键。“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元宇宙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每个人的生活场景、现实情感都可能成为艺术品”是元宇宙艺术的重要表现。因为在元宇宙社会,技术赋权将使每个人都善于使用电子产品和科技设备,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轻松发言、轻松上传作品、轻松评论一切数字内容,所以艺术的生活化、记录化和普众化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甚至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的。元宇宙社会的艺术家职业会消亡吗?笔者认为不会,只是传统的艺术家选拔机制、选拔对象、选拔流程将会被彻底打破,全网网民都有潜力成为艺术家的候选人,全网网民又都会成为元宇宙艺术家的选举人,谁能够在数字世界创造出更大的美学价值、获得更多网民的喜爱和推崇,谁就会成为元宇宙社会的“艺术家”。
元宇宙强大的科技手段为艺术多样化、多向度的变形、夸张和发展提供了硬件环境,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有自己的创作角度、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使人类的艺术作品呈现异彩纷呈的新局面。运用科技手段,将艺术在数字虚拟和物理现实环境中交互体现,使艺术世界耳目一新。新艺术理论创造了概念艺术,当初,杜尚(Duchamp)将小便池摆进展览馆里时,概念艺术世界已经不可阻挡,观念、概念才是艺术的本质,而形式只是艺术的表面。随着手机、VR、人工智能设备的产生,新民间艺术即“城市民间艺术”正式崛起,元宇宙世界里的新民间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交互性:虚实对话、主客互融、数物相生。这个过程存在可逆性,即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可以改良或改造物理现实世界,如此就创生了元宇宙中的物理孪生艺术。前面已经提及,数物相生将创生出数字孪生艺术、数字原生艺术、物理孪生艺术三种主要的艺术本体,事实上,这三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数字孪生艺术是数字原生艺术的基础,数字原生艺术是数字孪生艺术更进一步的发展、延伸、变形和夸张。物理孪生艺术可以是数字孪生艺术的逆向式发展,也可以是数字原生艺术的物理化、现实化转型。物理孪生艺术往往是新的数字孪生艺术的参照系和物理现实基础,新的数字孪生艺术又是物理孪生艺术全新的虚拟化。
什么是介体?介体就是介于主、本、客体之间的媒介或介质。元宇宙的艺术世界呈现出虚实对话、主客互融、数物相生以及新旧互映的特征,这些交互都需要一定的媒介,这些媒介不仅仅指软硬件科技设备以及信息传播网络,还包括思维模式、理论体系、结构性观念和社会发展机制等。如此看来,艺术介体范畴宽泛、内容繁复。例如,元宇宙晶状结构形态中的“协议+智能合约”“规则+网络”“交易+NFT”等就属于艺术介体。又如,图2中的制度层也是元宇宙的艺术介体。当然,有些介体也属于元宇宙内容产业的一部分,如图2中的科技哲学、科学思维等。介体是联通元宇宙各种内容部类的重要桥梁、关键节点,其涉及的层面也是最多的,科技手段、内容观念、制度建设、身份界定、理论思想、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等共同汇聚成介体体系。有些艺术介体是可见的,如设施装备、规章制度、数字身份的视觉形象等,有些艺术介体是不可见的,如精神理念、理论思想、运营法则等。不管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艺术介体都是紧密联通并融合在一起。元宇宙的艺术介体相当于今天社会的传媒体,元宇宙社会是全信息社会,包括人体本身都会成为数字信息的一部分,彼时的传媒媒介几乎成了社会存在和运营的骨架。依照晶状结构形态的架构,元宇宙艺术各种介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缠结联通、互通有无,因此它们之间追求平等、资源共享与相辅相生,不存在谁压制谁、谁挤对谁的情况。要想实现艺术内容在各种界面间的自由流通、顺畅过渡,就要保证介体体系之间同步发展、协同合作。
元宇宙艺术的客体是什么?第一类客体是指艺术所处的环境客体和服务对象。这里的环境客体包括虚拟环境、现实环境(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第二类客体是指人,即艺术品创作者之外的所有观赏者,也就是艺术的服务对象。客体的参与性是元宇宙艺术的重要特征。传统的艺术传播、艺术欣赏是单向度传播、被动式欣赏,随着技术端口的强大、技术路径的丰富、网速的提升、非延迟性技术的发达、全信息认知的普及,元宇宙艺术会呈现出强大的“群智”性,即元宇宙艺术将是由主客体共同参与完成的群体智慧的结晶。这里需要强调一个概念——全信息(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它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概念,从主体论的角度而言,主体在解读客体时包括人对艺术品的观赏,往往处于对立性冷静观察的地位去考察对象,这时的效用判定依据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标准,即对我有何用,而并非客观去评判客体的价值。而全信息构建的是“主—境—客”三位一体的时空域、精神域,主体(人)不再冷观客体(艺术品),而是融入客体(艺术品)的境域,参与艺术品语义信息的构建,甚至自己也成为艺术品语义的一部分。虚拟环境、现实环境通过强大、快速的交互机制,使艺术欣赏者、艺术品可以产生同观互照的神域,欣赏者甚至可以与已故的人(全息影像)同歌共舞、齐享欢乐。基于强大、快速的交互机制,欣赏者、接受者还可以与艺术家之间形成创作上的深度交流和互动,甚至在人造的数字境域里共同创造艺术品,这在传统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但这恰恰是元宇宙时代产生的根本目的。
尽管元宇宙的定义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说法,但种种实践活动和社会现象预示着元宇宙的诞生并不会遥远,人们越来越沉迷于网络和数字内容的生活方式就是元宇宙呼之欲出的前兆。元宇宙并非仅仅指数字虚拟世界,其实是数字虚拟世界和物理现实世界的聚合体,两方面缺一不可。如果说元宇宙是一枚硬币,那么数字虚拟世界、物理现实世界就是硬币的两个面,只是一个为虚、一个为实而已。元宇宙的产生必然推动元宇宙艺术的出现,只要人类还存在,艺术就是永恒的话题乃至终极的追求。没有艺术的社会是不道德的社会,没有艺术的世界是不健全的世界。元宇宙艺术是未来的新型艺术,是兼具数字属性和物理属性的复合型艺术,也是元宇宙物质化表征、视觉化呈现的基石。如果没有真实世界在内容、管理机制方面的完美设计,那么元宇宙的最终成形将会变得遥遥无期。